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家族有一件著名的文物重約一噸,50年代被當成廢鐵煉了鋼

袁世凱家族有一件著名的文物重約一噸,50年代被當成廢鐵煉了鋼

封建時代,凡是官宦人家、富商巨賈都要修族譜,在有記載的族譜中,項城袁氏的族譜應該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著名的「袁氏鐵牌族譜」。據學者考證,這塊族譜重約一噸,高90公分,厚5公分,長2.8米,文字是工筆楷體,四周銘刻「回」字型幾何花紋。這塊袁氏鐵牌家譜是袁家的鎮宅之寶,早先鑲嵌在袁氏家祠的牆壁上。

所謂的項城袁氏,即袁世凱家族。不過,這塊鐵牌家譜鑄造者卻不是袁世凱,而是他的叔父袁保恆所鑄。袁世凱的曾祖袁耀東生前並非是項城的大戶,不過是一戶普通的耕讀人家,他去世後,夫人郭氏獨立支撐袁家,經過幾十年的栽培,袁家中進士、點翰林,到袁世凱出生時,袁家食一品俸祿的就有6人,食物二品俸祿的有3人,成為中原遠近聞名的大家族。

袁家第一個發跡的人便是袁世凱的叔祖袁甲三,他生前最高官職是河漕運總督、河道總督,由於他功勞卓著,其祖上幾代都被追封為一品。不過他的兒子袁保恆的官職最高,獲一品頂戴,先後為李鴻章、左宗棠效力。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郭老夫人百歲生日,袁保恆接到家信後,馬上從左宗棠的軍中請假回鄉。

袁保恆這次回家省親除了給祖母操辦百歲生日喜宴外,還做了幾件事:一是將袁門子弟袁世凱、袁世廉送到北京讀書;二是主持分家大計(當時的袁家除了大量的房產、金銀外,僅在項城擁有的土地就達四五十公頃);三是牽頭主持修建家廟;四是和當地縣令一起整頓項城書院;五就是鑄造袁世家譜鐵牌。

為了鑄造這塊家譜鐵牌,袁保恆費了很大的心思。他特意從河北泊頭(是當時大清朝著名的鑄造基地)請來了遠近聞名的鑄造工匠秦延升,在村東頭的一塊空地上架起了土爐,三個壯漢拉動風箱,剎那間火光衝天。與此同時,秦延升親手製作鐵牌泥模。

隨著鐵塊化成通紅的鐵水,在正式鑄造袁世家譜鐵牌前,還進行了一場嚴肅的祭祖儀式。袁世家人歡呼雀躍,他們一生中從未講過如此壯觀的景象,他們為自己是個這個家族的一份子感到驕傲。

袁氏家族向權力和榮譽的頂峰發起了兩次衝刺,第一次是袁甲三、袁保恆父子,第二次便是袁世凱。而這塊袁世家譜鐵牌便是承載袁家輝煌的最好見證。遺憾的是,這樣一塊彌足珍貴的家譜鐵牌,卻未能見證後來的歷史。

20世紀50年代末,政府號召全民鍊鋼鐵,和其他地方一樣,項城小土爐星羅棋布,火光衝天。人們瘋狂地搜尋廢銅舊鐵,袁家祖墳的鐵欄杆被拆毀,家祠里鑲嵌的金屬製品也全部被毀,甚至連袁家正用著的所有銅鐵器物,也全部被搜尋出來,全部放進了爐子。

然而,袁家人最擔心的還是那塊家譜鐵牌。眼看劫數難逃,袁家人誰也拿不出辦法,強頂著肯定不成,如果悄悄運走隱藏起來更是「罪大惡極」。因為自從袁世凱復辟帝制後,袁家就成了國家的「公敵」,似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在那個情況下,袁家人能落得個清靜已是不易,又怎能挽救這塊鐵牌的厄運。

袁氏家族的十五世孫袁家俊為了這塊家譜鐵牌還冒了一次險,當然他不是去偷運鐵牌,而是拿著一疊宣紙,將鐵牌上的內容全部拓了下來。正是這些拓片,後來成了袁家歷史的珍稀文獻。在中國歷史上,一個家族的命運和幾個時代如此緊密地糾纏在一起,是十分罕見的。袁氏家譜鐵牌這個重要的歷史文物,最終還是化為了鐵水,為新中國建設作出了「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乾隆一朝,他被公認為最能幹的封疆大吏,從知縣做起幾乎一級不落
她位居皇后21歲守寡身後無子,後世卻認為她是大清最幸福的女人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