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答朱東潤先生關於梅堯臣家世的「未易解者」

解答朱東潤先生關於梅堯臣家世的「未易解者」

原標題:解答朱東潤先生關於梅堯臣家世的「未易解者」


解答朱東潤先生關於梅堯臣家世的「未易解者」


夏建圩


微信版第419期


夏敬觀(1875—1953)先生對詩人梅堯臣頗有研究,他在上世紀40年代刊出《梅堯臣詩》,以詩論人;〔1〕又有《梅宛陵集校注》,惜未成書。20世紀60年代初,朱東潤先生在夏敬觀研究的基礎上,先後推出《梅堯臣傳》《梅堯臣詩選》《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三部煌煌巨著,成為研究宋詩開山之祖——梅堯臣的經典著作,其意義與價值不待贅述。

儘管如此,朱東潤先生在《梅堯臣詩選?序》(下稱《序》)中稱:其對梅堯臣家世有四處「未易解者」,〔2〕概括起來,一是詩人梅堯臣是否有一位三叔——梅誼;二是梅堯臣排行為何稱為「梅二」「梅二十五」「梅三十二」;三是梅堯臣與叔父梅詢次子梅寶臣年齡大小等問題;四是梅堯臣幼子出生時間等方面的疑惑。



朱東潤像


出於種種原因,對於這些「未易解者」,朱先生在分析之後,並沒有做出判定。80年代,吳孟復先生遺著《梅堯臣年譜》,對梅堯臣生平及創作做了詳細的考定,但仍沒有解決朱先生的「未易解者」。〔3〕近十年關於梅堯臣生平的研究,關注的多是其生平事迹的考證,沒有涉及梅堯臣家世。〔4〕〔5〕知人論世,對梅堯臣家世考訂也是解讀其詩歌的重要方法,本文試圖對朱東潤先生留下的四處「未易解者」作進一步的辯證。


一、詩人梅堯臣是否有一位三叔——梅誼


朱東潤先生在《序》中說:「從堯臣的詩中看,《宛陵文集》卷二有《季父知并州》一首,卷六《會聖院沃州亭》言:當年吾叔讀書處,夜夜濕螢來複去。卷二十三《寄懷劉使君》言:昔年從仲父,三年在河內。」查據梅詢年譜,詩中「吾叔」「仲父」「季父」,其實都指梅詢一人。朱先生說:《梅氏家譜》指出梅讓有兄弟三人,讓、詢、誼。而梅詢一人兼仲、叔、季之稱,那麼是不是有另一位三叔梅誼?從現有的資料來看,答案是肯定的:梅堯臣確實有一位三叔——梅誼。《宛陵宦林梅氏宗譜》(下稱《梅氏宗譜》)載:宛陵梅氏三世祖梅邈生子三讓、詢、誼,誼徙豫章武橋龍腹西社。


清康熙年間,江西南城梅氏在修撰族譜時,梅之珩撰《氏望宗派考》曰:


「余族自撫(州)宜(黃)返於(南城)盱(江),以宜派,固盱西湖(以南城西湖梅自稱一支)所析。其地與譜皆仍號西湖也,而其源本出宣城。……檢宣譜詢公之子五人:鼎臣、寶臣、得臣、輔臣、清臣,不列世爵,惟於詢公幼弟誼公者,載其贅豫章李氏,因居郡之武橋龍腹西社,生省卿、冠卿、君卿。君卿初涉麻城,其後轉涉江州、湖口。省卿、冠卿不載遷徙。由是觀之,居江右者誼公,非詢公也。且昉於誼公,非昉於詢、誼而上也。其伯仲季之散處江州及別地者,即誼公之子弟三人,非詢公之孫、所稱世爵之三子也。


……西湖譜之始遷南城,曰祿五公者,當即為冠卿公。夫人生千百年後,流離轉徙,數世而上已有不相聞者。乃一披圖而數十世聯若貫珠,瞭如指掌,豈非厚幸?然梅氏一譜,自歐公之銘都官,已委諸世遠不明,歐公不明而後人明,何以稱焉?今不敢妄為圖次,惟謹考訂二西湖譜之異宣城者,使畫一。蓋讓公、詢公、誼公本昆弟,世宣城人,故曰江右之梅源出宣城也,不征宣城而何征哉?


宣自唐中葉以前,世代諱字無考,惟載吳興馬裔公生貺,貺生儀及價,儀生惇,惇生充實,充實生日進、日儼;日進生之概,之概生高及遠。遠由吳興為宣城掾,家焉。生子三:曰簡、曰超、曰章。超生邈及廈,邈生讓、詢、誼;讓生堯臣、正臣、彥臣、禹臣、純臣;詢、誼所生如前。此十二代者,緣定自歐手,不敢割置。因詳志之。

若夫誼公之仲子冠卿、祿五公遷南城,祿五公之孫平二公遷宜川,宜譜中間遭喪亂,其支派以浩繁盪析多脫略而難稽,故自平二至彥余公不能確紀其世數。然其由來雖較邇而以東河別之,其為遠出一也。則即謂撫宜也。故西湖也,宣城也,均等之吳興而上、壽春而下可耳。唯揭其綱領曰居壽春者,福公也;遷吳興者,馬裔公也。遠公遷宣城,誼公遷江右,祿五公遷南城,平二公遷宜川。余祖彥余公以賓貢仕宋,自宜復返於盱,中間迭遭兵燹,子孫散處,世系難稽。至明(代)玉二公始可考核。故以玉二公為一世祖,而以彥余公為始遷祖。疑以傳疑,信以傳信,凡以致慎爾。」


梅之珩(1649—1734),字左白,號月川,康熙乙丑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參與編纂《康熙字典》,著有《西清珥筆》《古今近體詩》十卷、《一畝居古文》八卷、《制藝稿》。他的考證可信度較高。梅堯臣叔叔梅誼入贅豫章(南昌)李氏,居武橋龍腹西社,其子三:長省卿,居原地;次冠卿,徙南城;三子君卿,徙麻城,後孫鼎徙湖口。毫無疑問,江西南城梅氏源自宣城。



梅之珩像


二、梅堯臣排行為何稱為「梅二」「梅二十五」「梅三十二」


朱《序》稱:「堯臣在時,人稱『梅二』,見張世南《遊宦紀聞》引蔡忠惠帖;又稱『梅二十五』見劉敞《公是集》卷二五《同梅二十五飲永叔家觀所抄集近事》;可是《家譜》稱堯臣行三十二,是未易解者二。」


查閱梅堯臣的交遊中,歐陽修有多首詩稱其為「二十五兄」和「梅二」,見《病中代書奉寄聖俞二十五兄》《別後奉寄聖俞二十五兄》《依韻奉酬聖俞二十五兄見贈之作》《聞梅二授德興令戲書》《病中聞梅二南歸》。劉敞《祭梅聖俞文》「年月日,具官某謹以清酌庶羞致祭於梅聖俞二十五兄之靈曰:乃者鄰幾病革,君問之,退而過我,相對咨嗟」。蘇軾在梅堯臣去世三十年後《題梅聖俞詩後》寫道:「梅二丈長身秀眉,大耳紅頰,飲酒過百盞,輒正坐高拱,此其醉也」。宋代張世南《宦遊紀聞》云:龍圖馬公仲塗(龍圖,指馬遵)家藏蔡忠惠(指的是蔡襄,謚忠惠)帖,用金字花紙十六幅,每幅四字,雲「梅二、馬五(馬遵)、蔡九(蔡襄)皇祐壬辰仲春寒食前一日會飲於普照院」。


夏敬觀先生《梅堯臣詩》:「(梅堯臣)父讓,字克讓,太子中舍。母束氏,生母張氏,讓有子六人,長早卒,先生居次二,次正臣、彥臣、禹臣、純臣。」 梅堯臣在家中男子排行第二,故人稱之「梅二」。


梅堯臣《宛陵集》中詩歌2800餘首,有數十首是寫給同輩兄弟的,主要有:《蕪湖口留別弟信臣》《寄公異(寶臣)弟》《送弟良臣歸宣城》《弟得臣歸覲并州》《弟得臣殿丞僉判越州》《送弟禹臣赴官江南》《月夜與兄公度(鼎臣)納涼閑行至御橋》《夢與公度同賦藕華追錄之》《公度以余嘗語洛中花品……》《送舍弟正臣赴都》《送弟赴和州幕》《與潯陽舍弟別》《四月二十八日記與王正仲及舍弟(正臣)飲》《弟著(正臣)作宰南陵》《三十二弟寺丞歸宣城因寄太守孫學士》。


《宦林梅氏宗譜》中的歐陽修序


宣城梅氏第一部宗譜是在宋嘉祐四年編撰的,現存宗譜撰於清宣統二年。按該譜記載,梅堯臣為梅氏遷居宣城的四世祖。一世祖遠生三子,簡、超、章,簡生朝,朝生誠,誠生三子良臣、王臣、表臣。超生二子邈、廈,邈生三子讓、詢、誼,讓生子五,堯臣、正臣、彥臣、禹臣、純臣。詢生五子,鼎臣、寶臣、得臣、輔臣、清臣。誼入贅豫章(見前,三子省卿、冠卿、君卿)。章生安,安生諫,諫生三子信臣、舜臣、經臣。《宛陵宦林梅氏宗譜》第四代共記載了梅堯臣等19人。


《梅氏宗譜》對梅堯臣兄弟的記載是不完全的,從《三十二弟寺丞歸宣城因寄太守孫學士》可以看出,梅堯臣為「梅二十五」是他在第四代中的排行,「三十二弟寺丞」所指應是禹臣。而在《宛陵宦林梅氏宗譜》中梅堯臣「行三二」,正臣(三三)、彥臣(三四)、禹臣(三五)、純臣(三六)的排行,均是誤載。


三、梅堯臣與叔父梅詢次子梅寶臣年齡大小等關係


朱《序》稱:「《宛陵文集》卷四有《寄公異弟》(公異諱寶臣)一首,詩言:『池塘去後春,一夕生綠草。無由夢惠連,詩句何能好』。用謝惠連典故,公異為弟無疑。……考之《家譜》,梅詢次子寶臣、字公異,生於端拱乙丑(989),死於祥符二年(1009),是公異為堯臣之兄,死時堯臣八歲,《家譜》如可信,則《宛陵文集》《公是集》皆不足信,是未易解者三。」


南宋淳熙年間,宣城人陳天麟作《許昌開國公年譜》,對梅詢的生子有記載:「宋雍熙四年(987)長子鼎臣生。淳化二年(991)次子寶臣生,幼穎拔,好讀書,善屬文,領鄉薦,早卒。真宗咸平二年(999),子輔臣生,後官將作監丞。五年(1002)季子清臣生,官衛尉寺丞,後遷尚書司門郎」。《年譜》記載了梅詢四個兒子的出生等情況。


再來看一看《宛陵宦林梅氏宗譜》對梅詢生子情況的記載:長子鼎臣,字公度,行重一。生雍熙四年(987),歿熙寧三年(1070)。次子寶臣,字公異,行重二。生端拱己丑(989),歿祥符二年(1009)。三子得臣,字公夢,行重三,生淳化辛卯(991),歿元祐丁卯(1087)。四子輔臣,字公弼,行重四,生咸平己亥(999),歿紹聖乙亥(1094)。五子清臣,字公譽,行重五,生咸平壬寅(1002)五月三日,歿元豐癸亥(1083)。考之《宋代編年史》:梅詢長子梅鼎臣(987—1048)進士及第,官至殿中丞,遷翰林侍讀學士 。與上文鼎臣去世時間相差較大。



《梅堯臣集編年校注》書影


與梅詢(963—1041)有交往的王安石在梅詢《神道碑》中寫道:「(梅詢)公有五子:鼎臣、得臣、寶臣、輔臣、清臣。清臣今獨在,為尚書司門郎中,以公行狀及樂安歐陽公(修)之銘,來請文以刻墓碑,時熙寧元年八月四日也。」這段文字提供了幾條信息:王安石的《神道碑》寫於1068年,是根據1042年歐陽修的《學士給事中梅公(詢)墓志銘》撰寫的。此時梅詢的五個兒子,只剩下最小的梅清臣了。可以斷定,《梅氏宗譜》對鼎臣、得臣、輔臣等出生與去世時間的記載存在誤差。但王安石在《神道碑》結尾又說:「公有四子,伯為進士,丞於殿中,與仲前死。仲賜科名,叔也皆丞,將作殿中,或廢或興。有顯惟季,時丞衛尉,今為郎中。」前後不一致,可見寫作時間倉促,但當時只有清臣一人在世,這是千真萬確的。而歐陽修在梅詢去世後第二年為他撰寫的《墓志銘》中說梅詢:「子五人:長曰鼎臣,官至殿中丞;次曰寶臣,皆先公卒。次曰得臣,太子中舍;次曰輔臣,前將作監丞;次曰清臣,大理評事。公之卒,天子贈賻優恤,加得臣殿中丞、清臣衛尉寺丞。」從歐陽修的記述中可以看到,梅詢長子鼎臣、次子寶臣在1041年前均已去世,從1041年至1068年間,得臣、輔臣也均去世,五子中只有清臣獨在。

梅堯臣好友劉敞《聖俞受詔行田,是時聖俞葬其弟公異未畢而去》,「懷悲念其弟,卜日不果葬」。劉敞詩寫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梅堯臣當時三十九歲,這與歐著《墓志銘》說法統一。


雖然梅寶臣準確的出生與去世年份不可考查,結合梅堯臣本人及其友人的記載,寶臣(公異)的確是梅堯臣之弟,在梅詢五子中,只有梅鼎臣比堯臣年長。《許昌開國公年譜》《梅氏宗譜》是後來編撰的,可信度遠不及其同時代的記載。


四、梅堯臣幼子出生時間等方面的疑惑


朱《序》稱:「堯臣五十八歲得幼子,小字龜兒,歐陽修作《洗兒歌》賀之,見《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七,題嘉祐三年(1058),堯臣答詩……乃以《家譜》考之,堯臣幼子曰坦,『小字龜兒,生於皇祐二年(1050)。……歐陽文忠公修、范文正公仲淹、富鄭公弼皆作洗兒詩以賀,聖俞公亦次韻焉』。富弼集未見,范仲淹死於皇祐四年(1052),在龜兒出生以前六年,范(仲淹)無洗兒詩,《家譜》所記殆不足信,是未易解者四。」


朱先生對梅堯臣幼子出生的時間,是在皇祐二年,還是嘉祐三年,沒有定論。吳孟復先生《梅堯臣年譜》對《宛陵宦林梅氏宗譜》中梅堯臣「四子坦,小字龜兒」生於皇祐二年的說法,表示懷疑,「當再考」。


宋時,剛出生的嬰孩有「洗兒」的風俗,謂「洗三朝」。歐陽修嘉祐三年《洗兒歌》為聖俞作:「詩翁歲老神骨秀,想見嬌嬰目與眉。……翁家洗兒眾人喜,不惜金錢散閭里」。當時梅堯臣57歲,「在京,官屯田員外郎,充國子監直將,《唐書》編修官」。



「洗三朝」的民俗


梅堯臣《依韻答永叔洗兒歌》有「夜夢有人依帔霓,水邊授我黃龜兒」「我漸暮年又舉息,不可不令朋友知;開封大尹憐最厚,持酒作歌來慶之」。梅、歐兩人作詩時間一致,都在嘉祐三年。查閱《歐陽修年譜》:歐陽修於嘉祐三年六月至次年二月,以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因開封為北宋京師,開封知府位高權重,故稱「大尹」。所以,可以肯定梅堯臣幼子龜兒出生在嘉祐三年,而非皇祐二年。范仲淹於皇祐四年去世,不可能為堯臣幼子作《洗兒歌》,《梅氏宗譜》中關於龜兒出生時間有誤,而范仲淹的《洗兒歌》不知從何而來,由此更感到對家譜資料引用需謹慎,要辨別。元代宣城人張師曾《宛陵先生年譜》也受到梅氏宗譜的影響,可以看出這個錯誤在《梅氏宗譜》中由來已久。


在中國學術傳統中,史學研究博大精深,永無止境。史料是史學的基礎,在使用史料時,應該謹慎辨別真偽,因此對史料的考證是必要的,避免以訛傳訛。

參考文獻:


〔1〕夏敬觀.梅堯臣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


〔2〕朱東潤.梅堯臣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2—4.


〔3〕吳孟復.梅堯臣年譜〔J〕.安徽文獻研究集刊,2004,(1):28—62;2006,(2):31—56.


〔4〕李之亮.關於梅堯臣交遊的幾個問題〔J〕.中山學刊,2001,(6):59—61.


〔5〕李一飛.梅堯臣早期事迹考〔J〕.文化遺產,2002,(2):73—81.



(作者系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副教授,歷史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宣城市縣方誌考錄(下)
明清寧國府平原圩區生態變遷與社會發展(二)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