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畫金刺繡滿羅衣

畫金刺繡滿羅衣

畫金刺繡滿羅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延禧攻略》女主角魏瓔珞初入宮廷時是綉坊的綉女,綉工了得,技高一籌。無論是小小的定情信物荷包還是至高無上的皇后鳳袍,只要經她的巧手加以綉制,件件精妙無雙。用鹿尾絨線代替孔雀羽線完成皇后鳳袍、用髮絲為太后綉觀音像……一件件可圈可點的刺繡作品,讓人大開眼界。熱播的清宮劇不僅「捧紅」了皇帝後宮裡的諸位嬪妃,也「捧紅」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刺繡

畫金刺繡滿羅衣

打造精品清宮戲離不開精緻考究的清宮服,劇中每一件精緻的服飾,都是一段可觀可感、觸手可及的歷史。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刺繡發展的巔峰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刺繡作坊,既有規模宏大的皇家官坊,也有平民百姓的個人私坊,刺繡工藝空前繁榮,先後產生了蘇綉、粵綉、湘繡、蜀綉,還衍生出發綉、透綉、紙綉、戳紗綉、貼絨綉、平金綉等獨特技藝,大大拓展了刺繡工藝的範疇。

劇中展示了手推綉、打籽綉、盤金綉、補綉、發綉、珠綉等多種刺繡工藝,即便是最普通的宮女服,也採用了很多種綉法精心綉制而成。

畫金刺繡滿羅衣

手推綉綉法是用專供刺繡的縫紉機,配合靈活的手部操作進行推綉。手推綉要求綉品針跡平直圓潤,綉面平服光潔,邊緣整齊平滑,絲縷齊順一致,配色明快豐富,花樣立體靈動。技藝高超的手推綉師傅加工出來的綉品,可以與純手工刺繡相媲美。

打籽綉是滿繡的常用綉法,在古老的鎖綉基礎上發展而來。它有別於傳統刺繡以線代面的表現形式,綉時針從綉地的背面刺向正面,將針尖在絲線底腳卷上兩轉,繞成粒狀小圈,綉一針,形成一粒「籽」,因而得名「打籽」,一針一結,也有「心有千千結」之意。

畫金刺繡滿羅衣

五彩打籽綉

用打籽綉工藝綉出的花紋頓現異峰突起的效果,強烈的色彩對比和突起飽滿的顆粒感,展示了紋樣的獨特質感。打籽綉技藝更能體現綉者對色彩的理解和刺繡技法的功力,如《雪宧綉譜》中所云:「力不勻則重則子大,輕則子小,或且肥瘦。」打籽綉高手能運用二十多種打籽小結的打法,打出花卉的花芯和動物的眼睛,使綉品富於精妙的變化,且耐磨耐用。

盤金綉綉法是將金線迴旋放在初具輪廓的圖樣邊緣,用顏色相近的絨線將金線鎖在圖案上,為圖案鑲上一條金邊,起到裝飾綉面、調和色彩的作用。因其線條方向依樣盤旋,故稱盤金綉。宮廷里的盤金綉綉線是用黃金錘箔、捻線而成的純金線,兩根金線並在一起綉稱雙金綉,一根金線獨綉則稱為單金綉。用盤金綉技法綉出的龍袍,方能顯示統治者的高貴地位,劇中乾隆皇帝的龍袍採用盤金綉技法綉制而成,金龍浮於綉面的正面,金光閃閃,背面卻無跡可尋。皇帝行走之間,栩栩如生的金龍在龍袍上來回遊走。

畫金刺繡滿羅衣

盤金綉正面五爪龍

盤金綉所用材料除了金線,還可以用珍貴的孔雀羽線。劇中為了準備皇后千秋節的賀禮,張嬤嬤讓魏瓔珞用內務府特供的孔雀羽線為皇后綉鳳袍。孔雀羽線的製作工藝繁複,能工巧匠將孔雀羽絨剪成小段,與金絲銀線一根根地捻在一起,同時旋轉線陀,讓孔雀羽絨和金絲銀線均勻纏繞,一天只能捻成一米多長的孔雀羽線,十分珍貴。孔雀羽線呈現金翠色,用孔雀羽線綉制龍袍上的盤龍,在陽光下會泛出「金翠輝煌、碧彩閃爍」的光澤,立體感強,永不褪色。

補綉在宮廷刺繡中常用於官員身上的「補子」,即官服胸前和後背上的方形圖案,文官綉飛禽,武官綉走獸,象徵著官員的地位品級,或稱補袍。《滿洲老檔秘錄》中載有「天命八年(1623)派七十三人織蟒緞補子」,這補子便是滿族早期的刺繡作品。滿族民間刺繡中的補綉紋樣多以黑白為底色,用粗獷的黑線包裹中間的圖樣、文字,在質樸簡單中尋求豐富變化,表達民眾對吉祥喜慶、幸福美滿的追求。如補綉枕頭頂紋樣「榴開結百子」「吉祥盤長」,含有多子多福、生活美滿、長久吉祥的美好寓意。

畫金刺繡滿羅衣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輕易損傷。劇中魏瓔珞用髮絲代線替太后綉制觀音像,以體現對佛祖的誠心和虔敬。唐代佛教鼎盛時期,信女用纖發在絲絹上綉如來、觀音像,是發綉的源頭。元末明初,發綉不再局限於表現人物肖像,它推陳出新,將畫綉結合,創造出山水畫、書法、動植物寫意畫等作品,富含古典東方藝術氣息。發綉以質樸素凈取勝,堅韌光滑、色彩柔和,呈現出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之美,如國畫中的白描,色澤經久不衰,可謂「細若紋睫、侔於鬼工」的神來之作。

畫金刺繡滿羅衣

珠綉起源於唐朝,據《通典》記載,隋代京城裡的藝人們「盛飾衣服,皆用珠翠」。珠綉屬於中國四大名綉「粵綉」中「潮綉」工藝的一種,滿綉借鑒珠繡的綉法,用針線穿引珍珠、玻璃珠、寶石珠,在面料表層綉成圖案。綉線在珠綉工藝中並不凸顯,只起到連綴作用,而珠子、亮片的光澤感使綉品珠光燦爛、絢麗多彩,既時尚浪漫、典雅亮麗,又層次清晰、立體飽滿。珠綉分全珠綉、半珠綉兩種,全珠綉是在面料上綉滿玻璃珠,半珠綉則是在部分面料上綉制玻璃珠,和面料的質地、色彩交相輝映,韻味十足。

畫金刺繡滿羅衣

中國清朝皇族刺繡

關於滿族刺繡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金代的「女真刺繡」。滿綉大約形成於明代,《李朝實錄》對努爾哈赤的衣著有這樣的記載:「身穿五彩龍文天蓋,上長至膝,下長至足,背裁剪貂皮,以為緣。」這「五彩龍文」即為衣服上的刺繡。隨著清帝國的建立,滿綉走進紫禁城,搖身一變,成為宮綉,被稱為「中國清朝皇族刺繡」。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滿綉既保留了自身的藝術特色,又借鑒了蘇、湘、蜀、粵四大名繡的獨家技藝,登上了藝術的頂峰。

滿綉見證了滿族發展興盛的光輝歷史,2008年,滿族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滿族刺繡分為宮廷刺繡和民間刺繡,宮廷刺繡用於綉制帝王龍錦、皇后鳳袍和宮廷文武官袍,象徵著皇權與地位、身份和等級。滿綉綉風大氣粗獷,柔中帶剛,粗中有細,用氣勢恢宏的龍紋圖案裝飾龍袍,足以彰顯皇家富貴尊榮、榮耀騰達的氣派。

畫金刺繡滿羅衣

流傳於民間的滿族刺繡,俗稱「針綉」「扎花」,雖不像宮廷刺繡那般華麗顯貴,卻也風格獨特、耐人尋味。以家織布為底襯,以象徵八旗的紅、黃、藍、白各色絲線,經過圖案設計、選擇材料與工具、花樣上布、綉布上綳、繡花、整理和裝裱六個步驟,才能完成一件質量上乘的綉品。

「層層剝皮,疏密相間,疏能跑馬,密不透風」是傳統滿族刺繡的構圖法則,精巧的綉品往往能夠將點、線、面有機結合,各種幾何圖形巧妙穿插,且冷暖色調對比鮮明,呈現出凝重艷麗的色彩效果。

滿族民間刺繡記錄著滿族人民從漁獵游牧生活步入農耕定居生活的歷史變遷,保留了滿族先祖漁獵、農耕等生產生活方式的痕迹,造型質樸、粗獷,體現了本民族的原始思維意識、別具一格的審美特徵和古樸厚重的民俗傳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

畫金刺繡滿羅衣

滿族民間刺繡記錄著滿族人民從漁獵游牧生活步入農耕定居生活的歷史變遷,保留了滿族先祖漁獵、農耕等生產生活方式的痕迹,造型質樸、粗獷,體現了本民族的原始思維意識、別具一格的審美特徵和古樸厚重的民俗傳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

滿綉綉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山水、花鳥、草蟲、走獸皆可入畫,有時也以民間傳說、戲曲故事中的人物和場景為素材,綉品中「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紋樣大多表達福祿壽喜、富貴吉祥等美好祝願,「富貴牡丹」「福壽雙全」「鴛鴦戲水」「比翼雙飛」「鍾馗捉鬼」「騎虎娃娃」「連生貴子」「榴開百子」……一幅幅情趣盎然、寓意深刻的綉品,反映了滿族民眾對自然萬物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同時,滿族綉品的實用性很強,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飾中均有滿繡的身影,如虎頭帽、頭帕、雲肩、綉裙、肚兜、繡鞋、鞋墊等服飾上的綉品,荷包、香囊、幔帳、門帘、被面、枕頭頂等日用品中的綉品,蓋頭、新娘嫁衣、壽帳、幡帳等喜慶節令綉品,個個圖案精美,巧奪天工。

畫金刺繡滿羅衣

此外,滿綉與薩滿文化聯繫密切。滿族先民信奉萬物有靈,遵循自然法則,敬畏天、地、山、水、植物、動物,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為題材的刺繡作品比比皆是,如「生命樹」「柳樹媽媽」「薩滿祭祀」「嬤嬤人」等圖案,反映了滿族民眾心中根深蒂固的薩滿信仰,具有濃郁的薩滿文化氣息。

小軒窗前綺羅香

滿族民間刺繡主要流傳於遼寧、吉林滿族人民聚居地區。我國東北地區的冬季漫長而寒冷,長期生活於此的滿族先祖養成了「貓冬」的習慣,百姓室內活動相對較少,刺繡成為女性消磨時間、增進情感、交流技藝的重要活動,母女婆媳的物傳心授、姑嫂妯娌的交流切磋、鄰里之間的相互教授使刺繡技藝代代相傳。

《考工記》有云:「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這一樸素的工藝觀,指引著滿族民眾在刺繡時不僅講究天時地利,而且注重材美工巧,四者皆宜才能綉制出花生香、鳥能鳴、虎能跑、人傳神的作品。滿族姑娘主張因材施藝,根據材料的自然品質選用適宜的圖案、題材、針法和技法,使得刺繡的底布、綉線、點綴品相得益彰,充分展現作品的匠心和情致。

畫金刺繡滿羅衣

「三月里來柳絲長,大姑娘窗下綉鴛鴦……」這是滿族女性的日常生活場景。女人們圍坐在熱炕頭上,邊嘮家常邊繡花樣,「替樣」「描稿」「納紗」「綉錦」……因此,滿族民間刺繡又被稱為「炕上活」。

在古代,心靈手巧的滿族少女們從十三四歲起就開始學刺繡,綉枕頭頂、幡帳、鞋幫等作為嫁妝。滿族的枕頭用布縫製,在枕頭的兩個堵頭上繡花納朵以作裝飾,於是產生了枕頭頂刺繡藝術。枕頭頂刺繡是滿族民間刺繡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滿族婚俗、生產生活方式與居住氣候環境息息相關,地方特色鮮明,民族特性濃厚,形式多樣、題材豐富、針法繁多,是姑娘們施展刺繡技藝的重要載體。

「天打雷,地下雨,張家姑娘過大禮。兩腳蹬著描金櫃兒,扎花枕頭十六對兒……」結婚前,姑娘們要綉幾十對甚至上百對枕頭頂,綳到苫布上,稱為「枕頭帘子」,作為嫁妝送到夫家,以展示新娘的手藝。

畫金刺繡滿羅衣

《海龍縣誌》記載:「結婚當天紅男綠女咸來瞻仰,不誇刺繡好,即稱活計高。」綉品的好壞是評價新媳婦的標準,來趕禮的親朋鄰里往往以此來品評新媳婦的勤勉和手藝,一手上好的針線活遠比一張漂亮的臉蛋更討喜,甚至決定了女子婚後在夫家的地位,因此刺繡技藝被滿族姑娘視為第一女紅。

結婚第二天,新娘要把象徵如意吉祥的繡花枕頭作為見面禮分送給公婆、兄嫂、小姑、小叔等婆家人,俗稱「認大小」「散箱子」。剩下的枕頭頂則要小心珍藏起來,終身相伴或傳給後人。據說,每個滿族姑娘都有一個精心收藏的綉樣本子,是姑娘們的貼身之物,出嫁時要作為陪嫁一起帶到婆家。妯娌、姑嫂之間互換枕頭頂,品評綉樣,切磋刺繡技藝,以此增進溝通,交流情感。

滿族刺繡是少女們靈魂深處綻放的絢爛之花,承載著她們的喜怒哀樂和所思所想,上下翻飛的纖纖玉指,撥動著人們的心弦,為滿族民間藝術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