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西方傳教士要來到中國,並且,他們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什麼?

為什麼西方傳教士要來到中國,並且,他們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什麼?

原標題:為什麼西方傳教士要來到中國,並且,他們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什麼?


15世紀後期,隨著地理大發現及西、葡的對外擴張,歐洲傳教士紛紛前往世界各地傳教。歐洲傳教士為了打開傳教之路,他們很注意用歐洲也存在高度發達的文明的事實打擊中國人的中國中心的文化觀。他們的翻譯西方科技著作,介紹世界地理和域外文明,都服從於這一目的。


明萬曆年間,耶穌會士率先入華,自此,掀開了明清時期中西方科學與文化交流的序幕。



直到明朝末期,又一群西方教士不辭勞苦,不遠萬里乘船跨越重重海洋,來到地大物博的中原。當時的歐洲,天主教盛行,教會希望將宗教理念能傳播到人口眾多的中國,於是,這群外來和尚就成了傳播教義的使者,為更多的中國人信教做出不懈努力。

中國歷史悠久,不論從文化水平、道德標準各方各面都遠超外國,況且,從倫理、語言上與外國存在極大的差異,外國教士想要對中國人灌輸教義,這無疑難於登天。那麼,該如何讓中國人信服自己的觀念呢?利瑪竇著手於實際,逐步探索後,終於找到了一條可行的方案。



那就是,從科學入手,以西方相對先進的科學技術敲開國門,贏得中國上流社會的尊重和敬畏,爭取到以中國皇帝為首的統治階層的支持。並且,再將宗教理念因地制宜修改為中國人能夠接受的版本,以符合明朝國情、百姓民俗的方式傳播教義。


按照這條行之有效的方針,傳教士們在中華大地暢行無阻,不但,將天主教傳入中國,還走進宮廷成為座上賓。史籍記載:崇禎、順治、康熙等明清兩朝皇帝都曾接待過這群「外來和尚」,允許他們與各方學者深入交流,既讓天主教順利進入中原,還讓中歐文化之間產生了溝通。


湯若望就是這一時期進入中國的傳教士之一。



湯若望是德國人(湯若望只是來到中國後改的中文名,此人原名為約翰·亞當·施萊望·貝爾),在德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數學、天文學領域有較高的造詣。1619年,湯若望先是抵達我國澳門,在三年後來到內地,在中國生活了近五十年。


崇禎時期,耶穌會教士從本土帶來歐洲的天文學、數學知識,朝廷以徐光啟為首的一批官員對這些外來知識第一時間進行了實驗,他們發現,採用西方的數學演算法後不論從運算速度還是在運算結果上,均取得了極佳的效果。


由此,徐光啟上奏朝廷,申請建設歷局,專門聘用這些西方傳教士幫助明朝修撰曆法。崇禎當即應允了徐光啟的提議,派人在宣武門設立了歷局,聘用外國人鄧玉函、龍華民等在此工作。1630年,主持工作的鄧玉函過世,徐光啟舉薦湯若望加入歷局工作。


在歷局工作的這段時間裡,湯若望與其他傳教士及中國學者合作,翻譯了許多外文著作,參與制造天文、地理儀器,修撰曆書。但是,沒過多久,明朝就隨著李自成進京而覆滅,崇禎在煤山自盡,整個北京城籠罩在恐慌與混亂之中。


湯若望一直留在北京,滿清入關後,多爾袞命令北京內城居民全部外遷,並將清軍駐紮進內城。湯若望不忍心看自己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為了讓教堂、研究成果、外文書籍免遭清軍損毀,湯若望不顧安危冒死直諫,希望多爾袞能讓自己繼續住在內城,此外還對自己先前進行的工作進行了講解。


此時進京的清朝官員全都不以為意,只有清廷大學士范文程對此格外重視,范文程知道湯若望的研究與王朝興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歷朝歷代統治者建國後,都必須「新朝定鼎,天運已新」,那麼,何為「定鼎」、「天運」?其實,就是要準確的觀察星象、頒布新的曆法,讓國家從裡到外煥然一新。



若一個新的王朝還沿用舊王朝的國號曆法,於情於理都不合適,就連武則天取了自己老公的政權後都修改了國號律法,就是這個道理。可惜,滿清官員中並沒有相關人才,於是,在范文程的引薦下,湯若望被請進清廷重修曆法。湯若望修正曆法後,滿清官員經多次驗算後,確定該曆法非常精準,所以,便將湯若望版的新曆法定為《時憲歷》,更委任湯若望掌管欽天監。


在湯若望之前,也有外國人在中國當官的例子,但卻都是些芝麻小官或虛銜,湯若望是第一位在中國擔任要職的西方人士。從這以後,湯若望身為清朝官員,替皇帝觀測天象,並大幅度推進了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俗話說「外來和尚好念經」,為何湯若望這個外來和尚能夠將經念得順風順水呢?


其實,這裡面除了外來和尚的身份外,湯若望更有著淵博的學識,出眾的工作效率以及對滿清的忠心。在順治皇帝眼中看來,湯若望是不可多得的良才。此後,湯若望先是被提升為太常寺卿,後來,又升遷為通政使,官居一品。足可稱其一生平步青雲、位極人臣。



對於利瑪竇在中國傳教的方針,湯若望十分有創造性的完美執行,取得了傲人的成就。1651至1657這七年間,湯若望不但成為滿清朝廷中一位舉足輕重的官員,還與順治皇帝締結了一種極為密切的友好關係,時至今日,仍有關於二人的佳話流傳。


那麼,湯若望在順治帝眼中地位有多崇高?這點從順治帝稱湯若望為「瑪法」就能看出來。什麼是「瑪法」呢?「瑪法」是滿語中尊長的意思。能夠被皇帝稱為「瑪法」者皆德高望重之輩。據記載,順治帝經常將這位洋瑪法請到內宮,向其虛心求教。

據統計,僅在順治帝在位十三年這一年,就先後二十四次親臨湯若望府上拜訪。湯若望對這個虛心的弟子總是知無不言,在知識上尊尊教誨,在政務上忠言直諫。順治皇帝覺得,這個外國老人不但和藹可親,對滿清更是忠心耿耿,是自己政治道路上的絕佳助力。



湯若望之所以對順治帝竭誠效忠,實際上,他還有另一層目的,就是前文中我們說的希望順治帝能夠皈依天主教,成為教徒,讓皇帝對宗教產生信仰,這才是讓天主教能夠順利入主中原的絕佳良策。正因如此,湯若望才緊緊抓住面見順治帝的每一個機會,竭盡所能向皇帝灌輸宗教思想。


湯若望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在湯若望教導順治期間順治的一些言辭和舉動都表明,皇帝已經受到了天主教思想的影響。隨著湯若望在順治帝眼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順治對西方宗教也平添許多好感。1653年,湯若望被賜予「通玄教師」之名,順治昭告天下褒獎湯若望。1657年,順治又命人在北京天主堂設立石碑,親手書寫碑文,還賜予教堂一塊匾額,上書「通玄佳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雖然,湯若望做出不懈努力,但是,對於幾千年的浩瀚中華文化來說,湯若望的影響力也著實有限。清初的中國社會處於緩步發展時期,中國文化作為主流文化,有著其他文化無可比擬的底蘊與優勢。



在滿清立國之初,又極力推行以儒學為主的思想,西方文化的開放和自由根本不符合滿清統治,所以,最終順治帝並未大規模推行西方文化。湯若望的聲望水漲船高之際,雖說,順治帝使湯若望加官進爵,可是,順治帝的態度也十分明確,那就是:這些賞賜都是給忠心耿耿的湯若望的,並不表示順治推崇天主教。


在賜湯若望「通玄教師」的聖旨中,順治帝多次提到湯若望修正曆法有功。湯若望本人潔身自好,實為大清官員的楷模,而對天主教順治則隻字未提:「朕承天眷,定鼎之初,爰諮爾姓名,為朕修大清時憲歷,迄於有成,可謂勤矣。爾又能潔身持行,盡心廼事,董率群官,可謂忠矣。」


而在其後賞賜教堂碑文匾額時,順治帝再次強調了自己的主張,明確表明:「自己的統治只會信奉孔孟儒學,追求中庸。」天主教作為非本土宗教,所提倡的理念又多與滿清統治不符,所以,不予採用。由此可見,順治帝之所以會對湯若望格外恩寵,最根本的原因是,湯若望在滿清建立之初替國家修正曆書,使滿清統治變得「名正言順」。


由此,順治帝必會嘉獎湯若望,藉此報答他對滿清建國做出的貢獻。


在《御制天主堂碑文》中,順治帝寫道:「湯若望來到我國已經幾十年,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始終追隨自己的信仰,對天主教始終不渝,這種精神是崇高的。同時湯若望也用這樣的忠心侍奉君主,從未有不敬或失禮的地方。」由此可見順治帝覺得湯若望對天主教及自己同樣忠心耿耿,希望文武百官能以湯若望為標杆,盡忠職守,這也是順治帝褒獎湯若望的另一層目的。


雖說,此君臣二人有額外的目的,但是,他們之間的感情始終是真摯的。


順治染疾卧床後,許久都未能確立繼承人,臨終之際順治讓庄太后叫來湯若望,在病榻前最後一次聽從了這個老臣的建議。湯若望覺得「子承父業」,不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是慣例,三皇子玄燁既聰明又明事理,且曾在天花病症中活了下來,所以,他最符合繼承人的條件。就這樣,這對君臣在病榻前達成共識,湯若望替順治滿足了最後一樁心愿。



1666年8月15日,湯若望逝於南堂,享年75歲。1669年9月,湯若望得到徹底昭雪,恢復其「通玄教師」之名。1669年12月8日,康熙帝賜地重葬湯若望於利瑪竇墓旁,御賜祭文一篇,鐫刻在湯若望墓碑的反面。並且,從「鞠躬盡瘁,恤死報勤,國之盛典」等用詞足以見中國一代明君對這位來自萬里之遙、萊茵河畔的德國傳教士高度的評價和認同。


參考資料:

『《傳教士——湯若望》、《略論明清間中國人對西學的迎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點江山 的精彩文章:

三千士兵竟能打敗敵方的百萬大軍?這個人做到了,被傳為天命之人
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皇帝,死後的埋葬之地更是有著太多謎團

TAG:指點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