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口店遺址發現一百周年記

周口店遺址發現一百周年記

首發:12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德欣、蓋博銘、張驍、孫琪

縱覽人類發展史,周口店遺址不是人類記憶的「孤本」。人類不斷追問「我們從何而來」,也在探索「我們要到哪裡去」

中國申報首批世界文化遺產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曾感嘆,周口店遺址若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中國就沒有世界文化遺產了

2018年9月猿人洞重新向公眾開放,保護棚科技感十足(無人機航拍,11月16日攝)。本文照片均為新華社記者羅曉光拍攝

一塊碎骨片,開啟「北京人」百年傳奇;萬年周口店,濃縮人類文明前世今生。

這裡,矗立著一座考古科研工作的豐碑:它是目前世界上同時期材料最豐富、最全面、最系統和最具代表性的古人類遺址之一。

這裡,深埋著解鎖人類起源奧秘的密碼:「北京人」的發現,將人類歷史從距今大約10萬年推前了幾十萬年。

這裡,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曾感嘆,周口店遺址如果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中國就沒有世界文化遺產。

2018年是周口店遺址發現一百周年,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披上了科技感十足、「盔甲」般的保護棚,並重新向公眾開放;洞熊類標本的發現,更是為「北京人」生活年代研究提供了新證據。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周口店,觸碰歷史、感觸變遷,聆聽這裡的生命「迴響」。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展出的「北京人」復原像(11月16日攝)。

「北京人」頭骨化石原件遺失至今未找到:「我們從未放棄尋找」

11月的北京空氣凜冽,在北京城西南約50公里處的房山區周口店鎮,坐落著寫入多國教科書、蜚聲海外的人類歷史遺迹:周口店遺址。

遺址博物館開放時間剛到,一群小學生便激動地涌了進來,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

此刻,孩子們腳下的這個背靠太行山脈、面臨華北平原,山前一條小河潺潺流過的「風水寶地」,曾是數十萬年前的「北京人」、20萬至10萬年前的早期智人、3萬年前山頂洞人生活的地方。

遊客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內參觀。經過百年的考古勘探,周口店遺址,已經發現不同時期的各類化石和文化遺物地點27處,出土人類化石200餘件,石器10多萬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遺迹及上百種動物化石,成為舉世聞名的人類化石寶庫和古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地層學、環境學及岩溶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基地(11月16日攝)

而在不遠處,經過百年的考古勘探,周口店遺址,已經發現不同時期的各類化石和文化遺物地點27處,出土人類化石200餘件,石器10多萬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遺迹及上百種動物化石,成為舉世聞名的人類化石寶庫和古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地層學、環境學及岩溶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基地。

孩子們在化石標本前駐足停留,歷史故事聽得入迷,手也不自覺地輕撫在玻璃窗上。那一瞬間,一段綿延數十萬年的歷史彷彿觸手可及。

一群小學生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參觀(11月16日攝)。

斗轉星移,時光倒轉一百年。

1918年的華北平原寒氣逼人,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來到周口店。此前,他從朋友處拿到了周口店雞骨山上采出來的碎骨片,興奮異常,尋蹤而至,很快又挖掘到嚙齒類動物化石。

安特生在日記里寫道:「我有一種預感,人類祖先的遺骸就躺在那裡,現在唯一的目的,就是找到它。」

幾年後,一枚似人似猿的牙齒,以及大批脊椎動物化石又陸續出土。1926年,在瑞典的實驗室內,一顆來自北京房山周口店的人牙化石被修理出來。消息一經公布,世界第一次為之轟動。

1929年12月2日,註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天。主持發掘工作的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在猿人洞(第1地點)發現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1936年,中國考古學家賈蘭坡又在周口店連續發現三個「北京人」頭蓋骨,世界再一次轟動。

一名遊客在周口店遺址猿人洞參觀(11月16日攝)。

然而,周口店和當時中國其他地區一樣,正經歷戰爭的陰霾。

「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佔領了房山,游擊隊和侵略者展開殊死搏鬥。據記載,龍骨山的三名發掘技工,被游擊隊員捨生忘死的抗日精神感動,冒著生命危險給戰士送水送飯,不料被日本人發現。嚴刑逼問下,三人堅貞不屈,咬緊牙關一字不答,慘遭日本侵略者殺害。

1941年,日美關係惡化,「北京人」化石的安全成了人們憂慮的問題,當時專家決定,由美國海軍陸戰隊員護送至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待戰爭結束後再返還給中國。但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轉移途中,「北京人」頭骨化石原件遺失,至今未找到蹤跡,成為一樁世界疑案。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展陳保管部主任宋冬勇表示,頭蓋骨的遺失成為周口店歷史上也是古人類學歷史上最大的遺憾。「但我們從未放棄尋找,只要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

2018年8月竣工並向公眾開放、科技感十足的猿人洞保護棚(無人機航拍,11月16日攝)。

「龍骨精神」因他們,而不朽,而延續

作為第一個「北京人」完整頭蓋骨化石的出土地,龍骨山猿人洞是周口店遺址挖掘保護的重點地區。

猿人洞共計十餘層,每一層相隔幾萬年至幾十萬年時間。儘管層與層之間上下距離不足兩米,但往往兩米之間的勘探,就足以耗去考古人員數十年的光陰。

百年間,無數考古工作者的汗水永遠地播灑在龍骨山,一部挖掘開發保護的歷史蘊藏著代代相傳的「龍骨精神」。

裴文中與賈蘭坡兩位中國考古大師是周口店遺址挖掘保護的親歷者、見證者。

裴文中,為研究「北京人」歷史獻出了畢生精力的人。在他發現的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戰爭中失蹤後,裴文中終生沒有放棄尋找。

抗戰期間,日軍為追查頭蓋骨的下落,逮捕了裴文中,對其嚴刑逼供。裴文中保持民族氣節,始終不透露頭蓋骨的任何情節。

新中國成立後,裴文中多次在香港等地的報社刊登尋找頭蓋骨的啟事。30餘年後,裴文中見尋找無果,便組織人員再次對周口店龍骨山一帶進行發掘,畢生致力於找尋人類「遺失的記憶」。

一名遊客從周口店遺址大門前走過(11月16日攝)。

賈蘭坡,另一位親手發掘出「北京人」頭蓋骨的人。賈蘭坡最開始到達周口店時,古人類學和古脊椎動物學在中國剛剛起步,國內連一本哺乳動物教科書都沒有,借來的一本1885年出版的《哺乳動物骨骼入門》成了大家的寶貝。

賈蘭坡讀起書來很吃力,開始每天只能讀半頁、一頁。他的英文底子不好,再加上書中專用名詞太多,有些字典上還沒有,只好邊讀邊請教。

學解剖學時,他的口袋裡經常裝著人手腕的骨頭,沒事就摸,分辨是哪塊骨頭,猜對了就放入另一側的口袋,錯了重新摸。最後竟能分辨出哪一塊骨頭是左手的哪一塊是右手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已經與周口店「結緣一甲子」,上世紀50年代,賈蘭坡先生負責第1地點挖掘工作時,吳新智還是一名研究生。老一輩考古學家的科學精神薪火相傳,從手握鐵鎚在堅硬的堆積物上「打眼放炮」到牽頭組織周口店與古人類綜合研究,吳新智始終奮戰在考古第一線。

吳新智說,科學工作必須要有科學精神,不迷信前人的東西,敢於創新、敢於懷疑、實事求是。

在自然條件艱苦的周口店龍骨山畔,一代代考古專家卧薪嘗膽、不屈不撓,憑著對知識和真理不懈的追求,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這何嘗不是一種「龍骨精神」。

如今,賈蘭坡就安葬在周口店遺址博物館背後,距他在1936年間11天里發現三塊「北京人」頭蓋骨的地方只有200米,他的同仁裴文中也安葬在這裡。

四周蒼松翠柏環繞,抬頭就能望見龍骨山的山頂,龍骨精神,因他們,而不朽,而延續。

2018年8月竣工並向公眾開放、科技感十足的猿人洞保護棚(無人機航拍,11月16日攝)。

從「風雪侵蝕」走向「科學保護」的步伐更快了

改革開放後,在多位全國政協委員的提議下,中國開啟申遺之路。然而,當中國把首批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報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時,卻被駁回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當時答覆,周口店遺址如果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那中國就沒有世界文化遺產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館長董翠平說,聯合國點名要求周口店遺址申遺的消息傳到國內,中方加急補充了申報文本。

「當時手寫了7張方格紙,寫清了組織機構、地理位置、價值、保護措施,加了一張1:10000的地形圖,我們完成了緊急上報。」董翠平清晰地記得,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決通過,周口店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儘管周口店遺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和落後的文保意識,本世紀初以前,遺址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

2002年,參考消息轉載了一篇文章《落日黃沙周口店》,反映遺址管理保護上存在的問題,這成為周口店遺址發展的轉折點。

此後,北京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簽署了「市院共建」周口店遺址的協議,由北京市政府負責遺址保護範圍內及建設控制地帶的保護、建設、管理及科普工作,中科院負責科研工作。

「有了『市院共建』,政府和科研院所可以各司其職。科研院所集中精力搞好科研,北京市下了大力氣改善周邊環境,進行大規模綠化、關停一大批小煤窯、整治河道……」十多年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雙權就來到周口店工作,他感言,周口店發生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

遊客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參觀(11月16日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多次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堅定文化自信。周口店遺址從「風雪侵蝕」走向「科學保護」的步伐更快了。

為了使猿人洞得到有效保護,達到世界文化遺產「真實性、完整性、使之世代傳承,永續利用」的保護原則,在猿人洞搭建了覆蓋面積3700餘平方米的保護棚,並於2018年9月重新向公眾開放。

如今,從遺址博物館向龍骨山上望去,大跨度弧形殼體鋼結構對遺址進行全方位覆蓋,既實現保護,又不喧賓奪主,保護棚採取成熟的綠植屋面形式,整體鋪設屋頂綠化,又與自然相協調,與環境融為一體……

走進保護工程內部,科技感十足。825塊「葉片」嵌入棚頂,不僅為猿人洞遮風擋雨,更設有種植槽,全自動灌溉技術保證植被健康生長……

近日,周口店遺址洞熊化石研究獲進展,若干件洞熊類標本被識別確認。此前,多數學者認為洞熊只生存在歐洲,中國從未有明確無誤的洞熊化石記錄。此次研究擴展了人們對洞熊分布的了解,也對「北京人」生活年代研究帶來新認識。

一群小學生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參觀後合影(11月16日攝)。

周口店之謎:還有好多問題等待回答

周口店的科研工作還遠沒有到終結的時候。

「『北京人』是不是成熟的狩獵者?猿人洞內的動物遺骸,是『北京人』自己狩獵的結果,還是把其他食肉動物狩獵的殘餘撿拾了進來?」張雙權說,還有好多問題等待回答。

2018年發布的《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財富,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築中國夢磅礴力量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如今,在周口店遺址,文物保護工作正與文化產業相結合。走進猿人洞,牆壁上播放著裸眼3D影像,「北京人」栩栩如生地在洞口邊點燃篝火。周口店遺址博物館還製作了動畫片《龍骨山探秘》、4D影片《北京人》《山頂洞人》等。

林建靜是周口店鎮本地村民,過去以務農為業。新博物館建成之後她便成為第一批保潔人員,或者說成為一名「業餘講解員」。

「每天都是一邊工作一邊聽博物館裡的科普廣播,自己也了解一些基本知識了。」林建靜笑著說。

周口店遺址保護工作給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據了解,預計到2020年,從周口店地區可以直接乘坐軌道交通到達北京市中心。

「北京人」也成為中國的文化符號,走出國門與全球分享人類共同的記憶。2018年3月,《北京猿人走進馬來西亞》展覽在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開幕。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先後與法國、印度尼西亞、西班牙等國的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互派代表交流學習,互換展覽相互借鑒。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內陳設的「第一地點發掘場景」(11月16日攝)。

周口店遺址:我國文物保護開發工作蛻變與成長的縮影

觸摸歷史遺迹或許冰冷,但感受歷史發展、探究歷史脈絡卻始終薪火不滅。

從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到我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賈蘭坡,再到如今與遺址日夜相伴、用先進技術保護遺址的新一代遺址發掘和保護工作者。他們傾盡畢生之力,撰寫著無愧於整個人類的歷史答卷。

從戰火連天遺失珍寶到和平年代潛心科考,從黃沙漫天保護「失策」到青山綠水科學「施策」,從封閉管理單純保護到走向世界開放共享……周口店遺址正是我國文物保護開發工作蛻變與成長的縮影。

在《北京周口店人類起源考古遺址保護與展示共識》中,記者發現有這樣一段話:探尋和理解人類起源與社會的演進路徑,對於認知這個星球上人類生活、行為和體驗的多樣性與共通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人類遺址挖掘保護的意義一方面是幫助人民大眾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另一方面也是滿足每個人對於自己從何而來的好奇心。」吳新智認為。

縱覽人類發展史,周口店遺址不是人類記憶的「孤本」。人類不斷追問「我們從何而來」,也在探索「我們要到哪裡去」。

持續不斷推進人類遺址保護與開發工作,體現著人類對歷史的守望、對科學的求真、對生命的敬仰。

百年周口店,就是最好的例證!

(參與采寫:田晨旭)

往期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蔡英文宣布辭去民進黨黨主席職務
最後的「海上吉普賽人」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