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真的是為關羽報仇?你錯了,劉備其實沒那麼傻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真的是為關羽報仇?你錯了,劉備其實沒那麼傻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真的是為關羽報仇?你錯了,劉備其實沒那麼傻

眾所周知,在三國時期發生了很多影響歷史進程的大決戰,例如公元200年發生在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公元208年,發生在曹操與孫權、劉備之間的「赤壁之戰」,以及後來的公元222年,發生在劉備和孫權兩個陣營之間的「夷陵之戰」等等。

這些戰爭無疑都左右了歷史的進程,尤其是發生在蜀國和吳國的那場著名的「夷陵之戰」,更是對整個後三國時期的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據相關史料記載,夷陵之戰的蜀、吳雙方可以說是精銳進出,蜀國以漢昭烈帝劉備為首,將領吳班、馮習和張南帶領的3萬餘人,以及後期沙摩柯帶領的軍隊,總兵力約有5萬之眾。吳國則是由陸遜為大都督,朱然、潘璋、韓當等人為將,兵力同樣是5萬人。

那麼劉備如此興師動眾的討伐東吳,進而引發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夷陵之戰」,真的僅僅只是為了替兄弟「關羽」報仇嗎?你錯了,真相遠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劉備也沒有那麼傻,為了一人居然得罪和自己唇亡齒寒的盟友。

其實,劉備表面上說是為關羽報仇,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要知道從關羽敗走麥城被斬首,到劉備稱帝時間已經過去了好久,劉備此時此刻提出報仇不是顯得太晚了嗎?這也說明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其是另有目的,小編在翻閱了大量史料之後總結除了三個目的。

第一個:殺敵立威

我們知道劉備是織席販履出身,雖然表面上自稱大漢皇叔,可是在那個極為講究出身的年代,這個織席販履的名聲讓劉備經常受到別人的白眼。

即使後來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曹操,暫時贏得了一席之地,可是作為聯盟的東吳還是時不時想方設法除掉劉備,先是讓魯肅不斷的來討要荊州,劉備對此不勝其煩。緊接著孫權被周瑜挑唆,運用美人計想要將劉備困死在江東,雖然劉備憑藉著諸葛亮的3個「錦囊妙計」最終使得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可是,還是對東吳接二連三的戲弄自己感到不滿。

因此,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發布了天子第一詔:「傾國中之兵,討伐東吳」,就是要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借口,來為自己洗刷多年來的怨氣,同時也是「殺敵立威」。

第二個:以戰促和

劉備的江山多半是靠諸葛亮和五虎上將南征北討打下來的,自己好不容易佔據了荊州和益州兩塊地盤,不料昔日的盟友東吳居然對自己下了黑手,不但偷襲荊州而且還斬殺了自己的五虎上將之手的關羽。如果此時蜀國選擇忍氣吞聲,無疑是對吳國示弱,更加增長了東吳的囂張氣焰。

所以,劉備經過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對東吳發動戰爭,決定「以戰止戰,以戰促和」,畢竟在劉備的心裡十分清楚,憑藉蜀國的實力是根本沒有辦法吞併吳國的,最多也就是勢均力敵而已,發動「夷陵之戰」就是要警告東吳老實一點,將孫權逼回與蜀國聯盟的道路上來。

第三個:收買人心

劉備是織席販履出身,因為躬行仁義,身邊才聚攏了一大批賢臣、名將,關羽和張飛就是因為「桃園三結義」成了歃血為盟的兄弟之後,才開始誓死追隨劉備的。

後來劉備每到一地都會「廣施仁義」,成為了老百姓心中的「仁德之君」,劉備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他對老百姓的疾苦十分感同身受,對屬下大將也都是「重情重義」。

這次和自己有生死之交的兄弟關羽,並沒有主動招惹東吳,就被東吳偷襲並斬殺。如果此時的劉備不向東吳興兵討伐,那麼那些曾經誓死追隨自己的部下就會寒心,尤其是三弟張飛,那火爆脾氣一上來,劉備也要忌憚三分,畢竟在武力值上劉備是不如張飛的,所以劉備必須做做姿態,藉以收買人心。

雖然劉備最初的本意並不是僅僅為關羽報仇,更多的只是想適當的教訓一下不聽話的東吳,然而,不曾想最後的局勢超出了自己的掌控,劉備一時大意做出了「連營七百里」的愚蠢舉動,最終被一代東吳名將陸遜反殺。「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不但將劉備帶領的5萬大軍燒的片甲不留,同時也讓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興漢大業付諸了東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穿越歷史的迷霧 的精彩文章:

老爸和丈夫只能救一個,女子做法被人唾罵,造就一個成語流傳千年
難怪炮烙酷刑只害兩人便被廢,只因遭到一人反對,妲己也無可奈何

TAG:穿越歷史的迷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