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百字的《靈官》是大明朝的「亡國史」?

三百字的《靈官》是大明朝的「亡國史」?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再逢明月照九州

 再逢明月照九州

HITA 

00:00/04:54

作者:張許文

(一)《靈官》文中「名詞解釋」

「靈官」的由來:據清《茅山志》卷三記載,洪武十二年,茅山宗師秦真隱奉率法師赴鐘山建壇祈雨,應驗以後,朱元璋大喜,洪武十六,第一任「靈官」的命令下達,欽選到茅山元符宮道士鄧自名除授華陽洞靈官,給降印信,前去開設衛門管領祖傳印劍,掌行符籙去訖;續選到崇禧宮道士王允恭除授華陽洞副靈官,如遇到任,一同署事去。從此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在茅山設立華陽洞靈官和副靈官。靈官例定在元符宮道士中選授,副靈官在崇禧宮道士中選授。靈官要管領祖傳印劍,顯然就是宗師了。

「靈官」是大明朝皇帝創立,當然希望這個「靈官」要「靈」,永保大明大明江山永固。「道教」是明朝國教,在明朝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這裡的「靈官」是名義上「大明」的「保護神」。

「郊祭」是祭祀天、地、日、月的活動。祭天於南郊,時間為冬至,皇帝必須親自去。祭地於北郊,時間為夏至,皇帝或親去或派人去。祭日於東郊,祭月於西郊。祭祀之處分別為天壇,地壇,日壇,月壇。

重點說說「朝天觀」的由來。

南宋寧宗年間,有一位李隱士,本自故宰相李綱之曾孫,早年熱衷於科舉入仕,自幼發奮讀書博通五經,諸子百家。決心繼承曾祖未竟之遺願。但朝廷權臣專權橫行,武將蒙冤,文士遭黨禁桎梏,一些有識之士眼看著金兵入侵,國土淪喪,雖然報國心切,卻苦於投效無門,空自扼腕擊膺,然終無回天之力,於是便退而自保,走上了隱遁的個人修行之路。向聞漢中乃道教發祥之地,且多名山,乃負篋而往。

一天,李隱士來到文川西邊,見一山嶺古木參天,形如華蓋,登高而望,此嶺由太白山蜿蜒而來,到文川附近,突兀昂首,勢欲朝天而飛,周圍五峰拱衛,恰似五葉金蓮開爛漫,五絲瓊蕊托蓮蓬,氣勢不俗,旁有文川河依偎相伴,青松鬱郁,木欣欣似向榮,小溪叮咚,泉涓涓而始流。真是人間仙境。便在山上創建庵舍,把茅蓋頭,聊蔽風雨;離塵絕俗,真功苦行,補破遮寒,乞食化衣,淡泊自甘,不失戒行;作伴雲和水,為鄰虛與空。

得道之後能醫人疾苦,因嘆曰:「吾不能馬革裹屍,為國效力,只當為民醫患,祛除疾苦爾。」遂重整茅庵,插茅為香,撮土為供,敬奉神農、伏羲,九天玄女之神位。因感其功能乃上天所賜,故命其名為:「朝天閣」,取其參拜上天之意。

凡有所求,或祛除疾患者,必先虔誠叩拜上天神明,然後因病施治,無不手到病除,分文不取。周圍百姓因病求治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後來為感念拔除疾苦之恩,百姓自願投財出力,重修廟宇,再塑金身,擴大規模,易其名曰:「朝天觀」。香火為之旺盛,尤以三月初三,各方善男信女,紛紛前來參拜上天神明,祈求康樂安泰,五穀豐登。

(二)《靈官》中的人物

梳理一下《靈官》中的「人物」,第一位當然是「靈官」,這個「靈官」是大明朝的「保護神」,是「大明朝」國家的「保護神」,這個「保護神」在文中好像只有在國家重大事件中出現,其它時間是不存在的,可是即使是在國家重大事件中也是工作不力,本來你的工作就是「清穢」,可是你在工作過程中見到「狐」「竄伏溷中」就「惡其穢,始返身去」,你當的什麼大明朝的保護神?

另一個「人物」是「狐」,此「狐」乃「胡」也,此是大明的第一「禍」與「穢」!

另一個「人物」是「朝天觀道士」,上面朝天觀的來歷我們知道,朝天觀的主人是「不問政事「,只關心百姓的疾苦,是一心一意為百姓著想的人建立的,如果說「靈官」是大明朝國家給封授的保護神,那「朝天觀的道士」是大明朝老百姓心中的保護神。

(三)「甲申之變」是大明朝滅亡之變

知道書中這三個「人物」的「真實面目」我們再看書中的「情節」就有意思了,《靈官》文章最後的「甲申之變」是本文之「睛」,「甲申之變」是大明朝滅亡之變。

首先,「狐」與大明朝百姓的保護神打得火熱,這兩個人是「莫逆」,可是大明朝國家的保護神「靈官」與「狐」是死對頭,可是這個「靈官」卻時常「不上班」,即使是「上班期間」也不能真正的「忠於職守」,沒有一顆對大明的忠心赤膽,見到困難就「迎難而退」,並不是「恪盡職守」。真所謂:打「狐(胡)」不死終被「狐(胡)」咬。

本來「朝天觀道士」與「靈官」是「一家人」,都是道教門徒,可是對「狐」的態度竟然「截然不同」,這個「狐」對「朝天觀道士」是有意結交,記住這個「朝天觀」的創始者是姓「李」,那這個「朝天觀」道士姓「李」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靈官》一文的主角當然是「狐」。

這個「狐」首先有意結交「朝天觀道士」,也就是從「農村」扎紮實實的做起,然後有意避開自己不能得罪的「靈官」,並且每次都成功「遁」去,可是又一次貪戀「此地」而「忘返」,因此受到「靈官」的「追擊」,在逃避過程中發現了「靈官」的「弱點」並保存下來,人說發現對方的弱點就能夠保全自己並且擊退對方,這個「狐」對「此地」是相當的留戀,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會冒死前來了,可是「狐」偏偏對「朝天觀道士」說「此地非福地」,明顯的欺騙「朝天觀道士」,這個「朝天觀道士」也就上當而去,另外找地方「遷徙」而去。因此才出現了「甲申之變」,大明朝的江山最後被「狐」所佔,如果理解到這一層,《靈官》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不能夠替換的,也是字字千金的。

根據書中所寫,「甲申之變」的大明朝亡國與「狐(胡)」國的建立是因為「狐」的貪戀「此地」,這個「此地」當然是大明朝的國土了,也是因為大明朝保護神「靈官」的失職,也是因為大明朝民間的保護神與「狐」「沆瀣一氣」並且最後聽從「狐」的嚇唬而離開「此地」而去。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張許文,醫生。喜《紅樓夢》。不忘初心的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明代詩人曹學佺怎麼會把屠狗輩與讀書人扯上關係?
從推行承包制上可以看出,薛寶釵的情商比賈探春高出許多?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