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方面如何記載和評價萬曆朝鮮戰役?

日本方面如何記載和評價萬曆朝鮮戰役?

對16世紀中朝抗擊倭寇入侵的戰爭中國稱萬曆朝鮮戰役(1592-1598),朝鮮稱為「壬辰衛國戰爭」,而日本則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是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組合,也是戰爭的兩個階段。

我覺得需要通過幾次主要戰役的記載來看。日本的史料很多也比較雜亂,但是出奇的一致,對文祿慶長之役記載明朝軍隊基本是菜鳥,被斬殺很多。寫日本軍隊戰勝了十萬明朝軍隊。看看幾個主要的戰役的日本記載:

一、平壤之役(1593年正月)

明朝: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征東提督,兵力43000人,圍攻平壤。

日本:小西行長,守軍約16000。根據日本的記載有15000人的守備部隊加上外圍1000人。

李如松採取圍三缺一的戰術,於正月初八進攻平壤,當日破城,夜間小西行長率軍突圍,中途被中朝埋伏的軍隊劫擊,中朝史料記載這次戰役共殲滅約萬餘人。日本對戰役記載不詳細,好像根本沒有發生一樣,只是一次戰略性撤退。但是通過日本各個方面的記載,小西行長的部隊撤退到漢城的軍隊人數是6600餘人,也就是說平壤之役小西行長的部隊損失9300餘人,和中朝雙方的記載的戰功基本是吻合的。

二、碧蹄館戰役(1593年正月二十六)

明軍:任副總兵孫守廉、祖承訓、游擊李寧率部3000人,後繼部隊副將楊元、李如柏、張世爵率部2000人,最後增援部隊楊元,率部1000人,未參戰。

日軍:立花部主力,第六軍團主力和第三、第九軍團一部,約36000人日軍指揮官小早川隆景。

雙方混戰一天後各自後退,戰役勝負未分。

經過碧蹄館戰役,根據《日本外戰史》、《朝鮮征伐記》、《朝鮮軍記》、《日韓古迹》等皆聲稱明軍被斬首超過一萬以上。根據中方和朝鮮方的記載,參戰部隊在5000人左右,最多不超過6000人,中方記載的部隊陣亡364人。日本的記載此戰役取得大勝。日方記載中方軍隊人數也是誇大其詞。日軍的損失只有幾百人。可是根據有的史料記載,在漢城統計戰後各個部隊人數時,單單參與作戰的立花宗茂、高橋統增所部僅餘一千一百三十二人 ,比之碧蹄館戰前之時減員一千八百多人,說明日本軍隊也是損失很大。

三、第一次蔚山之戰。(1598年)

日軍加藤正清部在蔚山建設倭城,準備拒守。中朝聯軍得之消息後,於1598年二十九日,明軍楊鎬、麻貴率領明軍四萬四千人,權栗率朝鮮軍一萬一千五百人,第一次攻打蔚山倭城。加藤正清部建城部隊約13000人守城,十日後,日軍的援軍陸續到達,明軍隨後撤退,由於撤退時在山區遭遇暴雨,部隊損失嚴重,中朝聯軍損失10000人左右,加藤正清部隊損失3000人左右。

根據日本《續本朝通鑒》,加藤清正、毛利秀元等人在第一次蔚山之戰擊敗數十萬明軍,斬首五萬。

日本人也是非常吹噓此次戰役。

四、露梁海戰(1598年)

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侵朝日軍紛紛撤退回國。為了接應被圍困的小西行長部隊從海上撤退,明軍水軍陳麟和李舜臣在露梁海域伏擊救援的日本水軍,明軍鄧子龍為先鋒。1598年12月19日雙方展開激戰,根據中國記載,此役中朝聯軍共擊沉日軍艦船450餘艘,數萬餘人戰死或者溺死,但是中方的副將鄧子龍和朝鮮的主將李舜臣戰死。而日本的主要將領小西行長等成功撤退。

在日本史料記載中,並不承認有此次失敗,所以與中國朝鮮記載明顯不一致。

另據日本史料記載:「文祿慶長之役」中,日軍戰勝19次,其中大勝5次,中朝聯軍勝4次.,也是日本總體上是大勝的。

戰後統計日軍共消滅明軍20餘萬。

為了佐證日軍的戰力,日本人記載評價了中日朝三方的軍隊裝備比較了一番,日軍的裝備是優於明朝的軍隊,打了勝仗那是必然的。

日本方面,不僅有這些歷史記載,還以此戰爭寫出很多文學作品。比較著名的有司馬遼太郎、山岡庄八、鈴木良一、津木陽等人的。

這些文學作品都把豐臣秀吉寫的非常高大上,豐臣秀吉也被日本人視為歷史上的大英雄。

對於日本1592年的進攻朝鮮,日本方面大家吹噓,因為此次他們俘虜了朝鮮的兩個王子。1593年5月,明朝的沈惟敬出使日本,簽訂龍山停戰協定,與小西行長瞞天過海,將有爭議條款私下改動,使得明廷和豐臣秀吉都以為對方認輸,答應了各自的要求。

文祿之役,日本方面取得了實際利益。

而慶長之役,雙方記載分歧主要就是這戰役上。日本方面,一是出兵於盛產河豚之地,使得很多將士在未出發前,因口腹之慾,先死於河豚之毒;二是,志摩水軍的鐵甲船是近海船,沒能航行到朝鮮半島,而朝鮮的龜船,事實上,戰鬥力是不如九鬼家族水軍所造的真正的鐵甲船的。

《高麗船戰記》中的一份日文資料包含一場戰役的描述,由兩名日軍指揮官於1592年7月9日親身經歷。相關部分如下:

「大約早上8點,由58艘大船和50餘艘小船組成的敵艦隊(李舜臣的艦隊)開始向我方發動攻擊。其中三艘大船是鐵包的盲船(龜船)。」

日本人認為,朝鮮龜船數量少、戰鬥力低,尤其操控性差,所以稱之為「盲船」。如果日方的鐵甲船在,龜船是不堪一擊的。對李舜臣的軍事指揮能力,日本人也頗多微詞。畢竟,李舜臣面對的是以關船為主,少量安宅船為輔的軍隊,而不是真正強悍的鐵甲船隊,且依賴岸炮支援,李舜臣勝之不武,其真實的指揮海戰的能力大打折扣。

露梁海戰中,最先獲悉日軍情報的,是大明水師,負責總體部署的則是提督陳璘,反觀李舜臣,在追擊中身亡,日本人表示看不起僥倖得功、急功近利的李舜臣及朝鮮水軍。

陸戰方面,由於幾乎都是由大明軍隊打主力,思文祿之役,朝鮮軍隊的窩囊勁兒,簡直不堪提及。

總體軍略上,日本人根本不把朝鮮人放在眼裡。朝鮮人自己都寧願朝鮮軍隊由大明將軍指揮。且朝鮮軍隊補給不力,軍事系統相當混亂,更談不上軍紀嚴明,戰鬥力低弱,第一次戰敗後,只能仰仗大明軍隊苟延殘喘,對憑自身力量戰勝日軍不報任何希望,士氣更是跌落到谷底。

而大明方面,不僅想著打勝而已。朝鮮禮曹判書尹根壽等見明朝葛總兵,葛總兵私底下告訴他們說:「這次動員有關內薊州、宣府、大同等處鎮兵及南兵10萬人共7萬人,廣寧、遼東等地鎮兵60萬人共70萬人,……聖旨以為直殺到王京,如果讓倭軍今年逃走,則明年必當再次入侵,當使倭軍片甲不還。」

總體上說,日本方面歷史記載,說自己是大勝。日本文學作品也是極力美化豐臣秀吉。所以與中國和朝鮮的觀點相差很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過去一般滿族家庭都有撣瓶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