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明代民間「自宮」現象為何屢禁不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明代民間「自宮」現象為何屢禁不止?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鄭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人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至今仍影響著當代人,可謂是根深蒂固。但在古代社會發展中,民間「自宮」的風氣往往屢禁不絕,並且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愈演愈烈,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比如敗壞社會風氣——為榮華富貴不惜一切手段,不事生產者的增加直接引發國家稅收、社會生產的下降,奸佞之徒以此為升官發財的捷徑而貪污腐敗,又以高位影響國家決策,一定意義上來說甚至會引發統治危機,成為歷史的拐點。

而明代的自宮風氣較前代尤盛,可謂前無所有。

太祖皇帝朱元璋

太祖皇帝鑒於歷史上宦官亂政的教訓以及現實恢復社會生產的需要,即位之初便令「閩、粵豪家毋閹人子……」;成祖篡位後也數次下令,「嚴自宮之禁,犯者皆充軍……」;仁宗繼成祖之後又說 「其不孝之罪須懲治,今後有自宮者,必不貸」,到了明朝中期後,論罪嚴厲到「自凈身者並下手人俱處死,全家充軍」等。但在這些禁令的背後卻是愈來愈烈的自宮風潮。

權閹魏忠賢

畸形的社會現象下隱藏的是貪婪。明朝仁宣之治後,皇帝少有賢明君主,統治者為了滿足個人私慾,需要有一大批「知心親近」的宦官為其尋珍問寶,搜羅新奇,比如二十四衙門的膨脹。而得到皇帝青睞的宦官們自然會飛黃騰達,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即便是生理上的缺陷,也會被別人的奉承巴結,「對食」等精神上的滿足而彌補。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都成了社會上的「網紅」,引世人趨之若鶩。此外還有傳統的社會風氣、明代頻發的天災人禍逼拶以及伴隨著商品經濟繁榮的好孌童等社會不良風氣,都是屢禁不止的原因。而這股風氣,後來也沒有隨著滿清入關而為舊王朝陪葬,它等待另一位君主的庇護,時刻準備著起死回生。

當代影視作品中的「權閹」

參考文獻:

1、帥艷華、黃阿明:《明代社會自宮風氣》

2、譚邦和:《明代自宮潮芻論》

3、張廷玉:《明史》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明朝時期孔廟祭祀有怎樣的變化?
朱元璋不喜宦官,但洪武末期宦官為何復得勢?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