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物一故事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朝陽實驗學校米濤:司母戊鼎

一物一故事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朝陽實驗學校米濤:司母戊鼎

原標題:一物一故事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朝陽實驗學校米濤:司母戊鼎


有一天,我去國家博物館參觀,看到了一件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是青銅器,叫司母戊鼎,也叫後母戊鼎。據說,是我們國家排名最靠前的珍寶,不但價值連城,而且禁止出國展覽,比大熊貓還要受保護。它就是最著名的國寶——青銅之王。


這個物件為什麼如此珍貴呢?我來向大家講一講。

青銅之王的世界之最和文物歷史價值。


如此珍貴是因為它歷史悠久,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出土青銅禮器,是特別有價值的寶貝,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


司母戊鼎是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文物,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這是幾千年前的文物啊!可見歷史時間有多長。


它是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超高工藝品。製造時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充分說明商代後期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顯示了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經測定銅錫比例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比例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

它體積非常大,直高達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量是832.84公斤,都是當今世界青銅出土文物之最。


它的藝術水平也很了得。大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佩羨慕。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神獸紋,增加了本身的威武凝重感。神獸是傳說喜歡吃各種食物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在它上面還有耳廓紋,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足上有蟬紋,都是清晰的線條,都以雲雷紋為地。這些裝飾造型優美、線條清晰,藝術歷史價值相當高。


鼎的腹內壁,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畫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所見文字,很具藝術特色。


總之,這尊大古青銅鼎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標誌著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和高超的鑄造水平。也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


經過曲折的流傳,國寶受到國人艱辛保護,終於回到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最早是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吳培文,和他叔伯哥哥吳希增發掘的。那是在1939年3月,吳希增在野地里探寶,探桿深到13米時,碰到堅硬的東西,挖出土來看,有銅銹。當晚找了十七八個人趁著夜光挖,為防日本人發現,到天亮封口。第二天晚上,擴大到四十人挖,連挖三個晚上,挖起個銅銹斑斑的龐然大物,就是震驚後世的國寶司母戊鼎。


1939年11月,吳培文把方鼎司母戊運回村中,暫時埋在院中,用柴草偽裝好。可很快就有人報告了日本駐東營飛機場的警備隊長。日本人很快到吳培文家,日軍看了看。等日軍走了,吳培文他們心想,這樣下去很危險,寶物可能丟失。一番商量後,打算20萬大洋賣給中國古董商。但是得砸成塊裝箱。雖然有20萬大洋誘惑,但是畢竟是作孽。大家橫下一條心,決定保護好國寶大鼎。之後,吳培文和村民們埋好了大鼎,日軍幾次三番,用盡心機都沒有找到,無功而返。寶鼎安在,天助吳也。再後來,吳培文花了20塊大洋買了一個贗品,藏在自家炕洞里。不久,日本人和偽軍進村搶走了贗品。為了保護國寶,吳家與鄉親三次轉移埋藏地,最終國寶免遭日寇掠奪,直至抗戰勝利。真是赤膽忠心保國寶,戰勝了日本侵掠軍。


1946年6月,時任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主任和縣長帶人把大鼎挖出,藏在委員會內。1949年解放軍把大鼎轉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司母戊鼎調往北京,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即現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2005年,吳培文再次見到大鼎,激動地說:「保護寶鼎沒有落入日本人手中,是自己一生中做的最有價值的事。」


以上就是從兩方面講了司母戊鼎的故事,說明了這隻鼎的價值和出土後的抗日經歷。現在,我們一定要發揚愛護國寶的精神,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

文字丨米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教育通 的精彩文章:

一物一故事丨懷柔四中耿智博:白瓷陸羽像

TAG:北京教育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