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詩當中很少有人寫兒童,這個詩人的一首七絕卻寫得活靈活現

唐詩當中很少有人寫兒童,這個詩人的一首七絕卻寫得活靈活現

經常讀古典詩詞的人們能夠發現,在這些詩詞當中寫到少年兒童的唐詩比較少。詩人們寫詩,寫詞,更多的都是抒發自己對於環境、對於未來、對於自我、對於國家大事的一些感慨,很少能有直接涉及到對於孩子,尤其是少年兒童的這種情感。

這可能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有關,有關進一步的研究還有待於當前的學術界進行挖掘。不過我們在讀到唐詩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首寫少年兒童的古詩,而且對於其中的兒童形象還描寫得活靈活現,讓人讀來很是感覺親切。且看: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小兒垂釣》,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這個是人在文學史上的名氣不算很大。但是,這一首描寫少年兒童活靈活現的形象卻是他的獨創,也成為了他在文學史上最有名氣的作品。

正如這首歌是的題目一樣,這首小詩寫的就是一個小孩兒在釣魚的場景。和今天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不同,很多人真正充滿童趣的童年記憶都是充滿鄉間味道的。正如這首詩當中的小孩兒,他就是在家鄉的池塘邊釣魚,擔心自己的魚兒受驚逃走,甚至對於周圍前來問路的人都招招手讓他離開。

在古詩的一開始詩人人就寫出,「蓬頭稚子學垂綸」,「蓬頭稚子」指的是一個頭髮亂糟糟的小孩兒,畢竟他玩兒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於樣貌對打扮根本一定不會放在心上,所以「蓬頭」。這個孩子在學習大人「垂綸」,不見得釣魚就是為了吃,而是尋找那種釣魚的樂趣。

接下來的一句古詩寫這個孩子形態,「側坐莓苔草映身」,他側著身子坐在草叢當中,甚至從外面看根本看不到他的身影。

最後兩句是這首古詩的點睛之筆,「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詩人來到這裡,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就打算找這個孩子問問路。但是這個孩子害怕要上鉤的魚會被嚇走,所以招招手讓他離開。

這首古詩的場景非常具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於這個孩子的形象描寫可謂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唐詩當中雖然少有此類作品,但是,這一首古詩卻完美的填補了這個空白。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侃詩詞 的精彩文章:

20字古詩寫盡無限童趣,讓我們想起了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56歲蘇軾一首感慨歲月流逝的宋詞,跨越千年融入到我們的血液之中

TAG:老張侃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