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唱念做打的行為藝術,欣賞明代的梨園戲曲

唱念做打的行為藝術,欣賞明代的梨園戲曲

明代末年,南京城內,有兩個著名的戲班正為一分高下而登台亮相,比試技藝。

這兩個戲班,一個稱「興化部」,另一個叫「華林部」。所演的戲,都是當時的大名士王世貞寫的《鳴鳳記》。

當時戲班發展迅猛,南京城中有數十個戲班各展風采,「興化部」與「華林部」是其中的佼佼者。比試的倡導者,是一些好事的徽商。「興化」列於東肆,「華林」列於西肆,並請來了南京城中的貴客文人,由這些人對兩家戲班的演技進行品評。戲演到一半,兩班引商刻羽,抗墜徐疾,都十分了得,不分勝負。但是當演到宰相商量收復河套事的時候,「華林部」中飾演嚴嵩的是李伶,「興化部」中演嚴嵩的是馬伶。就在此時,觀眾開始朝西邊看了,不一會兒,甚至有觀眾看到激動人心處,大呼拿酒來。這場比試,最終以「華林部」獲勝而告終。

馬伶演出失敗後,心有不甘。於是離開了梨園,跑到當時的宰相府中當了一名門卒,觀察現實生活中宰相的真實狀態。寒苦幾年,當再次回到戲行中比試時,馬伶已比李伶技高一籌了。

戲曲本是人們娛樂的一種方式。在明初,禮部管轄下的教坊司樂工,承應著官府的一切祭祀大事,獨立的以商業為特點的戲班子還不多見。隨著明代土地兼并的加劇,農民逐漸從土地上分離出來,不得不從事各種各樣的可供維持生計的職業,包括加入戲班。根據張瀚的記載,僅杭州一城,從事唱戲的優人就達幾千人之多。又據明代紹興人陶爽齡記載,紹興人也喜演戲劇,「優伶之琪伎吾鄉者,至數千人」。不難看出晚明娛樂業之興旺。

湯顯祖

明代的社會生活內容相當豐富多彩,梨園生活只是眾多文化生活的一個側面。梨園是士大夫消閑的好去處。他們不但寫了很多戲曲的劇本,而且還自己養著家樂班子,以供娛樂消閑。戲曲更是平民百姓解乏的好方法,整年忙忙碌碌的民眾,也唯有在戲曲的欣賞和發泄中獲得生理乃至心理的調整。台下看戲,矮子觀場,叫好喝彩,情緒得到宣洩,精神為之暢快愉悅。

明代初年,對唱戲的禁止相當嚴厲。洪武二十二年三月,朱元璋下旨:「在京但有軍官軍人學唱的,割了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手;毗圓的,卸腳;做買賣的,發邊遠充軍。」到永樂九年,刑科都給事中曹潤等上奏,建議今後有百姓、倡優裝扮雜劇,除了法律規定內的神仙道扮、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以及歌煩歡樂太平之戲不加禁止之外,其他只要有夜讀帝王聖賢之詞曲、駕頭、雜劇,或收藏、傳誦、印賣,一概攀送法司究治。朱棣接到這一奏摺後,就下旨:「但這等詞曲,出榜後,限他五日,都要乾淨將赴官燒毀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殺了。」這種嚴厲的法度,在明初得到了部分的實施。如府軍衛千戶虞讓之子因為違規吹簫唱曲,上唇被連舌尖割了;龍江衛指揮伏順與本衛小旗姚晏保嗽圓,就被卸了右腳,全家被發配到雲南。

朱元璋

明代中期以後,這種禁止人們演戲的禁令幾乎形同虛設。一方面,那些纓紳士大夫開始肯定戲曲所具有的倫理教化價值,而且自己也開始養一些家樂班子;另一方面,民間的戲曲開始盛行,戲曲的曲調也因時代不同而不斷翻新。到了萬曆年間,出現了反映本朝皇帝荒唐生活的劇本。

萬曆皇帝

南、北兩京是明代政治與文化中心,理所當然是各地戲班薈萃的地方。南京的戲行主要集中在水西門、淮清橋一帶。水西門裡有一個總寓,淮清橋內有三個總寓。總寓大概就是明代戲行公開營業的辦公場所。一般總寓中都張掛著一班一班的戲子牌,以供客人選擇班子。若要定戲,就須先幾日定下,並且在牌上記上一個日子。

戲曲是我國的一個傳統文化,也反映了很多現實中的故事,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對俄國侵略者保持高度警惕,蔣百里和其他中國留學生做了什麼?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