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後,趙國幾乎亡國,為什麼還能大敗燕國呢?

長平之戰後,趙國幾乎亡國,為什麼還能大敗燕國呢?

原標題:長平之戰後,趙國幾乎亡國,為什麼還能大敗燕國呢?


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爆發了長平之戰。此戰,白起擊敗了趙括,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歷史進程。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又針對趙國發動了邯鄲之戰,雖然在魏國、楚國的支援下,趙國的邯鄲之圍被解除了。但是,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還是導致趙國元氣大傷,可謂差一點就亡國了。眼見趙國陷入到最為衰弱的情況中,一旁的燕國想要趁火打劫,派遣大軍來進攻趙國。但是,沒有想到的是,燕軍不僅被擊退了,燕國都城更是被趙軍包圍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51年,也即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趙國交好,栗腹回國後向燕王提議:「趙國的壯丁都死在了長平,遺孤還沒長大,可乘機進攻。」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燕王喜改變了和趙國交好的計劃,選擇對趙國趁火打劫。在此基礎上,燕國出動了兩支軍隊,兩千輛戰車,命栗腹率軍進攻鄗城,卿秦率軍進攻代地。面對燕國的大軍,趙國君主派遣廉頗領兵反擊,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栗腹,俘虜了卿秦、樂閑等燕國將領。



在此基礎上,憤怒的趙軍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向燕國發起了反擊。在廉頗的率領下,趙軍在燕國疆域內勢如破竹,之後又包圍了燕國都城。在燕國快要被趙軍滅亡的危急時刻,燕王喜趕緊割讓五座城請求講和,趙王才答應停戰。經此一戰,趙王把尉文封給廉頗,封為信平君,並任假相。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什麼還能差點滅掉燕國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從燕國的角度出發,在戰國七雄中,燕國可謂是實力最弱小的一個國家。在這一點上,地處四戰之地的韓國,在戰鬥力上都不輸燕國。




具體來說,在地理位置上,燕國所在的北方,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口稀少,農業和手工業都要落後於中原地區。和趙國比起來,燕國大軍缺乏長期的作戰經驗。除了樂毅伐齊,依靠五國的力量擊敗齊國,燕國在戰國時期的戰爭中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與此相對應的是,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和齊國、魏國、韓國、秦國等強國都有交手,至於李牧等將士,還和北方的匈奴長期作戰。在和強國的長期交戰中,趙軍將士在作戰經驗和戰術、裝備上都要勝過燕國。



最後,趙軍可以擊敗燕軍,也是利用了燕軍過於輕敵,而且採用了以逸待勞的策略,從而將勞師遠征的燕軍擊潰。更為關鍵的是,雖然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讓趙國損失慘重、元氣大傷,但是,這也讓趙軍將士更加團結,也即同仇敵愾,對來范之敵予以痛擊。比如在之前的邯鄲之戰中,趙軍實力明顯弱於強大的秦國大軍,但是,憑藉著廉頗等將領的身先士卒,加上趙國上下的團結一心,所以才能堅守到魏國、楚國的援軍。由此,在古代戰爭中,士氣也對戰爭的結果起到了重要的影響。面對趁火打劫的燕軍,趙國將士因為憤怒而奮起反抗,從而實現了哀兵必勝的效果。正是憑藉著這一士氣,趙國在長平之戰堅持了30年才被秦國所滅。


文/情懷歷史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存在感最低的開國皇帝,3萬人馬得天下,後人卻只誇讚他兒子
蜀漢滅亡之際,東吳為什麼不派兵救援呢?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