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姜建清: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

姜建清: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

原標題:姜建清: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


導讀


百年世界金融的滄桑變化,為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鑒往知來,現代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歷史、文化底蘊的支撐。整理世界珍貴的金融文化遺產,發掘前人創造的金融文明成果,回顧金融的興衰成敗及經驗教訓,對於中國更好地推進現代銀行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新著《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基於各銀行發行的紀念幣章講述了百年金融變遷,本文是作者近期為《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撰寫的演講稿,經過作者本人同意,刊登於《陸家嘴》雜誌,以饗讀者。


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


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 姜建清


2018年7月份,我的《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叢書第一冊出版,出版後反響不錯,許多讀者來信鼓勵。此書的第二冊在年內也面世了。第三冊完成大半,估計2019年中殺青。從執筆第一篇文章到前兩冊出版,已經整整七年過去了。寫作過程幾多艱辛,但更多是收穫快樂。


一、一部無心插柳寫成的金融歷史書


《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中所收錄的文章都是獨立成篇,發表在《行家》雜誌上。第一篇文章是《英雄失去了小紅傘》,發表在《行家》2011年第1期,講述的是從花旗銀行的一枚歷史大銅章引發出的花旗銀行和旅行者保險集團的故事。當時,我在網上買到一枚罕見的大銅章。買下的時候沒有去查資料,以為就是美國一家名為「第一國民城市銀行」的金融機構,為紀念該行從1812年至1962年,成立150年發行的大銅章。銅章是高浮雕的,正面為一位裸體英雄的塑像,他張開雙臂,庇護著雙臂下的母親和女兒、拉手風琴的藝術家、正在操作的工人和懷抱麥穗的農婦。在英雄背後帷帳的上方是兩位天使,像是守護著履職的英雄。銅章另一面是地球圖案。是什麼銀行有如此大的抱負,把自己暗喻為庇護眾生的「英雄」,毫不掩飾其俯視全球的野心?我查了一下資料,才恍然大悟,這家銀行就是花旗集團前身,大銅章上銀行的名稱也就是花旗銀行前身的名稱。


這篇文章之所以叫「英雄失去了小紅傘」,講的就是花旗銀行和旅行者保險集團在上個世紀末的「世紀併購」後又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揮淚分手的故事。我記得,當花旗集團發展至它的頂峰期時,2002年在北京舉行盛大宴會,慶祝花旗立足亞洲一百周年,邀請我作為主賓。花旗集團董事長桑迪·威爾帶來了一個龐大的董事會和管理層的團隊,包括投行、保險、資產管理和商業銀行的高層。而當時的花旗銀行董事長在團隊中只能排行第八,在星光燦爛的明星銀行家中黯然失色。當喧囂歸於平靜、輝煌落入平常後。我們可以看到歷史開玩笑地畫了一個大圓圈,一切又回到了原點,一切得到的又全部失去。雖然今天花旗集團行徽中的弧形紅線還在,而旅行者集團被出售,所羅門美邦公司已消失,花旗集團剩下的也只有花旗銀行了。由旅行者集團帶來的,在1870年就在保險公司使用的,意在為旅行者遮風避雨,保吉避難的小紅傘也未能擋住金融風暴的傾盆大雨和凄風苦雨。今天花旗集團已經將徽記上小紅傘黯然收起,僅留下一彎紅痕迹。當初這場收購是福是禍,留由後人評說了。


當時恰逢次貸危機肆虐,讀者對這樣的金融歷史札記比較喜歡。於是在「行家」雜誌編輯的「引誘」、催促、「逼迫」下,我只能擠時間繳納寫作「債務」。文章寫作費時耗力。自己肩負銀行經營管理重任,時間成為最大制約。於是發現古人「三上」的可行。出差途中,尤其是遠程航行,特別容易凝神聚意。每次少看了幾部機上電影,少睡了若干小時,萬里高空中「空思遐想」和「遠思漫想」,遠離人世間的繁雜,沉湎在金融史的追憶和埋頭於鍵盤的敲打中,尤其享受這樣的時刻。


初始文章由金屬紀念章作引子,導出金融的歷史,文筆比較輕鬆,頗有可讀可觀性。沒想到由此給自己帶來了太多煩惱。因為此後編輯要求堅持這一風格,這大大增加了文章寫作的難度。在撰文過程中,有章無史,史多章少,有史無章,章多史少、都成為寫作的瓶頸。雖然全世界不少銀行及金融機構都曾在自身的重要時期、為重大事件發行過紀念章。但歲月蹉跎、時光荏苒,這些古舊紀念章早已湮滅在茫茫世界中。為了寫作需要,我費力地通過ebay、淘寶搜尋、購買,好在互聯網使世界變平了。最早的金融紀念章發行至今已經數百年了,許多發行紀念章的金融機構已經不復存在,人們全然忘卻了它們。但堅硬的金屬卻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這是一個人們未曾涉足的金融世界。我突然有了強烈的意識,去它識別它們、讀懂它們、恢復它們用數十種文字記載的歷史。


在閱讀這些美輪美奐、精彩異常的各金融機構的古老幣章時,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正像竹木簡牘遺史留典,這是一本由金屬幣章編撰的世界金融史。據考察,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居住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就利用當地的泥土作為書寫材料,貸款合同用楔形文字寫在泥板上。在中國周代的青銅器上曾記載過地契交易。金文竹簡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紙質書牘已有近1800年的歷史。而這部獨特的,由金屬幣章構成的世界銀行史書只有數百年的歷史。因為1585年法國才有了紀念性金屬幣章的鑄造,其中銀行紀念幣章的歷史更晚一些。但這絲毫不影響它在世界金融業最精彩的時代散發出耀眼光芒,銘刻在金屬上的歷史使它顯得格外厚重。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是一部記載世界金融歷史的書籍,涉及到30多個國家的數百家銀行的誕生、發展和消亡過程,讓人時刻保持警醒。在百年的金融變遷中,陵谷滄桑、白雲蒼狗,多少曾經聲名顯赫的銀行如彗星划過夜空,短暫的絢麗後很快墜落。多少金融機構瞬息即逝,湮沒在金融歷史的長河中;也有多少金融機構涓涓細流匯成江河,聚沙成塔終成霸業。成功者和失敗者它們共同書寫了金融史,延續了千載百年金融流脈。它們的歷史大多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幸運的是尚存它們遺落人間的幣章。拂去百年的塵埃,釋讀了它們的年輪,幫助我們從起點出發,溯流而上尋覓那些人跡稀罕的金融歷史主流和各條支流。尋根探源那些熟悉和不熟悉,存在和已不存在的金融古老檔案。涉足金融密林深處,回訪那些金融巨獸弱肉強食、生死相搏的購併故地舊事。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雖然金融往事不堪回首,但智者喜愛歷史,善於總結,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

二、百年金融滄桑留下的金屬記憶


本書的撰寫過程,也是金融史研究過程,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時代金融的興衰,小至一個幣章、一個事件、一家機構的發展變化。通過這些史料的研究,對世界金融的歷史演變和發展規律有了諸多體會和感慨。


1、金融變遷的邏輯


當我們把視野放寬、視距拉長來看世界金融歷史時,更加容易看清金融演變發展的邏輯規律。數百年來全球金融變幻的歷史,深刻反映了全球政治格局、國家實力和經濟地理等綜合力量的變化。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經濟霸主和金融強權走馬燈般的轉換。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到美國的易位變化,折射出全球經濟政治格局變遷的複雜而深刻的背景。從一國金融演變長期或根本性的決定因素來分析,與各自母國政治經濟金融實力以及在全球格局中地位與影響的消長變化密不可分,從英美兩國從工業、經濟到金融霸主地位的獲取和喪失的先後次序排列,也反映了經濟對金融的決定性。這是全球金融業產生、發展、強盛和衰落的一般規律。1913年全球前20大銀行,至今五家尚存就證明了這個規律。


百年前的1913年,全球前20大銀行的榜單中,歐洲銀行獨佔18家,其中英國8家、德國5家、法國3家,還有2家是美國的銀行。德意志銀行位居榜首,總資產為1.13億英鎊;法國的里昂信貸和英國的蘭德里銀行分列二、三位,總資產分別為1.1億英鎊和1.06億英鎊。英、法、德三大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金融實力一覽無餘。


中國最早出現的現代銀行是外資銀行,1847年英國的麗如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是中國出現的第一家現代商業銀行。中國自辦的新式銀行出現相對較晚,到1897年,中國才有第一家現代意義的銀行—中國通商銀行,這整整比現代外資銀行晚了半個世紀。中國通商銀行的實收資本為250萬兩白銀,約摺合16.2萬英鎊,而且發展緩慢,至1913年吸收的存款還不到資本額。弱國焉有強金融。對中國的兩家最大銀行做些統計,1913年,中國銀行總資產約317萬英鎊(3.17百萬英鎊),實收股本約29萬英鎊,純益約3萬英鎊;交通銀行總資產約813萬英鎊(8.13百萬英鎊),實收股本約77萬英鎊,純益約6萬英鎊。據資料分析折算,1913年時中國銀元1元約摺合0.1英鎊,約摺合庫平銀0.648)。折算後中國銀行的總資產為當年全球20大銀行平均資產的4.4%,為其中最小銀行的總資產的7.2%。而交通銀行的上述兩項佔比分別為11.3%和18.4%。1912年的上海已是中國的金融中心,錢莊雲集數量眾多。不過錢莊業的資本總額才105萬兩白銀,摺合6.6萬英鎊,豈能與資本和資金實力強大的外國銀行競爭?加之外國銀行憑藉治外法權和挾帝國主義的霸權,搶佔中國金融市場,壟斷中國對外借款,欺壓弱小的中國金融業,遂使強者恆強、弱者更弱。


2017年全球20大銀行的榜單中,中國銀行6家,美國銀行5家,日本和法國銀行各3家,英國銀行2家,西班牙銀行1家。工商銀行位居榜首,總資產為4萬億美元,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分列2-4位。亞洲的銀行已經佔據9席,反映了政治經濟金融實力的全球演化與變遷。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在文中感嘆地寫道,冷觀倫敦金融霸主終究拱手相讓、笑看銀行你追我趕難有武林至尊。多少金融強者笑傲江湖終成黃粱一夢,然而金融賽場未至終了何言成敗。唯有金屬幣章難以磨損。它們默默地見證著百年來全球政治變幻無常、金融風雲激蕩及人事興衰沉浮。


2、從金融史解讀的另樣世界


凱恩斯曾經說過,如果以貨幣的角度發掘歷史,整個歷史將會被顛覆。從金融史的角度觀察、解讀世界,可以對世界史有了更多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某種程度上,世界是部金融史。近代以來,金融與資本更好地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著世界的前進。金融對人類社會、經濟和實體企業的推進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假如沒有金融推動,人類可能還停留在中世紀黑暗、停滯時代,資本主義萌芽不可能生長,人類歷史肯定要重新書寫了。但經濟是本,金融是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決定世界發展的主要力量並不是金融,對金融的作用不能過分擴大。我在文中寫到,金錢不能抵擋槍炮的威力,銀行無力承擔政治興衰的重任。如果將法國巴黎公社的失敗歸咎於沒有及時佔領法蘭西銀行,那麼創立並掌控法蘭西銀行的拿破崙為何會失利於滑鐵盧?德國、匈牙利惡性的通貨膨脹加速了當權政政府垮台,及導致極權勢力上台,但只是催化因素而非因果關係。

3、所有金融史都是一部風險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類社會近百年來的快速發展得益於金融的發展,但危機背後也常常看到金融的影子。從金融活動出現以來,無論是古羅馬的貨幣危機,中世紀的借貸禁錮,歐洲早期的「鬱金香泡沫」和「南海泡沫」,1929年的美國證券危機,1990年代的拉丁美洲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7年之後的次貸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金融危機就是通過極度破壞性的方式來懲罰或平衡社會的極度失衡。正如馬克·吐溫所說,「歷史不會重演,但它會押上韻腳。」金融危機像海浪一樣,基本多少年一個輪迴,一波一波地衝擊著社會經濟穩定的礁石,給人類帶來了慘痛的教訓!


我在《格雷欽其人其事》一文中寫道,在貴金屬流通的時代,由於「劣幣驅逐良幣」規律的存在,統治者通過通貨膨脹斂財掠奪的結果,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在《通貨膨脹的實物教材》一文中,大家瞠目結舌於100萬億馬克紙幣和1萬億馬克硬幣的同時,應該看到世界上惡性「通貨膨脹」的故事仍在書寫,造成惡性通脹的制度根源依然存在。在《壓倒駱駝的不是哪一根草》中,我以2002年阿根廷銀行危機為例,說明壓垮駱駝的「金色之草」不能歸咎哪一根草,而是諸負面因素疊加的結果。發展政策失誤,過度負債惡習,消費儲蓄失衡,通脹積重難返,惡性金融管制等都難咎其責。


百年間多少沉痛往事,告誡後來者莫忘風險及莫蹈前車覆轍。歷史是驚人的相似,然而人類總是健忘。風和日麗的年代往往使人們忘記了以往的災難,前天悲慘的金融故事,一次次成為昨天的殘酷現實。人們今日仍在書寫著明天的歷史。假若不敬畏市場規律、不敬畏金融法則,那麼所犯的金融錯誤又會演進為明天的悔恨。我們承認無法預知未來,我們確實不知道下一場更大的金融海嘯,來自何時、何地乃至何因爆發。但歷史是「聰明學」,相信讀史能幫助我們深入思考、領會精髓、把握金融的「常識」和規律,能理性地作出比較並決策。


4、銀行經營成敗「解碼」


世界上成功的銀行各有各的成功故事,失敗的銀行卻訴說的是相同的失敗經歷。政治、社會、經濟危機殃及、政府融資干預、信貸過度增長、經營理念扭曲、國外盲目擴張、風險內控失靈等。由於銀行體系本身所具脆弱性,幾乎所有的失敗者都折戟於風險。因而把住風險是優秀銀行家的底線,穩健經營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不二法門。銀行傢俱樂部不欣賞百米短跑選手,尊重的是馬拉松冠軍。在閱讀及寫作過程中,越加對經營銀行感到敬畏。書中詳述了眾多國外銀行從小到大,從弱趨強變化或相反的輪迴。


(1)十年企業靠戰略,百年企業靠文化。我在《富得過五代—瑞典北歐斯安銀行和瓦倫堡家族的傳奇故事》中寫到:瑞典的瓦倫堡家族和他們的北歐斯安銀行(SEB)破了「富不過三代」這個魔咒,家族「富過了五代」。通過與時俱進的發展思路、廣闊的政治人脈、金字塔型隔絕債務的公司架構、不斷緊跟全球趨勢變化調整的資產結構,並通過基金會等方式傳承財富的技巧,使瓦倫堡家族安然度過了一次次經濟危機。此外,150年來,瓦氏家族一直保持著優良的傳統,即篤信自由市場,為股東提升價值,加快環球拓展步伐。這一理念蘊含了誠懇的對話,堅韌執著的精神,以及深切的責任感。幾代瓦氏家族繼承人,都遵守著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在100多年前設定的家族文化:「好學、尊重、忠誠、勤奮」。


(2)收購兼并是雙刃劍,成也蕭何敗蕭何。收購兼并或使成功者更加成功,或使成功者失敗或使失敗者更加失敗。西班牙對外銀行150年歷史中經歷了150多次購併,至今稱雄在拉美市場。滙豐銀行亦是金融購併王者,成就跨國銀行霸業。然而近年悄然從「全球的地方銀行」改口「全球的領先銀行」,是否也反映了其全球化戰略的轉向。從桑迪·威爾的旅行者保險集團與花旗銀行的購併最終留下了一彎紅痕,富通集團慶賀世紀併購成功的同時迎來了破產倒閉的噩耗。安聯保險集團收購德累斯頓銀行也諸多悔恨。留下了為何保險收購銀行諸事不順的疑問。


(3)風險管理是銀行業永恆的主題。審慎、保守是銀行業的行業特徵、行業優點和道德遵循,那些經歷百年風雨依然存在的金融機構,就是對其審慎、保守文化的最好褒獎。我在《馬車不放在馬的前面——幣章里窺探富國銀行百年史》文中提到:富國銀行是一個以馬車為圖騰的古老企業,他們的口頭禪是:「我們永遠不會把馬車放在馬的前面」,闡述的理念是「以客戶為中心,而不是以產品為中心」。事件表明馬車需要韁繩,汽車需要剎車,銀行需要管理和內控。美國富國銀行在客戶未知情和未同意的情況下,私自開設「幽靈賬戶」等達200餘萬個,擅自操縱客戶資金。曾經的金融優等生卻在操作風險上栽了大跟斗。操作風險發生主要是人為因素,其風險難以度量及管理,發生低頻但損失巨大,甚至可能掀起沒頂的海嘯,危及銀行存亡。富國銀行事件亦涉及對短期和單一激勵導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負面效應的思考。我在《百年興業沉浮錄》一文中提到的法興銀行的魔鬼交易員違規交易,造成有史以來金額最大(48.2億歐元)的損失。那個交易員落入了同誘捕其他交易賭徒一樣的經典陷阱——追逐著自己的損失,將賭注越增越大以求填補虧空,直到損失大到失去控制。同時愚蠢的輕信和不可原諒的內控漏洞,使法國興業銀行最終陷入了危機深淵。


(4)戰略是銀行經營的定盤星,戰略決策的失誤往往是銀行最大的失誤。我在《是誰埋下的「連環炸彈」》文中提到這個世界銀行史上的典型案例:20世紀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美國大陸銀行的管理層實施了「做大做強」的公司戰略,他們宣稱要成為對美國工商業的最大貸款者。為了彎道超車,從1977至1981年,該行實施快速信貸擴張,貸款增速遠超同業。為了貼近地氣,信貸員的貸款許可權得到擴大,放寬了信貸監控和貸後檢查;為了提高效率,取消了信貸委員會貸款審批程序;為了贏得顧客,貸款利率往往低於其他競爭對手……這一系列戰略果然見效,大陸銀行的市場份額和貸款規模驟增,利潤增速高於可比銀行的平均數,被評為「最優秀銀行」。多麼熟悉的鄰家銀行。雖然曾有人說過,信貸過快增長是危機的前奏曲,急劇的資產擴張蘊藏著潛在的危機,但誰也不相信,舞曲會在自己在場的時候戛然停止。幸運的是大陸銀行最終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救助,然而打開了「大而不能倒」的「潘多拉」盒子。回顧此事捫心自問,戰略選擇,知易行難。在風險沒有爆發的漫長階段,有多少銀行家有戰略定力呢?

(5)金融改革、開放須遵循客觀規律,考慮外部環境和配套措施。在《變遷:從蘇聯到俄羅斯銀行業》一文中可以看到:蘇聯和俄羅斯早期的金融發展與改革,開始漠視金融規律,之後漠視金融風險,看來是對立的兩極,其實質都是缺乏對金融本質的深刻理解,才導致一錯再錯、大錯特錯。金融開放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可以促進金融部門效率的提高,促進經濟增長,反之則會使金融體系出現不穩定因素,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在外部條件不具備進行金融改革的時期激進推進,還會釀成巨大金融風險。金融改革必須和其它經濟和監管領域的改革配套進行。金融過度放任自流,缺乏監管能力,缺乏公共參與和市場約束,就可能導致社會經濟、金融的震蕩和危機。金融歷史總給提供學習借鑒的經驗以及振聾發聵的警示。


5、金融史上的銀行家


金融的誕生、發展和消亡與金融家分不開。金融的誕生、發展和消亡與金融家分不開。


我在《銀行的誕生之地:神廟還是板凳》文中講述了義大利美第奇家族傳奇及歐洲的銀行復興時代:十四世紀的美第奇家族,掌控了當時佛羅倫薩乃至歐洲最大銀行,在三個世紀都權傾天下,富傲群雄。美第奇家族為佛羅倫斯帶來了穩定與繁榮,也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藝術贊助者。在《格雷欽其人其事》一文中講到了「劣幣驅逐良幣」發明者格雷欽。他在1558年發表的格雷欽法則,揭示市場上存在因各種原因導致重量不足(成色不足)的貴金屬貨幣流通時,公眾會將「良幣」窖藏起來,並試圖將劣幣轉讓給他人。至今格雷欽法則仍在許多領域發揮著作用。在《金融家牛頓的故事》一文中講述了萬有定律發明者牛頓的金融生涯:從他大學畢業到他逝世的62年中,前31年從事科學研究,名聞天下;後31年從事金融工作,罕為人知。實際上牛頓對英國的造幣事業和金本位制度的建立功勛卓著。


我在《英國針線街上的「老婦人」》一文中講述了蘇格蘭人威廉·佩特森為英國戰爭平台融資而造就了世界中央銀行的鼻祖。正是金融的力量,使英國在直至20世紀上半葉前的世界佔有了霸權地位。300百多年來金融滄海桑田,多少銀行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而英格蘭銀行卻老而彌堅,至今還在全球金融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拿破崙親手締造的銀行》一文及之後的文章中,講述了創建法蘭西銀行的拿破崙及其侄子的金融才能。今人雖然熟知拿破崙是軍事的天才,然而很少人知道他在金融方面的成就。拿破崙非常得意的一件事,是他創立了法蘭西銀行。但是擁有法蘭西銀行的拿破崙並沒能挽救他短暫的執政期,至今法蘭西銀行仍在全球金融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滑鐵盧的草場上已經找不到拿破崙的戰爭痕迹了。《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大哥和二哥》一文講述了美國中央銀行創始人漢密爾頓和美國總統傑斐遜尖銳對立、嚴重分歧,成為「死對頭」,根源在於兩人不同的社會、政治理念和建國方略。傑斐遜希望農業立國,建立以農業為基礎的民主共和國,漢密爾頓希望把美國建設為象英國那樣的以發達的工商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強國。傑斐遜主張加大民選的立法議會的權力以有力制約行政部門,漢密爾頓主張建立一個高度集權化的行政部門以有力制約民選的立法議會。美國歷經多年無中央銀行的自由競爭的金融體系,原本期望它會強化市場演化的基礎和條件。然而現實是冷酷的,1913年美國第三家私有的中央銀行——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誕生了,百年後被傑克遜總統「殺死」的銀行再次復活。關於中央銀行制度之爭降下了帷幕,但在學術界關於中央銀行制度是否需要,貨幣發行要否壟斷的理論之辯餘音猶存。比特幣及電子貨幣私人發行甚至影子銀行的興起。新的論戰又有所抬頭。


早期的儲蓄銀行和合作銀行是普惠金融和扶貧濟弱的先驅。曾廣受貧苦人群歡迎和政府扶持。我在《世界合作銀行之父》、《英國儲蓄銀行之父》文章中講述了信用合作理論的踐行者德國賴夫艾森和鼓勵貧困農民通過小額儲蓄自助自立的英國亨利·鄧肯的感人故事。亨利·鄧肯博士不忍心看到貧困的蘇格蘭農村及農民受困於高利貸的盤剝,立志為改善窮人的財務狀況而努力。1797年他提出建立「儲蓄銀行」的建議,1810年他在自己教區的魯斯韋爾地區建立了儲蓄銀行。世界第一個為農民服務信用合作社――德國賴夫艾森信用社誕生於1848年,次年德國舒爾茨創立了為手工業者和商人服務的城市信用合作社,也就是沿用至今的大眾合作銀行。德國被世界公認為是信用合作的發源地和制定信用合作原則的先驅。但在現代金融競爭的浪潮衝擊下,儲蓄銀行或破產、或合併、或步履維艱、或柳暗花明。但即使生存下來的儲蓄銀行,也已經不是過去意義的儲蓄銀行了。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合作金融逐漸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實踐模式和機構類型。大都不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秉承自願、互利、互助的原則,表現出內生的特質。儲蓄銀行和合作金融的制度也遭受過廣泛的批評,認為它們嚴重落伍,且半官半商的體制,無利潤壓力的機制,不符合市場經濟制度,質疑在全球化社會和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利用親緣、地緣和業緣解決信息不對稱還有沒有現實意義。不少國家的儲蓄銀行和合作銀行曾遭受嚴重的困難,並已朝著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方向發展,扶持小微企業的合作銀行和儲蓄銀行制度在許多國家日漸式微,越來越脫離其普惠金融的初心。在人們重新呼喚小額貸款、微型金融等普惠金融回歸的今日,通過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回顧和總結,有利於走出普惠金融商業化、市場化、可持續發展的新路來。


在《一百年前的世界銀行「巨無霸」》一文中講述了法國里昂信貸創始人亨利·熱爾曼,他將一家從為紡織業服務的小銀行,在1900年那個世紀之交時就躋身世界銀行業之最,他創立並影響至今的銀行分業經營理論,依然為今天的銀行家所感受。然而在金融脫媒加劇、跨界競爭激烈的今天,商業銀行綜合經營何去何從。金融分業監管、機構監管的體制是否適應金融混業經營、需要功能監管的現狀呢。


在《高盛:一個「高貴」名字的「卑微」起源》文中講述了高盛公司卑微的起源,德裔移民高曼為擺脫猶太人在德國的不佳境遇和追求美國夢,在1848年來到美國。他和女婿薩克斯從票據倒賣的微小業務起家,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公司,其後代又悲哀地造成了一個分裂的家庭。在《上帝的銀行家——義大利安布羅斯銀行金屬章背後的驚駭故事》講述了梵蒂岡「上帝的銀行家」的醜聞。本篤十六世教皇在辭職前日的公開講話中,他影射那些醜聞時說了這樣意味深長的話:主會賜予我們風和日麗的天氣,適合捕魚。但也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風雨駭浪……,好像上帝睡著了。」面對如此坎坷多舛的世界,希望上帝永遠不要睡覺。


每家銀行的誕生和發展,背後都凝結著金融家們的心血和智慧。講述金融家的故事,使稍嫌枯燥的金融史顯得有血有肉,使驚心動魄的金融戰中凸顯了背後人的因素。人們或許能了解歷史過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三、世界金融史的研究路遠道長

與日新月異的經濟學科相比,與相對不繁榮的經濟史對照,銀行史尤為「冷門」,目前中國出版的銀行史很少,尤其是外國銀行史,有也是少數幾家熟悉的銀行。對國外銀行史研究即缺乏深度也缺乏廣度。歷史學的研究,史料考據、理論分析及綜合考察是常用的方式。寫銀行史又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叉性較強。在對世界金融史的學習研究過程中,有許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關於金融與宗教,宗教對金融業的發展、遏制和影響值得深入研究。雖然古希臘和之後羅馬的神廟曾起到銀行的作用。但由於反對貧富差距,從《舊約》就不贊成有息借貸,禁止高利貸也一直處於基督教思想的核心。公元789年,法國頒布了第一個信貸禁令。此後七個多世紀才解開了對於信貸偏見的情結。從譴責、到容忍、到規定可例外,再到默認利息以變化的形態出現。歐洲文藝復興不僅是思想的復興,也是銀行的復興。而現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歸功於衝破宗教束縛,儲蓄可以轉化為資本的金融改革。


關於「大而不能倒」悖論。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傳統的銀行業「太大而不能倒」原則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與挑戰。沒想到十年過去了,率先提出這一命題的歐美金融界,卻「南轅北轍」,持續提高本國銀行業的集中度。全球主要經濟體前五大銀行的市場佔比齊刷刷地提高到50%甚至90%以上,銀行業集中度一貫較低的美國也大幅提升。只有中國孤獨地背向而行,誰是誰非呢?


為何金融危機此起彼伏、永不消停?在《梧桐樹下的證券交易所》文中,我提到,人類的金融史幾乎就是一部泡沫史,人們痛恨危機卻喜愛泡沫。證券交易所就是那些超級泡沫的孵育器和放大器。它製造能量,又被能量吞噬。沒有它,社會就失去了金融力量,公司就缺乏價值發現,經濟因而失去了前行動力。它是一個怪物,被人用最極端的語言讚美或者咒詛,卻成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它似乎在滔天的巨浪時行將顛翻,卻又在無常的狂風中艱難前行。不久後的風和日麗使人們忘記了昨日的災難,又對它詠唱起了讚美詩,只是不知道下一場更大的海嘯,來自何時、何地乃至何因爆發。發生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失誤的政策、失效的監管、失衡的社會和貪婪的人性。金融危機只是通過極度破壞性的方式來懲罰和糾正這種失衡。今天全球經濟和金融結構不平衡依然沒有改變,發展的模式依然沒有調整,消費、儲蓄、投資和貿易失衡現象依然廣泛存在。也為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埋下了「生生不息」的種子。


關於新興市場金融改革與開放的教訓,書中通過對拉美銀行業的描述,感受到了拉丁美洲金融改革的沉痛教訓,對認識民粹主義和金融管制的惡果更加清晰。追求短暫「繁榮」往往導致繁榮的終結,自以為「理性」和「善意」的行為,往往帶來了相反的效果。


在寫作中,類似的眾多歷史和現實問題,至今仍困擾著自己。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深感關於世界各國銀行史的中文資料的匱乏,於是滿世界尋找購買。好在互聯網使世界變小了。日積月累已經存下了600餘百部國外英文版銀行史。也是無心插柳,為未來的國外銀行史學研究創建了小小的專題圖書館。


四、留下金融記憶的藝術家


在這部金屬記載的金融史書中,還講述了幣章設計或雕刻師群體,他們在藝術設計史,在雕塑或幣章領域成就輝煌、享有赫赫大名。他們中群星燦爛,多少人曾獲羅馬藝術大獎。他們是維納斯神廟的常客,受到了藝術女神的眷顧。然而他們卻無意識地來到了莫奈神廟(據稱是最早羅馬貨幣鑄造地,貨幣名稱Money 的來源)。文中介紹了這些金屬幣章中名留千秋的藝術大師,包括法國的丹尼爾·杜普伊斯;路易斯·亞歷山大·伯頓;路易斯·奧斯卡·魯迪;查爾斯·皮勒;弗雷德里克·威爾儂;蘭貝爾·杜馬萊斯;阿貝爾·拉弗勒。英國的本傑明·懷恩;西班牙Enrique Monjode;美國Julio Kilenyi;俄羅斯的Pogozhelskii等。無心插柳柳成蔭,雖然在精品林立的藝術幣章眾多,但金融專題幣章還是極少的。為了寫作此書,我不知不覺悄悄地匯聚起來1500枚銀行專題紀念章,涉及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家銀行。待完成此書系列的寫作後,設想捐贈成立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室),想像到今後世界上不少國家的銀行家尋覓到中國,驚訝地看到他們的銀行,或他們前身發行的眾多幣章聚集在此時,心中不由暗暗得意。尋根歷史、撫今追昔,相信這會成為了銀行家金融追思的神聖殿堂,會感受到一種金融文化的震撼。


新中國的金融從誕生、成長到強大,百年世界金融的滄桑變化,為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今天中國銀行業已經躋身於世界金融業之林,中國工商銀行更躍居全球銀行業鰲首。鑒往知來,現代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歷史、文化底蘊的支撐。忘記了銀行業的歷史,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現在和正確地走向未來。整理世界珍貴的金融文化遺產,發掘前人創造的金融文明成果,回顧金融的興衰成敗及經驗教訓,對於中國更好地推進現代銀行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陸家嘴讀者計劃招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陸家嘴雜誌 的精彩文章:

AI巨頭背後:資本力量與投資隱憂
陸家嘴讀者計劃雙12限額特惠,僅限100名,先到先得

TAG:陸家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