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家養兵千日,為什麼一旦發生戰爭,錢就花的特別厲害

國家養兵千日,為什麼一旦發生戰爭,錢就花的特別厲害

原標題:國家養兵千日,為什麼一旦發生戰爭,錢就花的特別厲害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戰爭是最花錢(或者說燒錢更妥當)的事情,沒有之一。歷史上許多盛極一時的王朝最終都是被戰爭給拖垮,比如隋朝、明朝。僅僅是一場大型戰爭就足以掏空一個國家的家底,如果同時面臨多場戰爭,那基本就註定要改朝換代了。那麼問題來了,國家養兵千日,即便沒有戰爭也要支付軍餉,為什麼一旦戰爭發生,錢就花的特別厲害,甚至會讓國家出現難以為繼的情況呢?


有些人認為,國家平時就養著大批常備軍,這些人既吃皇糧,也拿軍餉。所以當戰爭發生後,國家的實際支出增加的並不是很多。這種觀點聽上去似乎有點道理,但和實際情況卻相差甚遠。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戰爭時期,國家的錢都花在哪兒了。


首先是糧餉支出。和平時期,糧餉是固定的,可一旦發生戰爭,糧餉支出就要大幅提升。以清朝為例,八旗兵的收入分為「坐糧」和「行糧」兩部分,「坐糧」就是固定工資,高級兵丁月餉4兩銀子,餉米46斛;馬兵月餉3兩銀子,餉米46斛;步兵月餉1兩5錢,餉米22斛。「行糧」相當於獎金,只有在打仗的時候才有發放,每人每月2兩銀子。假設一次出征十萬人的軍隊,國家每個月在餉銀上的支出就增加了20萬兩銀子,一年增加240萬兩,加上原來的「坐糧」,國家支付這支十萬人的出征隊伍僅僅在餉銀方面就要花費500萬兩以上。而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年份)的時候,清政府全年的總收入不足4000萬兩。



除了餉銀外,餉米支出就更是驚人了。雖然士兵們在行軍打仗時候吃的糧食未必會顯著增加,但糧食要從後方徵集,再運輸到前線去,中間造成的運輸成本卻是極高。古代沒有火車、輪船等現代化交通工具,一切運輸都需要藉助馬匹、騾子等牲畜,此外還得派大批軍隊保護糧食安全,以免被敵人截取糧道。這樣一來,糧食在運輸途中就被大量消耗掉了。往往等運送到目的地的時候,糧食已不足原來的一半了。如果戰場遠離後方,消耗量就更是驚人。

《孫子兵法》有云:「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芑稈一石,當吾二十石。」意思就是說,聰明的將領會懂得從敵方奪取糧草。從敵人那裡搶到一鍾糧食,就相當於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鍾糧食;從敵人那裡搶到一石草料,相當於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石草料。從這段話里也可以看出,古代戰爭的運輸成本有多恐怖。



說完了糧餉支出,想必大家已經能體會到戰爭開銷的驚人之處了,不過這還沒完。士兵在戰場上為國捐軀,朝廷就要給家屬發放予撫恤金,這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還是以清朝為例,陣亡八旗兵的撫恤金是「前鋒、護軍、領催二百兩,甲兵一百五兩,炮手一百三十兩,各部落通事一百兩,滿洲、蒙古隨役並滿洲家下漢人充綿甲兵者均一百兩。」而士兵在戰場上立下戰功,朝廷要給予重金獎勵,以激勵大家奮勇殺敵,這又是一筆經常性的大額開支。此外,軍隊出征打仗,武器裝備、馬匹、草藥這些方面的開銷都是呈數十倍的增加,這個自不必詳細解釋。



還有一點經常被忽略,那就是戰爭時期,國家往往會擴大徵兵規模,同時也要徵用更多勞動力去從事後勤方面工作。這不僅僅意味著國家要支付更多人力費用,而且也會造成從事生產方面的勞動力減少,物價飛升,國家在採購戰爭所需物資的時候就要花費更多的錢。

如果戰事發生在國內,那還會造成生產秩序大規模遭破壞,國庫收入急劇減少等情況。因此,戰爭對一個國家所產生的破壞作用,那是毋庸置疑的。


那麼,戰爭是否對所有國家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呢?這倒不盡然。如果是一個自身資源極度稀缺的國家,發動戰爭往往是利大於弊。因為對他們而言「失去的只是枷鎖,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這些國家通過戰爭擄掠到自己發展所急需的物資,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中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向中原農耕民族發起挑戰,多半都是屬於這種情況。


參考文獻:


[1].《大清五朝會典》


[2].《清史稿》

[3].《孫子兵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這所學校只辦了15年,卻培養出三位國家元首,數十位風雲人物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