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在世時毀譽不一,死後幾百年影響全中國,現今更是影響著世界

此人在世時毀譽不一,死後幾百年影響全中國,現今更是影響著世界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諸子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並不立於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對孔子的毀譽不一。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為春秋時期魯國人。商王姓子,孔子當然也姓子,所以,我們要是用姓來尊稱他的話,就得叫他「子子」了。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所主張的儒家思想對於中國與世界,皆產生了深遠影響,被後世尊稱為「孔聖人」。

孔子祖籍是宋國,當時,孔氏家族為宋國貴族,顯赫一時,至孔子前幾世時,孔氏家族逐漸沒落,榮光不在。到了孔子這一代,已經淪為普通氏族。孔子在早年時期,就任過不少官職,多是無關緊要的小官。

仕途黯淡,孔子索性不再專心於此,而是把重心轉移到教育領域,相傳他收下的弟子高達三千餘人,教出不少學識超群的弟子。

孔子在春秋末期時,即已名聲遠揚,是當時最為博學的人物之一。對於後世來說,他是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時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無論是其思想還是學說,皆對後世有著重要影響。在數千年的封建朝代史中,儒學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

孔子思想、學說的主要體現,被其弟子較為系統的整理在《論語》中。全書共二十篇,字數一萬二左右,全面整理了孔子生平語錄,其中多數為孔子對弟子的言行記載,屬於孔子弟子對儒家思想的一種追記收集。

此書對於後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集儒家精華於一身,它本身蘊含的價值取向、思想主張,融入了每一位華夏子民的血液之中,升華人們的思維方式,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時至今日,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走出國門,影響世界。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無論是國內,還是漢城、河內、紐約等地,都可看到儒家文化的身影。人們行下的禮儀、相近的習俗,都是儒家思想的成就。寬泛來說,它對於中國甚至世界的影響,已經深入到百姓的尋常生活中。

我們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理想願景,它讓中華民族更具思想凝聚力,使中華文明更加璀璨多彩。那麼,孔子思想緣為何能成為古代正統思想,從而影響至今?歸根結底源於 一個字——「仁」,這是《論語》全書的中心思想,同時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

其實,若仔細研究中國古代各派學說,皆可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通處,那就是「仁」,這是一切理論的核心。「仁」本身代表的含義較為寬泛,如「德」、「義」、「禮」、「智」皆屬於這一範疇,不同理念的提出,只是為了進一步深化「仁」的價值。

《論語》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著作,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傳至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日本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像他們的習俗、服飾、文字等,都是由中國傳播過去的,到了今天,日本學校依舊把《大寶令》當做學生必修課,足可見外民族對中國文化的重視與喜愛。

1594年,傳教士利瑪竇被《論語》所折服,他決心要把這部思想著作帶到自己的國家。於是,利瑪竇耗費數年時間,把《論語》譯製成拉丁文,在西方世界廣為傳播。隨著中國文化的影響,《論語》相繼又譯制出意、法、德、英等各個語言版本,成為西方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渠道。

在鬼神方面,孔子的弟子曾問:「人都沒有侍奉好,怎麼能夠侍奉鬼神呢?」孔子則回答:「生前事都沒有搞明白,何必去關心死後的事情。」顯然,孔子要比其弟子看問題透徹,他的弟子糾結侍奉於誰?而孔子則間接弱化了鬼神的存在。可見,對於殷周以來,民間盛行的鬼神迷信思想,孔子持存疑態度,即不加支持也不進行反對,以客觀角度看待未知事物。

在學習方面,孔子極為重視「學」、「思」的結合,他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述「學」、「思」的關係。同時,孔子思想較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倡「有教無類」,不論是什麼身份的人,都可以受到教導。

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身份迥然不同,有貴族出身、農夫出身、工匠出身、盜賊出身等,他皆是一視同仁,並未因身份高低而區別對待,這點是極為難得。一眾弟子中,許多人比孔子輩分高,年齡大,不乏地位尊貴者,但這些在孔子面前,皆是畢恭畢敬,崇拜有加。

治國理政方面,孔子主張「仁政治國」,呼籲君主重視百姓疾苦,仁德為民。他曾言「苛政猛如虎」,任何律法規則實施的前提,是需要當代統治者以身作則,若君主難以正其位,又何以服萬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便是「仁政」的意義所在。

為人處世方面,孔子相信後天的努力,認為人的力量比天命更加可信。天命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概念,真正能切身感受到的,只有自身努力所作出的改變,這是愛人,也是自愛。當然,《論語》亦不是盡善盡美,它其內在的一些思想與歷史發展規律相違背。

如:孔子對於政治的理解,就有復古傾向。他對等級尊卑、社會秩序的過分強調以及片面的人格價值取向等問題,皆對後來的中國歷史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好在發展至今,現代意識的出現,及時對這些問題進行修正,得以進一步完善孔子思想。

我們需要知道,孔子思想源於兩千多年前,其中,也出現了一些負面影響。不是說思想是錯誤的,而是說明這個時代在進步,孔子思想在不斷完善。瑕不掩瑜,少量問題掩蓋不了孔子思想的光芒,在人類文明剛起步的兩千多年前,孔子思想猶如黎明曙光,引導著中華民族走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歷程,最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可以說,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古代先祖的智慧體現。

孔子作為衰落家族中的一員,生活算不得富貴。由於,他母親地位不高,孔子幼年並未受過正規教育,更不要說進入貴族學校。但他卻極為聰明好學,少年時遊歷各地,結交朋友,拜訪名師,至二十歲就已經具有學識。學有小成的孔子,在二十歲娶妻生子,他十分疼惜自己的這個兒子,並取了一個魚類的名字,即:孔鯉。

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負擔隨之而來。在學術上的小有成就,並未給孔子帶來實質性幫助。他為了維持家庭生計,只好到大貴族家中擔任侍從。幾年後,他便不滿現狀,走上了仕途之路。孔子對治理國家之事,十分感興趣,經常對外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他三十歲時,已經小有名氣,他對外宣傳自己的政治理念。意圖通過此舉,改變世界,帶給天下百姓更好的生活。

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在魯國見到了齊昭公,二人談論了秦穆公稱霸天下一事。自此,孔子與齊昭公結識,成為好友。五年後,魯國政局出現動蕩,魯昭公倉皇外逃,投奔齊國,孔子亦隨之投齊。齊景公十分賞識孔子,對這位昔日老友照顧有加,後來欲要把尼溪地區的耕地賞賜給孔子,被大夫晏嬰阻止。

魯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在齊國日益受寵,引起齊國貴族階層的警惕。不久,齊國大夫準備殺死孔子,孔子得知後,忙尋齊景公求助,齊景公卻說:「我已經老了,說的話起不了作用了。」孔子只好選擇逃離齊國,回到魯國。期間一直處於空閑狀態,直至魯定公九年,孔子成為中都宰,方才進入政壇,這一年他51歲。

中都為官期間,孔子盡心盡責,勤於政務,在他的治理下,中都百姓安居,社會安定,效果顯著。於是,孔子被提拔至司空,沒多久又晉陞為大司寇。至五十六歲時,孔子已經官居代理宰相。值得一提的是,魯國本來要給予孔子宰相之職,不過其官階晉陞太快,不符合當時的官員晉陞標準,故而,魯國任孔子為代理宰相。

孔子執政的這段時間,魯國各方面皆有了明顯起色,國力增強,百姓守法,社會秩序井然,這便是孔子的治理成就。不過,孔子卓越的執政才能,引起了鄰居齊國的擔憂。齊國利用手段,送給魯哀公許多美女、良馬,最終,使魯哀公沉於享樂,不理朝政。

孔子心中失望,遂離開了魯國,周遊列國。儘管在遊歷中,他受到了各國君主厚待,但其主張的政治理念與當時各國的治國理念不符,因而孔子並未受到重用。遊歷十四年後,孔子回到魯國,因各種原因,終是未能施展政治抱負。

眾所周知,政治場上的失意,是孔子一生最大的遺憾。但是,這並不是說他執政能力弱,從其最初治理魯國的三個月里,民間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足以體現孔子的執政能力。至於,他為何一生在政治上沒有大的功績,這其中原因多樣,主要與其「仁政」主張有關。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期間,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參考資料:

『《孔子不姓孔?實為「子子」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的政治思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很多時候,一些小人物往往左右一個大人物的命運,你不求他都不行
這個人一心想證明自己,最終卻落得抑鬱而終,但留下的遺產很寶貴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