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仲景,是如何成為一代「醫聖」的?

張仲景,是如何成為一代「醫聖」的?

在當今中國,張仲景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稍有知識的人,都會知道他著有《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的「醫聖」。對於他的這一名號,今人幾乎都會認為理所當然。不過張仲景的醫聖名號,就像孔子的聖人名號一樣,是後世逐步「追封」的。

而且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為一代名醫,他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並無傳記,也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而與他同時代的名醫華佗則有較長篇幅的專傳。實際上,在宋以前,儘管有張仲景的一些事迹和著作流傳,但影響不廣,而且也沒有叫《傷寒論》或《傷寒雜病論》的著作。那麼張仲景「醫聖」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呢?

張仲景,是如何成為一代「醫聖」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醫聖」名號的形成

「醫」在古代,尤其是宋以前,作為一種技術性的職業,向被視為「巫醫樂師百工」之流。不過宋以後,由於朝廷一度對醫學給予了較多的重視,儒醫階層日漸興起,醫者開始努力向儒靠攏,展現自己亦醫亦儒的身份性格,並進而通過「良醫良相」這樣的說法,來與儒相比附。與此同時,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和不斷推廣,知識的傳播越來越依賴文本,中國醫學的發展也越益進入一個文本化的世界。這些使得宋以後,醫者有了較多的機會進入文本世界,成為文人關注、討論以及用來比附儒者的對象。這樣一來,醫者在文本世界中被推崇乃至聖化也就有了現實的條件和可能。

實際上,醫界人物被尊崇和聖化,也幾乎都是宋以後之事。就張仲景而言,在宋以前,由於正史無傳,其少量事迹散見於部分醫書,少聞於世。其著作雖經晉太醫令王叔和編次,但仍散亂零落,往往以「張仲景方」之名流傳,影響有限。不過其命運在宋代出現了關鍵性的轉折,宋朝廷對醫學相對重視,對醫書的整理刊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治平二年(1065年),由孫奇、林億等校訂的《傷寒論》刊刻出版。該書的出版,引起了當時學界的極大關注,不僅傷寒學日漸興起,張仲景也開始不斷被尊崇。

聖化張仲景的濫觴,應為宋代著名傷寒學家許叔微在《傷寒百證歌》(1150年)的序言,其言:「論傷寒而不讀仲景書,猶為儒不知本有孔子六經也。」稍後金朝名醫成無己在成書於1156年的《傷寒明理論》中說:「惟張仲景方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實乃大聖之所作也。」隱涵之意即張仲景是大聖。

三十年後,著名醫學家劉完素在其名著《素問玄機原病式》的序言直接稱呼仲景為亞聖:「夫三墳之書者,大聖人之教也。……仲景者,亞聖也。雖仲景之書,未備聖人之教,亦幾於聖人。」劉完素這裡所言,似乎還不是說他乃醫中亞聖,而是他特別推崇仲景之書,乃醫家經典,醫家雖無法與儒家至聖等量齊觀,但亦可權稱為亞聖。

12-13世紀乃是張仲景被聖化的開始階段,一些醫者通過與儒的比附來將其聖化。不過當時他的地位尚未定於一尊,與明清以後醫界王者地位仍有相當的距離。儘管如此,仲景在醫界的聖化格局已初步奠定。而在此後的數百年中,似乎少有人在名號上進一步尊崇他,直到16世紀中期,才又興起新一波的尊崇和聖化運動。

這新一波的運動肇端於李濂的《醫史》(刊行於1546年)。李濂在《醫史》中為張仲景立傳,沿用劉完素「亞聖」的說法,但側重的是其在醫學界的位子,稱之為「醫中亞聖」。隨後,新安醫家徐春圃在成書於1556年的《古今醫統大全》中首次直接稱其為「醫聖」,其言:「張機,字仲景,南陽人,受業張伯祖,醫學超群,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凡移治諸證如神,後人賴之為醫聖。」

緊接著,多部醫書在敘述仲景時都出現了「後世稱為醫聖」的說法。根據筆者的考證,這一說法可能來自於新安人程伊有關醫史人物傳記的著作(1550年前後成書),正好與同鄉徐春圃的「後人賴之為醫聖」之說相呼應,從而在醫界確立了張仲景的「醫聖」名號。

在這一波聖化運動中,眾多醫家為張仲景加封名號時,與此前以儒相比附不同,側重於突出其在醫界中的地位。與此相伴隨的,則是仲景在醫界獨尊地位逐步確立。這時人們在評論仲景時,也不再局限於傷寒學,而是認為就整個醫界來說,他也具有無比崇高甚至獨尊的地位。

二、生平事迹的層累造成

張仲景正史無傳,甚至未曾留下片言隻語,其事迹主要散落在一些醫書中。今日可見最早的介紹其事迹的文獻為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醫書局整理刊刻該書時由高保衡等所作的序言:「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

這一介紹註明源自《名醫錄》,《名醫錄》為唐代甘伯宗所著,現已亡佚,不過一般認為其基本內容保存在南宋李杲的《醫說》和周守忠的《歷代名醫蒙求》中。若對照這三種文獻,可以知道,雖然文字稍有出入,但基本信息並無二致,同時也讓我們知道,這些信息源於《何顒別傳》及《甲乙經》、《仲景方論序》等書。

張仲景,是如何成為一代「醫聖」的?

這段文字雖然簡短,但張仲景生平的基本內容則已大體該備,籍貫、名與字、功名官職、醫學師承與成就等信息一應俱全。其中的大多信息,從今日尚存的書籍中均能找到依據,惟舉孝廉和官至長沙太守等內容,在留存至今的宋以前的文獻中,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以致造成了一場至今仍爭訟不休的學術公案。但不管怎樣,宋人的這些表述,已經成功地構建了仲景基本的生平事迹。

此後人們談論張仲景的生平事迹時,相關的表述語辭或有不同,但內容大抵不出該範圍。直到16世紀中期,隨著第二波尊崇和聖化運動的興起,張仲景的生平事迹才得到進一步的豐富。

李濂《醫史》第一次為張仲景做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傳記。他所做的補傳,除了少量自己的評論外,基本都是有所本的。不過有些是在一定依據基礎上的發揮。這比較明顯地體現在下面這句話中:「探賾鉤玄,功侔造化,華佗讀而善之曰:『此真活人書也。』

這段表述最初來源於《後漢書》和《三國志》中的「華佗傳」,其中談到:「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從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華佗說「此可以活人」是指他自己的書,而與《傷寒論》無關。將這兩者關聯起來的,乃是孫奇在為新刊刻的《金匱要略》作序時所作的一個假設性的推論:「臣奇嘗讀《魏志·華佗傳》云:出書一卷曰『此書可以活人』。每觀華佗凡所療病,多尚奇怪,不合聖人之經。臣奇謂活人者,必仲景之書也。」

而張蕆在政和元年(1111年)為朱肱的《類證活人書》作序進一步引申道:「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其重於世如此。」孫奇假設性的推論至此已經變為事實,而李濂進一步將這一「事實」情景化,並成為後人為仲景立傳必引的「史實」。

由此可見,通過李濂的補傳,不僅張仲景的事迹變得更為豐滿充實,其形象也愈見光輝。從而為仲景的進一步被推崇和聖化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支持。

此後,至19世紀中期,著名的傷寒學家蘇州陸懋修再次為仲景做傳,該傳較李濂之傳增加的部分,除了較多自己的議論外,主要是對仲景醫學主張的陳述和議論,關於生平事迹,較李傳並無實質性增加。不過增加了一些潤色之詞而已,比如在述其「舉孝廉」後,言「在家仁孝,以廉能稱」。

進入民國後,開始有更多的人為張仲景做傳,其中最著名的為黃謙的《醫聖張仲景傳》。相較於李傳和陸傳,黃傳內容更為豐富,採集的資料也更廣,正文的內容雖然不比陸傳多,但他為自己的每一條論述都注出了文獻依據。這一傳記除了讓仲景作為醫聖的事迹更加完整外,也通過完整列出「史源」而使其所傳仲景事迹更為可信,也更符合現代學術的要求。這樣,就為現代人更多、更多樣地鋪陳、演義仲景提供了基礎。

張仲景,是如何成為一代「醫聖」的?

三、祠祭的出現與演變

在中國傳統社會,大凡受到尊崇的名人,都會進入官方的祀典或成為民間的祀神。在16世紀中期醫界興起第二波聖化仲景運動之時,仲景也開始進入官方和民間的祭祀體系,但尚未成為祭祀的主神,更沒有祭祀他的專祠。這種情況直到清代,隨著醫聖祠和張公祠的出現才發生改變。

南陽醫聖祠是與張仲景墓同時建立的,經過大體如下: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河南蘭陽諸生馮應鰲偶感傷寒,病勢危殆,幸有仲景顯靈,在夢中為其愈疾,並托其去發現和保護自己早已湮沒的墓。病癒後,馮應鰲前往南陽搜尋古迹,果然找到了三皇廟,並在廟中看到了與夢中所見一樣的塑像。並進一步尋找,得悉廟後有古冢,碑記已在明初為人毀壞,而地為貢生祝丞的菜園。但祝家人並不相信他所言,所以只好記錄位置離去。

後四年,據言祝家在菜園中掘井,果然挖到石碣,因有異常,懼而封之。又十餘年,順治五年(1648年)馮應鰲被派往葉縣擔任訓導,葉縣地屬南陽,故有意謀求恢復仲景之墓,恰又獲得仲景的同姓,時任南陽府丞張三異的支持,並獲園地主人等當地人士的慷慨捐助,遂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修復仲景之墓,並建祠三楹於墓後,「重門殿廡,冠以高亭,題曰: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之墓」。

馮應鰲等人通過靈應故事來消解新創「古迹」的突兀,並賦予其歷史性,不僅讓仲景的史跡更加完整豐滿,也讓後人因為其有與醫聖地位相匹配的祠祭,而進一步固化其醫聖的印象和形象。

除此之外,在被認為其任職之地長沙,繼崇禎《長沙府志·郡職篇》將其列入後,乾隆長沙府志進一步記載了專祀他的「張公祠」。張公祠的建立乃是地方官府的行為,儘管費用主要來自民間,可見對他的尊崇已經進入官方體系。不過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張公祠建立後,香火應該並不旺盛,缺乏自我維持的能力,以致屢建屢廢,至今已遭廢棄。故而可以說,仲景在所謂的任職地的民間,作為醫聖的他並沒有較廣泛的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百戰百勝」是修辭手法?不,這位戰神打了100次都贏了
水滸傳:這4類梁山好漢,最後獲得善終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