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全國高等教育滿意度指數得分全面提升

全國高等教育滿意度指數得分全面提升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於2018年5月—6月在全國31個省區市開展了高等教育滿意度調查,這是繼2016年後的第二輪全國性調查。此次調查在第一輪基礎上,根據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對調查問卷進行了修訂,對抽樣學校進行了完善,包含了一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國家示範性高職,同時增加了教師調查對象,從學生、教師和僱主3個視角共同反映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因此,2018年調查更具科學性、代表性、綜合性和時效性。

此次調查共有356所高校4.98萬名畢業年級學生和1.78萬名教師參加,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87所、本科學生2.62萬名和本科教師0.94萬名;高職院校169所、高職學生2.36萬名和高職教師0.85萬名。學生問卷有效樣本量4.93萬份,其中本科為2.59萬份,高職為2.34萬份;教師問卷有效樣本量1.69萬份,其中本科為0.89萬份,高職為0.8萬份。同時,僱主滿意度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0.54萬份,其中本科僱主為0.31萬份,高職僱主為0.23萬份。

調查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和僱主為參照,主要結果和結論如下。

一、主要結果

此次調查從總體情況、突出方面和不同群體認知比較3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總體情況

1.2018年全國高等教育滿意度指數得分全面提升。2018年全國高等教育總體滿意度指數為73.2分,教育質量滿意度指數為71.0分,教育公平滿意度指數為72.7分,教育環境滿意度指數為71.6分,分別較2016年提高4.7%、4.3%、4.3%和2.7%。

其中,全國本科教育滿意度各維度指數得分較2016年提高3.7%—6.0%,高職教育滿意度各維度指數得分較2016年提高1.4%—3.4%,本科提高的比例高於高職。

2.高等教育滿意度「中高西低」的空間格局沒有改變。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總體滿意度指數為73.7分,中部為73.8分,西部為71.4分。中部略高於東部,西部最低。在教育質量、教育公平和教育環境維度上,中部也高於東部,西部最低。這種格局與2016年相一致。

本科和高職教育滿意度,除個別維度外,各地區的格局是中部最高、東部居中、西部最低。

從八大經濟區來看,東北(黑吉遼)、北部沿海(京津冀魯)和東部沿海(江浙滬)的高等教育滿意度指數位列前三,分別為76.3、75.0和74.2。

3.高等教育滿意度的學校特徵差異依然存在。「雙一流」建設高校滿意度高於普通高校;國家示範和骨幹高職的滿意度高於一般高職;公辦高校滿意度高於民辦高校;老本科滿意度高於新建本科;綜合性院校、理工院校的滿意度居中,民族、語文和財經院校滿意度偏高,林業、師範和體育院校滿意度偏低。

(二)突出方面

1.師生在最滿意和最不滿意方面有較多共識。在最滿意的10個方面,本科師生和高職師生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有6項,分別為同學關係、師生關係、處理不誠信行為的規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教師備課充分性和考試評分公平。

在最不滿意的10個方面,本科師生和高職師生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有3項,分別為國際化資源、學校管理的學生參與權和餐飲服務。

本科師生之間最不滿意的方面共識多,分別為課程內容吸引力、教學方式吸引力、學生參與科研、學術講座吸引力、國際化資源、師生課外交流時間、學校管理的學生參與權和餐飲服務等8項。相較而言,高職師生則分歧要大一些,但也仍有4個相同項,分別為學生參與實踐創新機會、國際化資源、學校管理的學生參與權和餐飲服務。

2.思政課程在大學生喜歡的課程中榜上有名。在開放題作答中,大學生填答了自己最喜歡的3門課程。大學生填答的課程數總計1920門,本科生和高職生分別為1017門和903門,所列課程12%為公共課程、88%為專業課程。其中,填答頻次最高的課程,即大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位列前三的依次為英語、體育和數學。思政課程出現在課程總名單中,在公共課程中佔比約為9%,高於本科的計算機和高職的語文。這說明思政課程已在逐步被更多大學生喜歡。

3.課程、質量和管理等是大學生意見和建議的聚焦點。在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的開放題的10多萬條作答中,本科生的意見和建議主要集中於增加課程與實踐機會、改善學習環境和宿舍條件、加強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學質量、有效組織活動等方面。其中,教育質量方面的9個子類中,關於課程、師資和教學質量的意見和建議,分別佔比31%、24%和10%;教育公平方面的8個子類中,關於選課、學校管理參與權和獎學金的意見和建議,分別佔比24%、23%和18%;教育環境方面的9個子類中,關於宿舍、社會實踐和食堂的意見和建議,分別佔比28%、26%和25%。

高職生的意見和建議主要集中於完善人才培養和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果、加強與企業合作、增強專業技能教育等方面。其中,教育質量方面的9個子類中,關於師資、課程和實習的意見和建議,分別佔比31%、24%和12%;教育公平方面的8個子類中,關於學校管理參與權、獎學金和特長發揮的意見和建議,分別佔比26%、14%和12%;教育環境方面的9個子類中,關於社會實踐、食堂和宿舍的意見和建議,分別佔比35%、27%和27%。

(三)學生、教師和僱主的認知比較

1.大學教師的教育質量、教育公平和教育環境滿意度指數都高於學生,高出1—3分,其中,教育公平滿意度指數高出最多。原因可能是教師更多站在學校立場上看待學校各方面工作,教師主觀認同感要強於學生。

2.學生、教師和僱主都一致認為,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有較大提升,外語能力、寫作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效果較弱。不一致的方面,教師認為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較大提升,但學生和僱主不完全認同。

3.學生、教師和僱主都一致認為,大學生的責任心、主動性和集體感等品質有較大提升,好奇心、熱情和誠實度等培養效果較弱。不一致的方面,教師認為學生的遵守規則意識有較大提升,但學生和僱主不完全認同。

二、基本結論

此次調查充分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黨組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決策部署與政策實施,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從題目來看,各題滿意率介於50%—90%之間,本科生的中位數為72%,高職生為75%,高於中位數則視為較滿意。初步分析,形成以下幾方面結論。

(一)國家重大政策得到較好落實

1.「學生中心」教育理念在高校辦學實踐中逐步確立和落地。人才培養是大學的首要職能、核心職能,是大學區別於其他科研機構的本質屬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大學生對人才培養總體上比較認可。75%和76%的本科生、高職生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學校都落實得較好,分別比2016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75%和78%的本科生、高職生認為,學校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實現得較好,分別比2016年提高了5—6個百分點。

20世紀80年代美國開啟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改革,其核心觀點是以學生髮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又稱為「新三中心」。「學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我國教育政策中也早有體現。比如,2010年頒發的教育規劃綱要指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地;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這一理念當前又有新的發展。在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高校要以學生為中心辦教育,以學生的學習結果為中心評價教育,以學生學到了什麼、學會了什麼評判教育的成效。」

2.高校辦學基礎能力提升政策效果顯現。經過多年的持續投入,目前我國大學硬體條件都有很大改善,有的學校硬體條件同世界一流大學比沒有太大差別,此次調查結果從側面驗證了這個判斷。80%左右的大學生認為,學校學習場所(圖書館、教室等)、實驗室設備和資源、校內實訓基地設施設備、網路資源和數據平台能滿足學習需求,學校運動場地和體育設施能滿足活動需求,分別比2016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這表明高校的辦學硬體條件「更硬」。

3.思政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在高校得到有效落實。近兩年,教育部黨組加強和改進思政教育工作,促使思政課程位列學生喜歡的課程榜單,說明思政教育抓出了成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在兩輪調查中,都是大學生最滿意的方面之一。87%和83%的本科生、高職生認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得到有效資助,說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在高校持續得到有效落實。

(二)高校內部建設得到更多認可

1.高校管理規則公平得到高度認可。教育公平是我國教育政策的重要價值取向,高校管理要體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和要求,形成依法依規、寬嚴相濟、科學管用的學生管理制度體系,必須將公平價值取向貫穿其中,並落實到管理的各方面和各環節。大學生對高校管理公平較滿意,尤其是規則公平和機會公平。超過80%的學生認為,學校對學生作弊等不誠信行為的處理恰當,學校課程考核中教師給學生的評分公平,分別比2016年提高了3—4個百分點。

2.創新創業教育在改革中深化。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大學生回信,極大激發和鼓舞了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熱情,高校也在不斷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儘管僅69%和71%的本科生、高職生認為學校為鼓勵學生的創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這些方面已發生向好的變化,分別比2016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仍需在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更關鍵環節上深入推進。

3.高校協同育人在低評中好轉。《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號)指出,構建全方位全過程深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建立高校與社會用人部門合作更加緊密的人才培養機制,健全培養目標、教師隊伍、資源共享和管理等方面的協同機制,強化科教協同育人,深化國際合作育人。調查顯示,60%左右的學生表示高校在校企合作、參與科研和國際資源等方面的學習支持條件較弱,包括參加有組織的課題研究或學術討論的機會,為學生提供開闊國際視野的機會、參與其他機構協同培養的機會等。這些方面儘管絕對比例不高,但相比2016年也提高了3—5個百分點。

4.高校校園文化蘊含正能量。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校風。大學生對學校校風、教師職業精神、同學關係、師生關係滿意度較高。80%和78%的本科生、高職生對學校校風表示滿意,88%左右的本科生和高職生對同學關係、師生關係、教師職業精神表示滿意,同時他們也對教師改進教學方式充滿期待。

(三)存在問題

大學生不滿意的方面主要集中在教學環節,包括課程結構、教材的前沿性和實用性、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課堂上實際動手操作的機會、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及時反饋、師生課外交流等,應引起高度重視。

1.課程結構及內容的吸引力仍顯不足。課程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我國高校還存在一些內容陳舊、輕鬆易過的「水課」。調查顯示,不足70%本科生認為學校課程結構合理;72%左右本科生認為學校課程教學質量高,較2016年提高11個百分點,在各題中提高幅度最大。僅有62%本科生認為學校的課程內容對自己吸引力大,雖提高了7個百分點,但仍偏低;73%左右高職生認為專業課程內容實用性強、課程教學中動手實際操作的機會多,屬於偏低水平。應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把「水課」變成「金課」。

2.教師教學方式轉型任重道遠。大學生對教師教學方面滿意度不高,僅有59%本科生認為教學方式特別吸引自己的任課教師多,低於69%本科生認為課堂教學中師生和生生研討機會多、教師安排的小組合作學習效果好、任課教師能及時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雖然這些方面已經比2016年提高了幾個百分點,但整體水平仍偏低。僅51%本科生和58%高職生對任課教師與自己進行課外交流的時間表示滿意,都處於最不滿意的10個方面之列,且高職生比例較2016年下降了2個百分點。正如有學者指出,傳統的系統知識傳授模式在高校講壇上根深蒂固,短時期內難以完全改觀,形成這種教學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化傳統因素外,還受教師行為習慣模式和方式的便利性影響。

3.實踐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一塊短板。《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制定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辦法。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各類專業實踐教學必要的學分(學時)。」「支持高職學校學生參加企業技改、工藝創新等活動。」調查顯示,不足70%本科生認為學校安排的理論課程與實踐(實驗)課程的比例合適,僅62%高職生認為學生參加企業技改、工藝創新等活動的機會多。認為課程教學中動手實際操作機會多的高職學生比例,比2016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

4.大學教育的質量未完全獲得企業僱主認可。企業僱主對大學教育質量評價不高,約53%國企僱主表示滿意,不足30%民企僱主表示滿意,國企僱主評價要高於民企僱主,原因可能是國企更容易招聘到優秀大學畢業生。不足40%的僱主認為大學培養過程的理論知識教得紮實、在校期間實習質量高。高校人才培養與實踐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脫節,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空間大。

三、政策建議

針對調查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5點建議。

(一)加強高校教師專業化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與培訓

目前,儘管多數高校對教師專業發展給予一定程度重視,設立了教師發展中心,但在教師教學技能發展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夠,多數高校教師崗前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教學技能培訓,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存在不足。建議加強教師專業化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與培訓,一方面要改革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適當引入教育教學技能方面的課程與訓練;另一方面高校要對新入職的教師進行為期2至3個月的系統化集中培訓,幫助新教師掌握基本教育教學技能。

(二)建立制度化的高校師生課後教育交流機制

密切的師生交流是提高大學教育質量的重要基礎。當前,多數高校沒有固定的教師課後辦公時間,國家也沒有相關文件規定。針對學生和教師都對師生課外交流滿意度低的問題,建議加強師生課後交流環節,為師生交流提供必要的場所和條件,規定教師每周有一定的課後辦公時間,以便於學生課後能夠在固定的時間找到教師,同時合理適當地運用社交媒體增加師生的課外交流與互動,鼓勵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及時且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學定期診斷機制

教研室集體備課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我國高校的優良傳統,新時代應該繼續發揚。通過教師集體備課,建立和完善教學定期診斷機制,定期研究和改進教學問題。同時,充分發揮第三方作用,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有關大學生教育教學等方面滿意度調查,並將調查結果納入高校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四)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

調查發現,大學生學習方向越明確、越努力,則越滿意。高校應為大學生成長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全過程、全方位的支持,構建以高校為中心、以政府為依託、以專業協會為輔助的生涯發展教育體系,幫助大學生制訂適合自身發展的生涯規劃,促進學生分階段實現生涯發展目標。高校要密切與行業、企業的聯繫,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邀請相關行業人士對學生進行生涯教育對話和專業教育指導,幫助學生了解行業企業需求,樹立職業精神,提高就業能力。

(五)強化大學生外語和寫作等通用基礎能力

外語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大學生必備的基礎能力,但調查發現,大學生的外語能力和寫作能力偏低是一個突出問題。大學生外語能力不高,說明我國高校外語教學效果不佳問題長期存在,仍沒有改觀,應引起高度重視,改革大學外語教學,更加註重以語言運用能力為本,扭轉應試傾向。針對大學生大學期間寫作能力偏低的問題,建議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學生的寫作能力作明確要求,以寫作訓練為抓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本課題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公益金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YG2018018。課題主持人:張男星。主要成員:黃海軍、孫繼紅、王春春。全國31個省區市教科院所及356所調研高校參與了本次全國抽樣調查並給予大力支持,在此一併致謝!)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2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語言測試與評價國際研討會召開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