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寶樂器出土後,功能完好曾被演奏3次,最後演奏距今已22年

國寶樂器出土後,功能完好曾被演奏3次,最後演奏距今已22年

(本文由史心團隊成員原創,您的關注是我們最好的動力)

曾侯乙這三個字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戰國時期一個叫做曾國的小國主君。雖然是個主君,但是他卻連入冊史書的名望都不夠。而這樣一個默默無名的小主君,卻在多年之後,在華夏大地上重新揚眉吐氣了一次。

1978年的夏天,湖南省隨州市的考古工作者在市區內發現了一座古墓。通過對古墓的初步挖掘,考古人員斷定這是一座戰國時期的王侯墓葬。但是沒想到的是,這座墓葬的保存非常完好。因為地處鬧市區的緣故,也從來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對於研究戰國歷史非常有幫助。這座墓葬的主人,就是曾侯乙。

他的墓葬規格之奢華令人乍舌。作為陪葬品的各類物品,包括生活用品、樂器、兵器、擺件等等,材質各不相同,據統計總數超過了一萬五千多件。這些物品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更是出土了不少鑄有銘文的青銅器皿,非常具有歷史價值。這一萬五千多件文物之中,有9件被鑒定為史無前例的國寶級別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甚至稱得上是排名第一的國寶,就是一組大型的編鐘。

編鐘是中國古代曾經風靡一時的樂器,靠擊打的使用方法來發聲。編鐘是使用青銅鑄造而成的,按照大小不同而整齊排列在鍾架上。演奏的時候,演奏者拿著小錘分別擊打不同的青銅鐘,以此來發出不同的音律,再讓這些音律組成各種各樣的樂曲。戰國時期,青銅器皿是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使用的。

所以青銅編鐘與其說是一種樂器,更像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青銅編鐘的數量越多、體積越大,擁有者的身份地位則越高貴。而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這組編鐘,一共有65個,數量非常之多。這組編鐘作為隨葬品,整齊的排列在墓室之中,甚至連鍾架都完好無損。

由於編鐘的特殊性,在編鐘出土之後,考古專家和音樂家一同結合起來,對這組編鐘進行測試。經過嚴密的檢測,編鐘竟然還完整的保存著演奏的功能,還可以發出聲音,並且音域相當之廣,比鋼琴的音域只少一組八度而已。曾侯乙編鐘在出土之後,立刻被國家列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並且妥善的保存了起來。

作為一個跨越2000多年的樂器,曾侯乙編鐘在出土之後,曾經奏響過3次。第一次就是在1978年出土之後,為了測試性能,曾經完整的奏響過一次。曾侯乙編鐘第二次奏響則是在1984年,為了慶祝建國35周年,在文物專家的嚴密保護之下,曾侯乙編鐘被運送到北京,在北京中南海進行了3首樂曲的演奏

。第三次則是在1997年,為了慶祝香港回歸,經過國家特批,著名音樂人譚盾在自己的最新樂章中加入了曾侯乙編鐘的演奏部分。而在1997年之後,曾侯乙編鐘再也沒有發出過聲音,而是被妥善保存,僅供參觀欣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心可法 的精彩文章:

她是毒舌才女,被人問:你姓潘金蓮的潘嗎?回懟:你姓王八蛋的王

TAG:史心可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