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行草書創作的支點和基點

行草書創作的支點和基點

張學群| 安徽阜南人。1957年10月生。歷任安徽省書協第四屆主席,中國書協第五、六屆理事;現任中國書法院研究員等。作品多次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屆展、「蘭亭獎」展覽等大型展覽;論文獲中國書協舉辦的「全國第四屆書法理論討論會」三等獎、「書法三十年」徵文論文優秀獎(最高獎);被《書法》雜誌評為2005年度「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被《中國書畫報》評為2010年度「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被《書法報》評為2010年度、2012年度「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等。

書法創作有諸多支撐點,把握了這些支撐點,就可以構築起書法藝術的高樓大廈,進而登堂入室,隨心所欲,遊刃有餘,進入書法創作的較高境界。我認為行草書學習創作的主要支撐點有四個方面:

一是繼承傳統

繼承書法藝術傳統,是書法學習創作的不二法門,也是書法學習創作的前提和基礎。行草書學習創作更應該如此。何謂書法的傳統?書法的傳統是在書法歷史發展長河中,一代一代積累下來的書法藝術經驗、規律、法則、精神、思想、風格等書法創作成果和技術手法。傳統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流變體,書法藝術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斷地變化、發展、進步。從甲骨文到現在有幾千年的歷史,每個時期都有自己很明顯的書法風格和風尚。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態」、清尚「質」。這就是歷史上幾個主要時期的書法特徵,體現了每個時期的書法傳統。

書法的傳統,大體可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從文化層面來看,書法的傳統是文化之傳統。書法的文化傳統與書法的思想、觀念、精神有關。如書法傳統中講究相反相成和有無相生,這與陰陽五行思想相吻合。書法傳統中強調筆法、墨法、結體、布局中的長短大小、濃淡枯潤、偃仰疏密等,這體現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則。書法與其他文學藝術樣式如繪畫、詩歌一樣,也非常強調意境構造,書法家追求「字象有限而意味無窮」,這充分體現了精神意蘊、形象品格的人本哲學觀。書法傳統中非常強調師法自然,書法的最高境界是反樸歸真,是「無法之法」,人們對「神來之筆」總是極盡讚歎。這是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自然觀在書法中的運用,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

所以,我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傳統文化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書法之傳統,中國書法之傳統一直以來,始終浸淫在中國文化傳統之中。同時,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書法以其獨有的、強有力的生命力和社會影響,不遺餘力地凝聚著我國文化之傳統,以致使兩者交融輝映,顯得十分的默契和完美。

第二從藝術的本質特徵層面而言,也就是從書法的特徵和其規定性而言,中國書法天生與漢字連在一起,書法傳統是以漢字為素材的藝術樣式。漢字最初萌芽於象形,後來逐漸成為一個符號系統。許慎在《說文字解?敘》中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後形聲相益,即為之字」。這很能反映「依類象形」這一文字萌芽時期的基本狀況。但從漢字的發展歷史來看,其趨勢是「象形」的衰減和符號系統的形成。這個「符號」積澱了其數千年的歷史脈絡,其方塊形狀仍給人帶來一個個具體而又豐富的審美空間。當今,象形字已不是一種具體存在,但仍在現代漢字中有清晰的遺存。如漢字可分成若干部,每一個部可找出個代表,叫部首,這個部首本身就是對事物的分類。如屬於金屬,帶金字邊;屬於液體的帶三點水;屬於土地上生長的植物帶木字旁;是花草的帶草字頭;是嘴說的,都加言字旁。這種抽象符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各種具象。同時象形作為中國文字的意念深植在每一個國人的意識中。蔡邕在《九勢》中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書法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與其他藝術樣式必須有一個區分標誌。這種區分標誌無論是歷史要求還是現實要求,都應該以「漢字為素材」。當然,這不是反對在書法創作中對漢字這一素材的創造性運用。

第三,從藝術的技術層面而言,也就是從書法的規則、規制乃至規律性而言,書法傳統即是以筆法為核心的技術要素。中國書法至今不象韓國人稱書藝,也不像日本人稱書道,也許其因就是中國書法非常強調「法」,認為法十分重要,是藝術的核心。

與書法的傳統相聯繫,是傳統的書法。傳統的書法主要是指歷史上留下來的傳到今天的書法作品,精典的作品稱作法書。主要有兩類:碑和貼。從書體方面,包括正、草、隸、篆,再加上行書。傳統的書法是書法的傳統的重要內容,臨摹學習傳統的書法是繼承弘揚書法的傳統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學習書法,進行書法創作,必須在臨摹古貼上狠下功夫,這是繼承書法傳統的應有之義、重要內容。

繼承書法的傳統,臨摹傳統的書法,除打好技法基礎外,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增強書法作品的古意。而作品中有無古意,是衡量書法創作是否成功,作品標準高低、品位高低的重要標誌,也是書法欣賞的重要標準之一。氣存高古,這是書法接續傳統的精神內核,也是書法文化屬性的重要特徵。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都是在描繪著不同朝代留給我們的文化痕迹,都成為我們追求高古的源頭和參照。所以,我們在融入現代生活的同時,要盡量剋制現代習氣,努力還原出書法藝術的高古之美,賦予書法藝術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書法的學習創作,需要書法傳統的滋養,需要傳統書法的奠基。而繼承書法傳統,臨學傳統書法,必須以書法傳統為渾,以傳統書法為用。當然,繼承書法傳統、臨摹傳統書法是一個過程,它應融於學習創作的整個過程中,成為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二是著眼用筆

書法用筆屬方法問題。無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講究個方法,方法正確與否,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成敗。書法用筆也是這樣,它猶如解牛用刀、斷木用鋸。如果用筆方法不得要領,就好象斷港中航行,枉費力,而不得登岸。所以趙子昂有言:「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中國書法之技法,主要有字法、章法、墨法和筆法,中國書法傳統是以筆法為核心的。筆法是中國書法的內在形式,而字法、章法、墨法為外在形式;筆法作為內在形式,它決定著字法、章法、墨法這些外在形式;如果去掉筆法這一核心,字法、章法、墨法可以存在,但已不是傳統的書法存在了。在中國書法傳統中,筆法是基本的程式和符號,中國書法如沒有了蘊含筆法的線條這一程式,就失去了傳統書法的特有味道。筆法還決定著書法的結構,如篆書、隸書,筆法相對簡單,因為筆法簡單,所以要寫出比較好的篆書和隸書,特別要注意造型。行草書筆法相當豐富,這就決定了其字形的多變,由此而會產生字形、點畫、字距、開合的豐富多彩,進而生髮出章法的不同和整體風格的變化。看一個書家書寫如何,關鍵在於看其「筆頭功夫」。而「筆頭功夫」的高下,則取決於是否掌握了動作要領,也即是否「得法」。這個基本的道理,似乎學書法的人人都懂。但懂歸懂,真正要做到「筆頭功夫」到位、到家,爐火純青,真得是件大難事。

歷來書法家對用筆都十分考究。什麼如「錐劃沙」,「屋漏痕」,「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等等。還有什麼「五指分登」,「高捉管」,「萬毫齊發」,「獅子捉象」,等。高深玄妙,讓人難得要領。

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我把用筆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筆三段:起、行、收

任何書體、任何點畫都有三折,即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起筆有逆鋒、露鋒、裹鋒之別,一般要求逆入平出,即使露鋒起筆也要逆鋒取勢,所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如此筆毛才能保持彈性,點劃有含忍之力;行筆則以中鋒為妙,頂紙逆行,勻速遒勁;而收筆強調「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米芾語),氣不外泄,沉著厚實。這三個過程須交代清楚,起訖分明,點畫間自然有起、承、轉、合,以至用筆映帶自如,節奏分明。用筆切忌一拖而過,不善頓挫調鋒。

(二)用筆二態:中、側

中鋒用筆歷來被書家奉為圭臬而不可逾越。中鋒用筆就是使筆鋒始終重複在筆腹所形成的墨跡之上。書法用筆以中鋒為貴,中鋒是毛筆書寫的主要運行方式。除中鋒運筆外,還有側鋒、偏鋒、散鋒等,也是重要的用筆方法。用筆之態多種多樣,但歸而統之,可以歸納為兩類,即中鋒和側鋒。藏鋒、正鋒等都可歸來中鋒;露鋒、偏鋒、散鋒等都可歸為側鋒。隨著書法藝術的發展和對姊妹藝術的借鑒,用筆更為豐富多樣。中、側並無高低之分,側鋒、偏鋒乃至散鋒、破鋒、皴擦都可入書,如全以中鋒,無有對比,又何談藝術?

行草書創作,尤其是草書創作,我的體會調鋒、絞鋒、散鋒、翻鋒也很重要,尤其是要學會調鋒。由於各種點畫的形態和用鋒不同,實現點畫的交接和轉換,離不開「調鋒」。調鋒的任務,在於及時將散開的筆鋒合攏起來,將彎曲的筆鋒伸展開來,從而保證用筆的實際效果。

(三)用筆五要:平、留、圓、重、變

黃賓虹《畫語錄》指出:用筆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輕、忌俗,宜留、宜圓、宜平、宜重、宜雅。「平」指平腕豎鋒,力量均衡,不忽輕忽重,要如錐畫沙;「留」指筆要勒出剛勁,不能軟而無力,畫之中段要留得住筆;「圓」是點畫要圓勁,不可尖刻露鋒;「重」指用筆沉著,力透紙背,點劃厚實;「變」則天機幻化,一任自然。

(四)用筆九力:提、頓、蹲、駐、衄、挫、搶、轉、折。

即提筆、頓筆、蹲筆、駐筆、衄筆、挫筆、搶筆、轉筆、折筆等。

(五)碑、帖結合

「二王」一系的傳統帖學在筆法上精益求精,特別注重點畫兩端的連貫映帶和縱向取勢,中段行筆則較簡略。碑學一路更多強調逆入平出,中段行筆澀勁,力量充盈,富於變化。碑、帖並非涇渭分明,當今社會是一個融合與創新的時代,書法亦然,異體同勢、古今雜形、南北匯通、碑帖結合應是書法藝術向前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用筆上兼融並蓄,既重視點畫兩端取帖之靈動,又重視線條中段取碑之厚重,創造出更為豐富多變的筆法來。

(六)用筆、用墨結合

用墨之法也是筆法的一種輔助手段。筆墨難分,用筆高手多善於用墨。有墨處必有筆,有筆處亦有墨,筆與墨互為依存,相得益彰。古人用墨貴濃黑似漆,蘇東坡有墨要黑而亮,如小孩的瞳仁之說。到了明代,隨著文人畫的興起,書家兼畫家、畫家必書家的情況極為普遍。於是,在書法領域裡逐漸融進了繪畫的墨法,以增加書法作品的筆墨情趣。林散之認為:有筆方有墨,欠墨乃欠筆,筆是骨,墨是肉,水是血,不善於用筆而墨韻橫流者,古無此例。好的筆墨在於蒼潤,黃賓虹喻為「乾裂秋風,潤含春雨」。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說,即一般分濃墨、淡墨、漲墨、渴墨、枯墨。

以上講的是用筆的一般原則和狀態,作為行草書創作,其用筆有其自身的特點,總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字,即簡、連、速。簡是減省筆畫,屬於法則問題;連是運筆連續,屬於規律問題;速是行筆快速,屬於技巧問題。

總起來說,書法的「用筆」是很豐富,千變萬化的,我們儘可能地多了解一些,找出適合自己的用筆方法,這是我們學慣用筆的目的,實際上「用筆」的過程是不斷完善、不斷形成習慣、不斷熟練的過程。什麼叫熟練呢?我們看看美國的NBA的球星,那嫻熟、流暢,變換莫測的運球、傳球、投籃,使人為之振奮、激動、驚嘆,出神入化的表演,使人賞心悅目,使我們感受到藝術的偉大。

三是注重造型

書法作為藝術,毫無疑問是表現情感的。但是,它在表現上必須藉助於形式,而書法的造型是書法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造型形成一個藝術生命形象,因之書法也被稱為造型的藝術。書法與中國其他造型藝術相比,一是從起源看,中國造型藝術都是對宇宙萬象物態的模擬,表現對象具有一致性,而書法對物象的表達更有抽象性;二是中國造型藝術具有共同最小的因子,即點和線,而點與線是書法的最基本的構成;三是中國造型藝術具有相通的民族審美之根,而書法審美性更接近中國傳統哲學美學。

首先是點畫的造型。書寫時通過提按頓挫的用筆可以產生各種造型的變化,有粗有細,可方可圓,中側並用。它們造型不同,審美特徵也不一樣。前面在講用筆時已論及的比較透徹,在此不再贅言。

其次是結體造型。結體是點畫的組合,結體中的點畫都處在一定的空間關係中,其內容不再僅僅是本身的造型,還包括點畫與點畫所組成的造型。蔡邕《筆論》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蟲喜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日月,縱橫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結體要有生命的感覺,必須要有生動的造型。這種造型來自內部矛盾,只有讓其中的點畫左右傾側,相互衝突,然後通過一定的組合方式來加以協調才會產生。

第三是行的造型。行是字與組的組合,它的造型變化比較多,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長短變化,一行中要有單獨的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組。將長短不同的字與組參差錯落地連接起來,就會產生節奏感。其次是大小正側變化,一行中前面的字小了,後面的字要大;前面的字左斜了,後面的字要右傾。用墨的枯濕濃淡,用筆的收放開合等各種變化也是如此,都要相反相成,這種變化類似唐詩句法上的平仄變化,「異音相從謂之和」。最後是邊廓變化,一行字的邊廓如同一條線的邊廓。古人主張線條兩邊要跌宕起伏,所謂「無一黍米不曲」。同樣道理,行的兩邊也不能整齊劃一,要讓字形大大小小,讓運筆收收放放,通過每個字的參差和收放,造成行線兩邊輪廓的跌宕起伏。這種起伏可以比較平緩,如顏真卿書法;也可以比較激烈,如楊維楨書法。平緩和激烈的視覺效果完全不同,表現情感也完全不同。

第四是區域造型。傳統的書法組合層次有點畫、結體、字組、行、行與行,這種組合層次從小到大逐漸展開,表現為一種綿延的線性過程,與文本的閱讀方式相一致。然而當代書法強調圖式,強調整體性的觀看,需要以上下左右關係來打破單一的上下相連。因此,創作時必須在筆勢和體勢的基礎上,利用相似性原理來整合作品中所有的造型元素。相似性原理認為:眼睛的掃描是由相似性因素引導的,「一個視覺對象的各個組成部分越是在色彩、明亮度、運動速度、空間方面的相似,它們看上去就越統一。」一件作品中上下左右分布著許許多多造型元素,不管它們處在哪個角落,相隔多麼遙遠,它們只要在墨色、字體或書風上相似,就會遙相呼應,連成一氣。這是一種全新的組合方法,同時也帶出一種全新的造型單位,由字體、大小或墨色大致相同的若干字所組成的造型單位,因為它們是一團團的,分散在各個位置上,因此我們稱之為區域造型。

書法造型中的組合關係都是以對比的形式出現的,用筆的輕重快慢、點畫的粗細長短、結體的大小正側、章法的疏密虛實、墨色的枯濕濃淡等等。組合關係的原則是和而不同,首先是不同,如大小、正側、粗細、方圓、疏密、虛實等,然後是和諧。這種和諧原則下的對比關係上升到理論高度,就是陰陽關係。因此蔡邕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書法作品的對比關係越多,內涵就越豐富,對比反差越大,視覺效果就越強烈。

四是表達性情

書法是舒情的。性情是書法藝術性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在書法創作中,書法家自覺地藉助書法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性情,是造成書法表情特性的根本原因,也是書法家進行創作活動的主要目的。

書法藝術的源泉,一是中國文字,二是書法家主體的精神。書法作為一門藝術,除去了實用功能,其主要特徵就是「傳情達意」。書法家和寫字匠的區別不在於會不會寫字,而在於能不能在作品中表達出性情。好的書法作品,必然是富有性情的作品。性情是什麼,性情是書法作品中顯示出的一種精神風貌、文化氣息、高遠境界,它是書家情感和性格的外在表露,是書家情感和性格的對象化。情感是一個變數,客觀世界的影響和主觀世界的波動都可以造成書家情感的變化,這種情感的變化能夠表現出作品「變化無窮」的性情形式。相對情感這一變數而言,性格基本是一個定數,書家性格或剛烈、或溫和、或粗獷、或細膩,或豁達、或拘瑾,或開朗、或沉鬱,都會在作品中或隱或顯地有所反映。正是這種情感和性格的結合,使書家有可能在作品中表現出豐富的性情內涵。性情所表達的主要是作者的性格氣質、能力學識、生活體驗、理想志向、審美修養等,尤其是作者的創作想法、創作定位。所以思想品質決定書法品質,思想品位決定書法品位。有性情的書法作品,表現的基本形態應是率意自然、富於節律、氣息充盈、形神兼具。

關於書法的性情,古代書家多有論及。楊雄說:「書,心畫也,心畫形而人之邪正為焉」。孫過庭認為書法可以「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劉熙載《藝概?書概》云:「筆情墨性,皆以人之性情為本」。陳繹曾《韓林要決》云:「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鬱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云:「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張懷瓘提出:「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鬱結之懷。」蔡邕結合創作過程說:「欲說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王羲之也說:「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這些,都可清楚地表明了性情在書法創作中的作用;以及古代書家對性情問題的重視。

一個人有沒有性情和能不能在書法創作,特別是在作品中很好地表達性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其間應有一個過度和轉換的過程和方式。轉換的媒介和條件是什麼?我認為主要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技法的支撐。技法能更好地幫助性情的正確表達。每個人都有一種藝術的本能和衝動,問題是能不能好很地正確地得到表達。看到美麗的風景,遇到激動的場面,很多人也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和衝動,但多數只能表達為「啊——」……而詩人可以寫出動人的詩句。這很好地說明了技法對個人性情表達的重要作用。沒有一定的技法幫助,我們常常只能把個人性情扼殺在最原始狀態,更不用說很好地表達了。

書法藝術當然也是如此。古今舉凡個人性情表達最成功的作品,都是被後人奉為經典法書的作品;而舉凡個人性情表達最突出的書家也都是技法高超的書家。顏真卿的《祭侄稿》,其個人性情表達(感情表達)之強烈當推為古今第一。而其之所以能為成功表達個人性情的典範,除了撰文時強烈的感情本身以外,更因為顏真卿是一位功力深厚、技藝高超集大成的書法大師。搞書法的人都知道寫字是在寫思想,是在寫中國人的文化精神。然而,多麼優秀的思想,多麼高尚的精神,都要靠堅強的技術去表現。沒有高超的技術,書寫者的意圖不可能表達的淋漓盡致。沒有技術就無所謂藝術,藝術首先是精到的技術。

二是綜合素質的滋養。個人性情其實是一種綜合性的素質,是一個人思想觀念、學識修養、品格情操以及生存環境、生活狀態和性格、氣質、情感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反映。「學書先學做人」,這是中國傳統書法理論反覆強調的觀點。撇開「做人」這個基本要求,單純從書法藝術中個人性情表達的要求來說,我們至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修養:博學多識、氣格養成,審美修養。綜合修養是個人性情表達的最堅強的後盾。

三是環境氛圍的營造。性情表達除了以上轉換媒介和條件外,還需要一定的表達環境。這種表達環境營造應該是一個不斷形成和增強的過程。首先是要放鬆心情;其次是要醞釀情感;第三是要點燃激情;第四是形成任筆揮灑的狀態。

唐代孫過庭提出「心手雙暢」的命題後,「心」和「手」的關係受到歷代書家的關注,「心手雙暢」也常為書家所孜孜以求。書家創作既要有厚實的技巧功夫,也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良好的環境氛圍,二者相輔相成。「手」的長期不懈的鍛煉和對筆墨技能的掌握是「手暢」的前提;書家用「心」從文字內容到書寫形式構思作品以及心性的培養,是「心」暢的關鍵。可以說,「心手雙暢」只有在對作品文字內容和表現形式有較深刻的理解,用筆的提擅自如、婉轉暢達,環境的幽閑、適意等條件下才能實現。「心手雙暢」是書家在創作特定作品時性情與筆墨技能和諧統一的結果。

當然,性情也有高低雅俗的問題。有的書法作品顯示的氣息,使我覺得很高雅,而有的作品顯示的氣息卻很低俗。這當然都是性情的反映,但是取決於創作者性情的高低雅俗。因此,要創作高雅超邁的性情作品,必須注重培養和塑造高尚的情趣和完善的氣格。

由於行草書動感節奏比其它書體更加強烈,所以,性情成為行草書作品最能感染人、熏陶人的因素,也就成為古往今來書家和論者最為倚重的看點。

繼承傳統,著眼用筆,注重造型,表達性情,是行草書學習創作的支撐點。把握了這些支撐點,就能夠掌握行草書創作的金鑰匙,進而登堂入室。但要創作出富有時代氣息,充分表達性情、高質量、高品位、富有藝術魅力和豐富內涵的行草書作品,除把握四個方面的支點外,還須注意統籌好以下諸方面的基本點。

基點一:書法之氣象

當我們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首先感受的是這幅作品的氣象。作品的氣象代表了一幅作品的藝術形象。講某幅作品氣象好,就意味著這幅作品表現出了一種高雅超凡的藝術形象。

從生成的意義上說,氣是根本,象是表徵,無氣就難以再言其象;從審美意義上談,象是最重要的,書法有氣,固然能顯示生命,給人以美感,但氣而有象,更能顯示生命的意義,更能打動人的心靈。我們在創作書法作品時,一定要充分考慮書法的氣象,進行一些藝術形象的思考。氣象不好,既使筆法、結字再完美,也不能算作是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一幅氣象能打動人的作品,應是古意盎然、乾淨高貴、氣息流暢,富有韻律,同時能體現時代精神、激發人的情感和藝術遐想的作品。

基點二:書法之篇章

篇、章之關係,就是整體和局部的關係。整體高於局部,統率局部,對局部的發展變化起著主要的決定性作用;局部對全局也有一定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當某個局部成為影響全局的主要環節時,它對全局就起著決定的作用。全局與局部的區分是相對的,在一定場合為全局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可能成為局部的東西;反之亦然。

書法整體與局部的關係,要求我們在書法創作中既要講究整體效果,追求整篇上的氣勢、衝擊力;又要把握局部之細節,追求章節上的精到,能夠細品。把二者結合起來,就能創作出比較完美的書法作品。正如古人所說:「遠看氣象分布,近看結構姿態,細看點畫用筆。」

基點三:書法之雅俗

世人公認書法是高雅藝術,講的是書法與其他藝術的區別;但在書法內部,仍有個雅與俗的問題,則指出了書法自身存在著不同的品位。

雅與俗是相互參透、對立統一的。雅俗各有利弊、優勢,雅從俗來。從藝術的角度窺視,書法的俗與雅確實有不同品格、不同等第之分。「俗」有粗俗、低俗的意思;「雅」有精雅、高雅的意思。但俗有俗之情趣,雅有雅之情趣。書法的發展總是由俗到雅的,不可能一開始就雅,而且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俗的藝術如同一塊璞玉,有它自己樸拙、質樸的美。雅的藝術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精雕形成的,不會憑空產生,因為任何藝術,從根本上說,都是民眾的創造,書法也不例外。歷史上有成就的書法家所以創造出能稱為「雅」的精品,固然需要學習繼承前輩名家,但那是「流」而不是「源」,根源是離不開最初之民眾的創造,即離不開「俗」。即使在當代,仍需從民間書法中汲取營養,熔鑄自己的藝術。

書法創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我認為應該是雅俗共賞。

基點四:書法之沉逸

沉即沉著、沉實,逸即痛快、飄逸。沉著與痛快,均側重於書法用筆及其給人們帶來的審美感覺而言,體現著書法的兩種不同風格。沉著,筆實,強調力,法度嚴謹,體現為雄渾、勁健等;痛快,筆健,強調韻,講究風韻,體現為瀟洒、飄逸等。

「沉著」與法度有關,「痛快」與風韻有關。書法沉著,離不開法度,一點一畫均須力送筆端,合於法度,才不致浮滑、虛飄。而痛快,更強調風韻,在心意驅使下無拘無束,率意揮灑,有時也會游於規矩之外,以表現出風韻為目的。當然,這種風韻主要來自書法家內心的性靈情致。

對於沉著與痛快兩種書風,我們既要看到聯繫,又要看到區別,在區別中滲透融合,在融合中體現區別。如果只講區別,不講融合,容易片面,走向極端;如果只講融合,不講區別,就消弱了個性,都不利於書法藝術的健康發展和正常的鑒賞。

基點五:書法之齊參

齊即整齊,參即參差。劉熙載《藝概?書概》云:「字體有整齊,有參差。整齊,取正應也;參差,取反應也。」章法布局也有整齊,有參差。整齊取正應,是指筆畫及字、行端正、規整,正向相應;參差取反應,是指筆畫及字、行錯落、變化,反向相應。

在書法創作中,整齊只是相對的,參差才是絕對的,因為任何事物都是有差異的,書肇自然,書法形式也必然表現為姿態多樣,參差錯落;人們的各種感官也喜歡變化,討厭千篇一律。總是一種模式,會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漸生厭倦。參差錯落更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然而事物千變萬化,還受到規律的制約,並不是雜亂無序,讓人摸不著頭腦,那也不符合實際,不能引起人們的美感,因此,錯落中還須有整齊。這個齊,就是規律,就是有序。

整齊與參差表現出不同的情趣,不同的美。整齊,端穩、安詳、清秀,是一種靜態美;參差,移錯、躍動、交織,是一種動態美。因而,不同書體,不同書家便對之有了不同的需要和追求。或以整齊為主,或以參差為主,同時又整齊中不忘參差,參差中不忘整齊,注意二者的結合運用。

基點七:書法之疏密

關於疏密之間的關係,鄧石如有句名言:「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形象地概括了疏密之間的關係。可以走馬,喻開闊,但並不意味著神離氣散;不得透風,喻嚴實,但也不是真的不透風,神氣鬱結。鄧石如意思是疏密要形成強烈的對比。密之使之更密,疏之使之更疏,疏密對比才能產生美,但其基本原則仍然是和諧統一。

處理疏密之間的點畫時,要疏密有度、疏密得宜,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相對、相避相就,和諧融洽、相得益彰。

基點八:書法之提按

王羲之《書論》曰,每書須「十起五伏」。起,意味著提;伏,則意味著按。

提與按,是書法運筆過程中筆鋒上下運動的技巧。提就是將筆鋒向上提起,著紙面由多到少,是逐漸減力的過程;按就是將筆鋒向下按去,著紙面由少到多,是逐漸加力的過程。按有重按、輕按;提有速提、漸提。按重而促為頓,按後有轉為挫。劉熙載《藝概?書概》云:「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所謂「筆筆按,筆筆提」,就是說每一筆畫中都有按有提,二者是不間斷地結合進行的。有提有按,按中有提,提中有按,提按互動互助,內含著一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提筆與按筆相結合,交替使用,對書法藝術的表現有著多方面積極的作用及影響。首先,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筆的中鋒運行。通過提、按動作,一是可以藉機梳理筆毫,將鋒集中;二是可以調節筆鋒的位置,把將要走出筆畫邊緣的鋒毫收回到中間來。這樣就能保證筆鋒居中。從而發揮中鋒的作用。其次,提、按結合可以避免平均用力。任何藝術都忌諱平均使用力量,力量平均就沒有變化,必然呆板、乏味。對於操作者來說,也會漸生倦意,激發不起繼續進行下去的興趣。提筆減力,按筆加力,隨著用力的變化所生產的筆畫線條也就會有不同的形態、不同內涵的力。這種力是顯示運動的力,從而使線條形式透露出生命的活力,增強書法藝術的魅力;書寫者的心理始終處在一種新鮮刺激的狀態,興趣也便不會輕易減退。再次,提、按結合有利於抒發感情。書法是抒情的藝術。靠什麼來抒情、怎樣來抒情呢?就是靠線條,靠用筆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不斷變化的線條。人們在不同情感下可以寫出不同形態的線條;反過來,不同形態的線條也可以表達人的不同情感。如粗濃的線條沉重,細淡的線條輕快等等。一般說來,提筆線條較細較輕,按筆線條較粗較重,加之變化中不同的節律,就能很好地發揮抒情作用。如果沒有這些變化,一樣的筆畫,是難以抒發豐富的情感的。

基點九:書法之遲速

遲與速,是用筆中速度快慢的技巧。

王羲之在《書論》中說:「每書欲十遲五急。」他指出了遲與速的總原則,即書法用筆有遲有速,應該以遲為主,以速為輔,遲速結合。遲與速的不同用筆,不僅會給人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而且對書法的節奏、韻律變化以及風格的形成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不同書體對用筆和遲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說來,相對靜止的書體用筆較遲,相對動態的書體用筆較速。同一書體的不同字、同一字中的不同筆畫之間,用筆也有遲與速。每一筆畫在用筆過程中亦有遲速變化,起筆、行筆、收筆三者之間運筆速度都不相同;不同的起筆、行筆、收筆方式也會有運筆遲速的不同。

在實際創作中,人們往往羨慕筆走龍蛇,迅筆揮灑,並誤以為其中只是行筆的「速」而盲目效法,看不到或忽視了行筆的「遲」。遲筆與速筆相比,遲筆更為重要,王羲之說每書欲「十遲五急」,就是要求以遲為主。遲筆是有效控制筆墨的需要,是書法用筆的基礎。遲中見速,又是書法用筆的更高體現。李可染談到畫線時說:「畫線最基本原則是畫得慢而留得住,每一筆要送到底,切忌飄滑。這樣畫線才能控制得住。線要一點一點地控制,控制到每一點。」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書法。但真正的遲筆掌握起來都比較難,如同學騎自行車,越不會越快,能慢才顯示出駕馭水平。書法的遲筆不僅要留得住墨,不飄滑,還要不沉滯,在「遲」的用筆中體現出「速」,創造出線條的勁利感,確實不容易,然而卻是非常重要的,必須下工夫掌握它。

基點十:書法之潤燥

潤、燥之關鍵在用筆,故多稱潤筆、燥筆。潤筆,由於攝墨比較充裕,所謂「筆酣墨飽」,運筆遲速適宜,暢快淋漓,寫出的線條多豐滿秀潤。燥筆,又稱渴筆。梁同書《頻羅庵論書》曰:「書家燥鋒曰渴筆」,「渴則不潤」。或因其攝墨不足,或因其運筆速度過快,造成筆畫不能被墨盡染的現象。這樣的筆畫雖血肉顯得不充盈,但卻蒼勁而有筋骨。蔣驥《續書法論》云:「用墨,潤則有肉,燥而有骨。」道出了其各自創造的線條特徵。從審美意義上說,潤而有肉,線條妍麗,呈現出陰柔之美;燥而有骨,線條險勁,呈現出陽剛之美。這兩種美體現了書法藝術的兩種基本風格,都是非常重要的。人們也有意識地利用潤筆與燥筆去追求和創造不同風格的美。

不同書體呈現的美的形態不同,對運筆速度及墨色要求也不盡相同。相對靜態的書體如楷、隸、篆,結體端正,筆畫分明,要求運筆速度較慢,墨色也多均勻沉實,用墨宜乾濕、潤燥適中,不能濕,濕則水多,筆畫難以控制;也不能過干,過干則枯,靜態書體是很少出現渴筆的。相對動態的書體,如行、草,結體自由,筆畫連帶,一般書寫速度較快,墨色輕重也多變化,用墨以潤為主,有潤有燥,渴筆也主要出現在行、草書中。姜夔《續書譜》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他不僅指出了不同書體用筆用墨的區別,還指出了潤筆與燥筆在書法美的創造中各自顯示的功用,是很有道理的。

潤筆與燥筆,不是一個簡單的用筆技巧,它反映著書家對書法藝術筆墨內涵的認識程度,也體現著書家的審美取向與追求。要恰當地運用潤筆與燥筆,除了技巧的功夫,還應該從多方面去努力。就技巧而言,主要是提高對筆的控制能力和運腕水平,以筆控墨,墨隨筆運,筆墨調和。同時,書法運筆使墨,是為了造就書法的形象,既有內在的力度美,又有外在的形態美,同時體現書法作為黑白藝術的特點。因此,在潤燥結合、水墨交融而不偏激的前提下,總是以潤為主、以黑為主。即使行草,潤燥相雜,一般也是潤筆多於燥筆,且不說燥中也有潤。渴筆是時有出現的,大量甚至通篇都用渴筆的作品是極少見的,那會給人滿目枯柴的感覺,墨色「光采黝然」的特殊功效也難以顯現出來。

基點十一:書法之主賓

書法藝術要求有主賓或說主次、主從,以使形象多彩多姿又個性鮮明、風格突出。這種主賓關係實際上是事物矛盾關係中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在書法藝術中的具體體現。

書法的主賓關係主要表現為一字之中的主筆與余筆、主部與余部,一篇之中的主字與余字等關係。

基點十二:書法之呼應

所謂呼應,本指人與人交往中的叫與應。有呼有應反映了人際關係的和諧、相互的協作;無呼無應,或只呼不應,則顯得冷寂、孤單、不配合。人總是按照自己的願望來創造藝術的,因此,呼應很早就被廣泛運用和體現在各種藝術中。從形式上講,它可以使外部結構交錯變化,嚴謹完滿;從內容上講,則可以使內部氣脈貫通,精神凝聚。

書法中普遍存在著呼應關係,它們是書法結體布局緊密和諧的有效手段,又是書法富有情趣的突出表現,需要特別關照。呼與應是相互的,呼時要考慮到應,應時要考慮到呼,不能有呼無應,也不能應無對象。有形的明的呼應容引起人們的注意,固然要用心表現;無形的暗的呼應不易覺察,但關係到書法的內在精神,也須努力去體現。這既要運筆前的思考籌劃,更要靠平時的體悟和鍛煉。但一旦進入創作,則是一個自然而然,隨機應變的過程。

在書法創作的過程中,除要注意把握以上支點和基點外,在總體風格和形態上,還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協調統一。最重要的是要能夠不斷地製造矛盾,又不斷地平衡矛盾。二是要有節奏韻律。富於變化,悠揚綿長,能讓人體悟出書法的音樂美和舞韻美。三是要流暢放達。連貫透氣,力避緊促、做作,做到隨意生形,意到筆到。四是要豐富文雅。不能單調,不能雜亂,要高古、有境界,能耐品細嚼、高深厚重,給人以想像的空間。五是要性情率意。表達心緒,放鬆情懷,舒發自我。六是要有正大氣象。磊落大方,正氣充盈,不能扭扭捏捏,縮頭縮尾。七是要應時合世。符合現代審美的要求,具有時代氣息和特點,折射出時代精神。總之一句話,要通過各種關係、矛盾的製造和整合,使創作出的書法藝術作品,具有藝術的生命意象和氣息。

書畫觀

書畫金石,

可得永年!

[書畫觀]全新上線!

為專業發燒級藏家發掘並提供極具升值潛力的一手藝術家作品;

為尋常大眾提供具欣賞、實用、保值、增值的極具性價比的藝術家作品。

END

親近書法的自在生活方式,

從未走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公社 的精彩文章:

《木石圖》以4.1億港元落槌,但與真偽關係並不大,這就是一場生意與商業行為
中國藝術境界創造更勝過模仿,西方藝術僅供娛樂

TAG:書藝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