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何時重回「因興趣搞科研」時代?

何時重回「因興趣搞科研」時代?


  來源:中國科學報


  自從1986年初在《科學通報》上跟著導師發表第一篇科研論文起,我已經有近33年的論文發表史了,並且其間從未間斷,所以自認為對發表科研論文有一些看法。


  上世紀80年代初,我讀研究生的第一年,導師給了我一些論文讀,有一篇是1983年的IEEE TASSP(TSP的前身)上黃熙濤先生關於信號外推的論文,裡面提出了兩個猜測。

  我當時對證明猜測特別感興趣,那時根本沒有想到為了畢業或者得什麼獎之類而去研究。隨後,我們也在IEEE TASSP上發表了兩篇論文,與黃先生的兩個猜測有關。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和中期,至少是我做科研時,完全只是感興趣並無其他任何雜念。僅僅30年的時間,科研人員對待的科研的態度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再說一個自己最近的體驗。今年暑期,在機場候機時,我在手機上寫了一點關於研究生基礎教育的感想並發在朋友圈,當時就有朋友建議我去科學網上開博客,將文章發在博客上。


  我採納了這個建議。通過這幾個月對科學網上博文體驗,發現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平台,如果我們的科研人員發表自己的科研論文也像在博客里發博文一樣,那有多好呀!以自己真正的興趣而為,發表的都是「原創成果」。

  這些天,朋友圈裡正流傳著日本某著名科學家痛說至少有90%的《自然》和《科學》論文上的結果不可信。眾所周知,這兩個期刊可是在理工科里很高等級的期刊。


  在這兩個刊物上每發一篇論文都會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並加以報道。但如果這位科學家說的不假,那全世界的科研人員在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意義又何在?


  作為一名老科研人員,我也常常思考類似的問題:怎麼樣讓發表的論文真正有意義、真正只為興趣?


  經過對博客的觀察發現,我忽然有新想法,即建立一個類似科學網這樣的統一的電子平台。這個平台需要由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委聯繫建立,讓全國(乃至於全世界)的科研人員以真名實姓建立自己的博客(也可類似於arXiv),每個人(通訊作者)在自己的博客里上傳自己的論文。


  在系統里,設置好上傳時間的標記,方便其他人引用。相同的思想以最早發出的博文為原創。平台上,可以以現有一級、二級、三級等學科分類,使得作者們能把論文上傳到合適的領域。同時,平台做好搜索功能,讓讀者能快速地檢索到想要的文章。

  再做一個手機的App,在手機上可隨時顯示上傳論文(像滾動新聞一樣)。當讀者對某個題目感興趣時,App自動地追蹤到類似題目的所有上傳的論文,這樣讀者就很容易瀏覽到相關的文章。類似於arXiv里上傳的論文,博客里的論文也可以投其他地方發表。


  如果需要的話,國家或者學會對每個子領域,如通信系統,可以設立專家委員會,對上傳的論文可以加以評論,像期刊和會議論文的評審。優秀論文可以像科學網一樣加精推薦等。


  當然,讀者也可以留言評論,專家們可以定時地審閱別人的評論。每隔一段時間,學會或者國家組織會議,讓評價高的博主報告他們的成果。我想,這樣真正好的成果才能脫穎而出。


  為了全國一致,專家委員會最好是在本領域裡的所有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引領下設置,再邀請其他專家加入,專家委員會的庫可以大一些,如正規研究型大學或研究所里的教授或研究員即可。


  當然開始時需要政府的資金支持,我認為這樣的支持是值得的。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博客論文會勝過期刊論文,還最終會勝過IEEE、《科學》和《自然》等期刊。


  當然, 怎麼樣對博客論文作合適的評價還需更進一步研討和實踐。


  總之,很希望能再看到上世紀80年代及更早的科研人員對做科研真正的熱情和無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火星「內心」什麼樣?「洞察」號將一探究竟
2018年壓軸大戲雙子座流星雨!你的星座有流星雨嗎?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