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鄭成志

張獻忠,字秉忠,號敬軒,混號黃虎,是明末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其為陝西延安府柳城澗人,出身貧苦人家,「父業屨,母織席」。因為其出身貧苦,故而張獻忠並未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然也就不能通過科舉走仕途之路。張獻忠曾經做過捕快,被革職之後又投奔軍隊從軍。在軍中,張獻忠仍然受著歧視和壓迫,後因事在軍中犯法,本應按律處斬,但當時的軍官陳洪範為其說情,張獻忠因而免死,其後便逃離軍中。

張獻忠塑像

在當時,明朝的統治已經走向沒落,張獻忠逃走後對官府有著強烈的不滿與仇恨,便於崇禎二年組織人馬起義。張獻忠起兵時憑藉的是「米脂十八寨」,在他的領導下,義軍的實力不斷擴張,發展成為陝北地區最為強大的一股農民軍勢力。到他起義的第二年,張獻忠已經成為率眾二十萬的強大勢力。崇禎六年,官軍大力圍堵農民軍,張獻忠等人的處境一度十分危急。在這種情況下,張獻忠一方面採取詐降策略麻痹官軍,另一方面利用冬天黃河結冰,率眾突出包圍,挺進河南。面對農民軍的壓力,明廷十分緊張,「密發黃金八萬,銀十萬賂建虜」,以期能夠「款建虜之後,可撤兵中原,以討流寇」。明廷集中了大量的軍事力量,開始清繳農民起義軍。此時,張獻忠率軍開始流動作戰,突破明軍的包圍,突出到安徽地區,攻破明中都鳳陽,焚燒了明廷的皇陵和龍興寺,震驚朝野。

崇禎皇帝

崇禎十一年,張獻忠在明軍的攻擊的下遭遇失敗,駐屯在谷城,被明軍所包圍。此時的張自忠為了避免滅亡,利用首輔薛國觀和熊文燦的貪財,以重金賄賂,讓他們幫忙招撫「文燦既得所欲,為之請官、請愉、請關防」,向朝廷建言招撫張獻忠,並最終獲得了崇禎皇帝的批准。「張獻忠等淮赦死殺賊立功,著聽總理前調度,其加銜給晌,並責成阮之鈿安插事宜」。此時熊文燦已經獲得了招撫張獻忠的權力,並且成為了張獻忠的「保護傘」。

張獻忠「江口沉銀」

在谷城期間,張獻忠在谷城「不放兵,不應調,不入見」,並且領取了十萬人的兵餉。保持了較強的獨立性。對於反對招撫的官員,張獻忠也利用當時的形勢將其擊敗,獲得了良好的環境。在谷城期間,張獻忠對於明廷的官員和勢力防範嚴密,其所屬軍隊一直保持警惕的狀態,連耕種都帶刀而行。崇禎十二年五月,借河南饑荒之際,得以喘息修養的張獻忠再舉義旗,起兵反對明朝的統治,並大敗左良玉。

參考資料:

1. 張顯清,張獻忠「谷城受撫」評析,中國明史學會專題資料彙編,1991

2. 田培棟,怎樣看待張獻忠在谷城的「偽降」問題?,北京師院學報,1979年02期

3. 傅玉璋,關於張獻忠降明問題,文史哲,1980年02期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施祺 楊培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明末徐鴻儒起義的原因是什麼?對明朝的統治有怎樣的打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明代民間「自宮」現象為何屢禁不止?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