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末期,蘇聯是怎麼對待日軍戰俘的?

二戰末期,蘇聯是怎麼對待日軍戰俘的?

原標題:二戰末期,蘇聯是怎麼對待日軍戰俘的?


1949年7月底,蘇聯下達了一個秘密指示:「參與了特殊工程勞動建設的戰俘和犯人,都應該成為幽靈。。。」這裡的特殊工程是指蘇聯一個月後即將試爆的原子彈,戰俘則大部分是日本人,此外,他們當中許多人也在勞動過程中遭到了輔射而死去,因為當時缺乏必要的防護知識和用具。


蘇聯人一點都沒有客套,從1945年8月9日150萬蘇聯赤軍進入東北追殺關東軍起,共擊斃日軍官兵83737人,俘虜和繳械屈從594000餘人,這些戰俘被分批押回蘇聯境內。


依據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提交給斯大林的申報,蘇軍共給日本戰俘建設了267個戰俘營,此中下設2112個戰俘所、392個就業隊、179個醫院,始末二戰重大缺乏人口和勞動力的前蘇聯,開始毫不吝惜地使用日本戰俘從事恢復國民經濟的各種勞動


比如在濱海邊疆區的一個大區內,從事煤炭開採的日俘25000人、伐木18000人、修建12000人、修路5000人、冶煉2000人,軍事產業「特殊用處」8000人,這7萬人簡直是二戰期間日本一個「軍」的總軍力,所從事的也都是重力氣勞動或軍事工程建設。


現在的俄羅斯學者切中時弊地指出:莫斯科大略是把這種勞動算做戰爭時期給蘇聯形成破壞的一種補償。

另一方面,蘇聯試圖給所有日本戰俘洗洗腦,勞動之餘,大面積安排戰俘學習「馬克思理論」和「民主化教育」,學習表現好的可以得到提高伙食規範的報酬,學欠好的要賜與懲辦,把從未打仗過這些思維的日軍戰俘熬煎的死而復活,不了解的木雞之呆。


這樣的「政治學習」讓戰俘營呈現了充斥衝突和詼諧的一幕:一方面,蘇軍對照長於哄騙日軍內部的品級威嚴,用原來的軍官和憲兵來治理普通士兵,有組織地進行勞動和生活;另一方面,卻又普及去品級化的「民主教育」,搞得日本戰俘無所適從。


與此同時,蘇聯特工和政工幹部,又在戰俘中秘密發展「gcd員」,他們成為監控同胞的告密者、成為回到日本後的蘇聯情報員,究竟有若干日俘其後在日本為前蘇聯情報構造就業已不得而知,但他們肯定履行了某種手續,想隨便解脫管制是不能夠的。


蘇聯的遠東區域最大的特點是凜冽,西伯利亞的寒流那是天下著名,而且二戰後的蘇聯本身也缺乏食品和生活用品,因而酷寒、飢餓、重力氣勞動和「蕩滌」,奪去了許多日本戰俘的生命,但由於關東軍並沒有侵入蘇聯國土,所以戰俘的生還率還是大大高於德軍戰俘。


從1956起蘇聯開始分批遣返日俘,大約有將近40萬人回到了東洋三島,死亡率為三分之一,在蘇聯的境遇其後成為許多戰俘的噩夢。對於消失的20萬人下落,日本也不敢言語,1967年兩國建交後,蘇聯象徵性地送來兩船骨灰盒。

直到今天,日本人對俄羅斯仍然不敢造次,或許就有這方面一點因素吧,狠就一個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事觀咖 的精彩文章:

印度反坦克導彈為何成為打得最準的導彈
航母群到底有多燒錢?看完遼寧號賬單就懂了

TAG:軍事觀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