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半數科研人入行到離開不到5年 學術"臨時工"何去何從

半數科研人入行到離開不到5年 學術"臨時工"何去何從


  來源:科研圈


  一項研究分析了半個世紀以來超過 10 萬名科研人員的職業生涯發展趨勢,發現如今同一時間進入學術界的科學家流失一半只需要 5 年,而 60 年代的這一數據是 35 年。


  在過去五十多年中,高學歷科研人才的數量不斷增加,大學和科研機構的職位數量卻增長卻相對緩慢。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學術生涯的持續時間可以作為評估學術成就的一個重要標準。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對科研人員的職業發展軌跡進行了追蹤,量化分析人員流失情況,並尋找早期職業生涯中預測未來發展的因素,

相關論文

於 12 月 11 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


  本次研究在物理學、生命科學和工程與計算機科學三大領域中,選取天文學、生態學和機器人學三個學科,對超過 10 萬名論文作者進行了分析,相關數據來自 1961 年到 2015 年相關專業核心期刊的發表記錄(其中機器人學從 1985 年開始統計,因為該領域的核心期刊最早於 1983 年出版)。根據發表記錄,研究將所有的論文作者分為第一作者(lead authors)和支持作者(supporting authors)兩大類,只要曾經在任何一篇論文中擔任第一作者就可以被歸類為第一作者。

  接下來,他們統計每位作者進入科研領域的時間(首次發表論文時間)、發表論文的數量和退出科研領域的時間(最後一次發表論文時間)。在數據的最後三年中有論文發表的作者被視為仍然活躍,其中活躍時間超過 20 年的作者被歸類為終身職業科學家,不足 20 年的被認為無法定義當前職業狀態,被從數據中剔除。


  從入門到半數轉行只要 5 年


  研究發現,支持作者的比例正在不斷上升,如今只有不到 40% 的研究人員有機會擔任第一作者,而在六七十年代,約 75% 的人都有機會。經過進一步計算和模型驗證,論文作者認為這一趨勢與流動人員(即只發表了一篇文章就退出學術界的人)的增加無關,也不是團隊規模增長必然導致的統計學結果。不過在現實中,較大的團隊往往並非由多個全職科學家構成(這種情況在小團隊中更普遍),而是會招募一些支持人員。


第一作者佔比變化曲線,黑色為天文學,橙色為生態學,藍色為機器人學。橫軸為年份隊列(由首次發表論文時間定義)。| 圖片來自論文

第一作者佔比變化曲線,黑色為天文學,橙色為生態學,藍色為機器人學。橫軸為年份隊列(由首次發表論文時間定義)。| 圖片來自論文

  在生態學和機器人學領域,第一作者和支持作者流失的速度相似,而在天文學領域支持作者流失的速度更快。此外,近年來發表一篇論文後就離開科研領域的作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第一作者。這類作者的比例不同領域差異較大,在天文學領域較低。總的來說,流動人員比例在 90 年代前保持相對穩定,此後開始增加。


  研究還指出,直到 80 年代之前,超過一半科研人的職業壽命大於 20 年,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都能在科學界度過完整的職業生涯,然而近年來科研人員的職業壽命正在不斷縮短。為了量化評估研究人員流失的速度,研究定義了一個「半衰期」,即半數流失時間:將同一年進入科研行業(即發表第一篇論文)的作者劃分為一個隊列,並評估每個隊列中一半人退出行業的時間。統計顯示,天文學領域的半數流失時間由 60 年代的 35 年降到了 5 年(2007年),其他兩個領域的半數流失時間還要更短。


不同年份隊列的半數流失時間變化曲線。| 圖片來自論文

不同年份隊列的半數流失時間變化曲線。| 圖片來自論文


  接下來,研究分析了能夠預測研究人員職業壽命的一些因素。研究論文中指出:「我們發現,對於第一作者,發表數量始終是一個預測職業壽命的顯著因素。我們還發現在年份較早的隊列中,引用數量增加能夠減少退出的風險,但是在近些年中,模型中佔主導作用的還是發表數量,而引用數量產生了較弱的獨立影響。對於支持作者而言,發表數量的影響較弱,年份最晚的隊列除外。」

  科研人員的興趣正發生轉移


  論文第一作者、印第安納大學信息學、計算和工程學院(School of Informatics,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副教授 Stas?a Milojevic 說:「這一現象的核心在於,博士的數量增長幅度遠大於終身教職的數量增長。學術界的傳統是一種學徒制,導師努力培養能夠取代自己的人,但是這個系統與科學界新的『產業模型』之間出現了斷層,後者需要的是大量具備高度分化的專業技能的專家。」


  Milojevic 指出,機器人學領域的人員流失率最高,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更容易在私企找到高收入的工作;相比之下,天文學領域在大學之外的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她還強調,研究僅僅反映了一種現狀,改變這一狀況需要政策層面的干預。


  也有專家認為,科研領域人才供過於求的程度被誇大了,不應高估科研人員對終身職位的興趣。多個研究探索了科研人員的興趣轉移,例如 2017 年,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發現三分之一的 PhD 對學術界完全不感興趣。研究人員對美國 39 所研究型大學的 854 名博士生進行了追蹤調查,發現開始讀博時 80% 的學生對學術界的職業發展感興趣,而到畢業前夕,對學術界完全失去興趣的學生達到了三分之一。與此同時,他們對得到教職或成功申請經費始終保持較低的預期,說明這並非影響他們興趣的因素。

  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指出,如果私企想要招募高學歷人才,或許不該模仿學術界的環境;大部分離開學術界的人都不願意繼續從事基礎研究或策劃研究項目,而對科研成果的商業轉化更感興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次日 賀建奎現身演講
哀悼!包攬物理界多個重量級獎項的張首晟驟然離世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