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族民歌的美

滿族民歌的美

鰉魚貢

 鰉魚貢

阿克善 

00:00/03:37


滿族民歌審美特徵論

趙德生

滿族民歌是我國音樂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我國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滿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析、研究滿族民歌的審美特徵,可以從美學品位的高度與美學意蘊的深度上準確地把握其本體美學特徵,這對於滿族民歌的繁榮與發展,乃至對於我國民歌與滿族音樂的繁榮與發展,都具有理論思考與實踐參考的雙重價值。具體而言,滿族民歌的審美特徵,可以分解為以下三大層面予以解讀。

第一,民族性。滿族民歌,顧名思義,是滿族的族屬民歌,因此民族性便自然成為它的藝術基因,也自然成為它根本的審美特徵之一。

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任何藝術,都以民族性為生命與靈魂。對於這一點,古今中外的許多文藝家早已達成共識,並以大量藝術事實為依據,提出許多精闢的論述。俄羅斯作家赫爾岑說:「詩人和藝術家在他們的真正的作品中總是充滿民族性的。」我國的哲學家艾思奇也說:「沒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東西,在世界上是站不住腳的」。

所謂「民族性」,是「指作家、藝術家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藝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是一個民族的文學藝術成熟的標誌之一」。滿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為主體,融合其他各族而成。其族源可追溯至肅慎、挹婁、勿吉、女真。現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北京等省市。其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並曾有民族文字。以農業為主,兼事捕魚、牧畜、養殖業等,信奉薩滿教。

滿族民歌的民族性,就充分體現出滿族的民族生活、民族精神、民族風貌、民族習俗等特色。滿族民歌滿語稱作「倒喇」,歌詞題材十分廣泛,曲調旋律高亢嘹亮、粗獷熱烈、開朗活潑,節奏自由,有時又與舞蹈緊密結合,形成「歌舞」,滿語稱作「莽式空齊」(「莽式」為舞蹈;「空齊」為歌)。

由此可見,滿族民歌的民族性審美特徵,是十分明顯、不容置疑的,這也是滿族民歌的亮點與精髓、生命與靈魂。

第二,民間性。民歌,顧名思義,是民間歌曲。因此,滿族民歌便是滿族的民間歌曲,其民間性便自然成為滿族民歌審美特徵的題中應有之義。

滿族民歌的民間性審美特徵,主要表現在歌詞的通俗性、淺顯性、平民性與曲譜的親和性、間接性等各個方面,總體上凸顯出「草根文化」的特質。例如滿族的山歌《巴音波羅》《靠山調》《爬山調》等,都是普通百姓即興編排,讚美秀麗山川的民歌,其語言通俗淺顯,易聽、易懂、易唱、易記,其曲調熱烈奔放,有時還使歌聲與鞭聲交融,更增加了勞動氣息與民間韻味。又如漁獵歌《跪南海》,表現出滿族先民在圖門江口至海參威一帶的漁獵生活,歌曲採用「勞動號子」的形式,與普通百姓的勞動生活密切相關,其粗獷、強悍、有力的旋律,極富民間特質,至今仍流傳於吉林省琿春一帶滿族群眾中間。再如許多小曲小唱,更充分表現出民間性的審美特徵,《搖籃曲》《戒煙歌》《戒酒歌》《再也不叫尼堪姿》等,都與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搖籃曲》中那「悠悠喳,巴布喳」的歌聲,在滿族民間世代相傳,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另有許多民歌,又與滿族的民間習俗禮儀密切相關,例如《上壽歌》《上樑歌》《神歌》《阿察布密》(婚禮交拜時所唱)。還有許多滿族兒歌,與兒童的各種遊戲相配套,例如《溜響鞭》《跑馬城》《跳皮筋》《卡花棍》《卡羊角》《打冰尜》《踢毽》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至今仍在滿族兒童中傳唱。

滿族民歌的民間性,還充分保留了滿族民歌的「原生態」性,尤其是大量的滿族民歌的滿族語言與滿族音樂語彙,更能體現這一特點。滿族從其先民至今,千百年來一直擁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用這些民族語言演唱的滿族民歌,更成為極其珍貴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與保護,也亟待開發與利用。這方面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可以認為,滿族民歌的民間性審美特徵,充分證明滿族傳統的民歌是滿族原始藝術的一部分。它的歌詞是滿族最早的詩歌,是滿族的文學之源;它的曲譜是滿族最早的音樂,後來整個滿族音樂以及清代的宮廷音樂,都源於這種滿族傳統的民間音樂。

第三,多元性。滿族是一個開放的民族,是一個善於廣受博取、兼容並蓄的民族,尤其是入關以後,更向漢族文化學習,形成了以滿漢文化相融為主,吸收其他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多元文化的大格局。這種多元文化決定了滿族民歌的多元性,反轉過來,滿族民歌的多元性又體現了滿族文化的多元性。具體而言,滿族民歌的多元性審美特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題材的多元性。滿族民歌的題材十分廣泛,既有勞動歌(田歌、牧歌、漁歌、獵歌等),也有情歌、敘事歌、以詩歌(婚歌、哭喪歌、神歌、壽歌)等。題材作為文藝作品內容的構成要素之一,是作品中構成藝術形象和故事情節的具體材料,是文藝作品的基礎。雖然「題材決定論」並不正確,但誰也無法否認題材對於文藝作品的重要作用。如果題材不合適,一切才能都會浪費掉。由此可見,滿族民歌題材的多元性,顯示出它藝術價值的珍貴與美學品位的高超。

體裁的多元性。作為樣式或類別的體裁,是藝術家藝術創造力的具體表現之一。滿族民歌體裁的多元性,同樣充分體現出滿族民歌的創作者——廣大滿族勞動人民的群體多元化智慧和多元化思維所形成的豐富多彩的藝術創造力。滿族民歌的體裁多種多樣,其中主要有山歌、號子、小唱、兒歌、現代民歌等,它們各顯其輝,各放其彩,構成了一個多元的藝術世界。

形態的多元性。滿族民歌集詩、樂、舞於一體,形成多元性形態,並不以單一的音樂形態出現,這是滿族民歌的一個最為鮮明的審美特徵。

要素的多元性。滿族民歌的構成要素,除了音樂、詩歌、舞蹈的「三位一體」以外,還廣泛地吸收了許多姊妹藝術,其中主要有:

薩滿音樂。薩滿是一種原始宗教,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曾信奉過薩滿教,滿族是其中之一。滿族稱薩滿為「查瑪」,薩滿中的「神歌」、「神詞」、「神調」、「神舞」,都被薩滿民歌所吸收。

朱春音樂。朱春是滿族的一種說唱藝術,又譯作「朱赤溫」。滿族民歌從朱春中吸入了許多音樂元素。例如《綉枕頭頂兒》,描寫一位少女在綉枕頭頂兒時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動,就採用了朱春式的說唱元素。

八角鼓。八角鼓是滿族的曲藝曲種之一,原為滿族人民牧居時的民歌,清乾隆年間發展為坐唱形式的曲藝,並由專業藝人演唱。後來滿族民歌又吸收八角鼓的音樂精華以豐富自己。

單鼓。單鼓又叫「太平鼓」,系由薩滿演化而成的滿族曲藝曲種;另一說系由滿族軍隊用以助威和慶祝勝利的戰鼓發展而來。有對唱和群唱等形式。滿族民歌中許多「對歌」、「合唱」等形式,均吸收了單鼓的藝術元素。

子弟書。子弟書是滿族的曲藝曲種之一,滿族民歌中有許多吸收了子弟書的音樂元素。

漢族民歌。滿族民歌也吸收了漢族民歌的音樂精華,如《五更調》《茉莉花》《採茶調》《十二月歌》等,都是用漢語演唱的滿族民歌。

由此可見,滿族民歌的多元性審美特徵,也是十分鮮明,無須贅述的。

綜上所述,滿族民歌的民族性、民間性、多元性三大審美特徵,充分證明了滿族民歌美學品位之高、美學意蘊之深、藝術價值之豐厚、文化價值之不可低估,並充分表現出滿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特質。

(作者簡介:趙德生,牡丹江師範學院音樂系副教授)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製作牛肉美食
末代皇帝溥儀和婉容大婚真實場面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