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人工耳蝸丟了不需要做開顱手術,但值得幫忙尋找

人工耳蝸丟了不需要做開顱手術,但值得幫忙尋找

昨天,一條尋物啟事在社交網路熱傳:

圖 | 微博用戶@Monnsleeper

戴在照片中男士耳朵上,像藍牙耳機一樣的東西叫做「人工耳蝸」。丟失者的家屬說,這個東西價值高達20萬,找不到還有開顱的風險。聽起來很嚴重,也難怪有這麼多人熱心轉發。

人工耳蝸是幹嘛的?丟了真的這麼麻煩嗎?

人工耳蝸外部組件丟失,並不需要開顱

人工耳蝸有不同的價位,國產的在10萬左右,進口的根據新舊型號不同一般在20萬到30萬。說進口人工耳蝸20萬倒不是誇張的價位。

那這麼貴的設備丟了怎麼辦呢?真要開顱嗎?

首先,植入耳蝸的手術過程不能叫「開顱」

其次,人工耳蝸有外部組件和內部組件,它們是通過磁耦合來傳輸信號的,所以信號傳輸並不是加密的,而且個性化參數的調整是在外部組件中。既然外部組件丟了,找到原始參數後,再換一個就行了,並不需要重新做手術

這一點也得到了耳蝸廠家官方微博回復的確認: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網站提到,一般人工耳蝸都會帶有廠商提供的保用期,在此期間內設備的遺失、損壞和被偷都會有一次免費更換的機會。

圖 | www.fda.gov/MedicalDevices/ProductsandMedicalProcedures/ImplantsandProsthetics/CochlearImplants/ucm062866.htm

這次丟失的那款人工耳蝸,在加拿大和美國都是2013年上市,保用期5年。國內上市時間只晚不早,現在2018年還沒過,如果保用期是全球通用的,理論上是可以免費更換外機的

圖丨https://www.cochlear.com/us/en/home/ongoing-care-and-support/device-support/nucleus-family/nucleus-6/service-plans/service-plan-nucleus-6-us

看起來,發布消息的人為了擴大傳播,是有些誇大其詞了。不過,他們著急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耳蝸對於重度聽力障礙者確實很重要。

人工耳蝸是做什麼用的

俗語中「耳聾」的專業名詞應為「聽力障礙」,指聽覺部分或完全喪失。世界衛生組織將聽力障礙按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和無聽力。當患者的聽力障礙達到極重或無聽力,也就是無法聽到90分貝以上聲音時,則被認定為「極重度耳聾」[1]。

助聽器、手語、人工耳蝸、字幕和唇語是對聽力障礙比較有效的輔助工具,用於幫助他們溝通。對於大部分聽力受損者來說,助聽器的功效就足以滿足其生活的需要。但是對於重度或極重度聽力障礙者來說,人工耳蝸是最佳的選擇[2]。

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的工作方式不同,並不是通過放大聲音,而是直接刺激聽力障礙者的聽覺神經來使其聽到聲音

聽力障礙的原因被分為了三類:傳導性、感覺神經性和混合性。人工耳蝸一般適合患有重度或極重感覺神經性的聽力障礙者,也就是聽力障礙由內耳、前庭耳蝸神經或中樞聽覺系統的病變造成

自從1961年第一個人工耳蝸發明以來,到2016年,全世界總共有大概60萬人植入了人工耳蝸。有研究人員指出,人工耳蝸傳輸的聽覺神經信號還是有別於人體原始的聽覺信號,使用耳蝸後聽到的聲音更像是機械合成的聲音,而且個體間效果差異較大。

當然作為人體植入物,人工耳蝸還是有些風險的,比如手術中的出血或感染、頭暈或平衡問題、因設備無法工作或被感染而必須移除並更換植入物等。

人工耳蝸的內外兩部分

人工耳蝸主要包含兩個主要部件:佩戴在耳後的外部組件,和手術植入的內部組件。這兩個組件通過強大的磁鐵吸合在一起[3]。

內部組件(左)和外部組件(右)丨https://advancedbionics.com/

外部組件包含麥克風語音處理器發射器。麥克風和語音處理器安裝在耳後的小盒子里,通過導線連接到發射器,發射器被磁鐵吸附在植入皮下的內部組件上方。

麥克風拾取聲音後並將其發送到語音處理器,處理器先對信號進行分析和數字,再將信號發送到發射器。然後,發射器對信號進行編碼,並通過磁耦合將它們發送到植入的內部組件接收器。

內部組件包括位於顳骨上皮膚下方的接收器,以及一個或多個電極陣列。接收器收集來自外部組件發射器的信號並將其轉換為電脈衝。然後將脈衝發送到已深深插入內耳的電極。這些電極穿過部分耳蝸,直接刺激聽覺神經,然後大腦將這些信號轉化為聲音。

手術過程不算複雜[4],大概需要2到4個小時,患者做完手術經觀察後可當天離開醫院。

首先要全身麻醉,進入睡眠狀態。

切開耳後突起的骨頭(乳突骨)上方的皮膚。

切開肌肉,直至露出乳突骨。

用鑽頭打磨顱骨,直至露出中耳部分。

當看到圓窗(Round Window)時,鑽頭停止往下繼續擴大。

然後用鑽頭在耳後傷口3厘米,打磨出一處可以置放人工耳蝸接收器的隧道。

將內部組件接收器放入隧道。

然後電極列陣穿過圓窗,進入耳蝸。

對切口進行縫合。

手術後4到6周,等傷口痊癒後,將人工耳蝸外部組件戴到耳後,與內部組件配對後開始工作。在等待期間,醫生會激活人工耳蝸,然後根據術者的需求對語音處理器參數進行調整。

前邊說過了,如果外部組件丟失,再配一個即可,並不需要重複手術植入的過程。

丟了人工耳蝸確實是很著急的事,如果能通過廣泛傳播消息順利找回,當然是大好事;不過即便找不到,這件事解決起來也沒有那麼難。

作者:馬戶

編輯:odette,Ent,李小葵

參考資料:

[1]https://www.who.int/en/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afness-and-hearing-loss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aring_loss

[3]https://www.healthyhearing.com/help/hearing-aids/cochlear-implants

[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Bi1Bij39H8

一個AI

轉發幫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史上首次,中國將探索月球的背面,其他國家至今沒有嘗試過
多動症也看生辰八字?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