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桐蔭茶話】夏壩亦是下壩,那段抗戰歲月的記憶

【桐蔭茶話】夏壩亦是下壩,那段抗戰歲月的記憶

原標題:【桐蔭茶話】夏壩亦是下壩,那段抗戰歲月的記憶



在嘉陵江畔的北邊

有一處文化底蘊極濃的地方


抗戰時,那裡曾上演怎樣的故事


且追隨歷史步伐


探尋真相吧

嘉陵抗戰


夏 壩


家鄉 文化


我第一次聽說夏壩,還是十多年前的事情。那時我想,不就是一個壩子么,咱大重慶的地名帶「壩」字的可多了去了,比如比較出名的就有沙坪壩、菜園壩、珊瑚壩等等。但經過深入地了解之後,我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據說其實夏壩原名叫「下壩」。抗戰時期,上海淪陷,復旦大學被日軍狂轟濫炸。為了保存實力,與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到底,以爭取最後的勝利,復旦大學師生被迫歷經千難萬險遷往祖國的大後方——重慶。到了重慶之後,復旦大學以嘉陵江邊的北碚東陽鎮(現名為東陽街道)下壩為校址,師生們邊治學邊建設校園,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短時間內就建起了一座相當規模的大學,有登輝堂、圖書館、教室、宿舍、食堂等等。許多著名的教授,包括孫寒冰、吳宓、曹禺等,以及眾多熱血青年,都曾經在這方熱土留下了深深的足印,灑下了辛勤的汗水。復旦大學教授陳望道遂取「華夏」之「夏」,將「下壩」更名為「夏壩」,以此來表達復旦師生的拳拳愛國之心,也使夏壩的文化積澱更加深厚。復旦大學內遷夏壩後,夏壩的抗戰文化逐漸繁榮起來,據北碚檔案館資料記載:鼎盛時期夏壩有大專院校13所,科研機關13個,系「抗戰文化四壩」之一。夏壩的地名也延續至今。



夏壩,這個曾經普普通通的地方,因為抗戰文化而名揚中外。我不禁感慨,夏壩,在國難當頭的歲月里,她凝聚起的不僅僅是一群有思想、有文化的師生,而且凝聚起一種民族精神,一種不屈服於日寇的淫威和侵略而頑強抗爭的精神,一種要挽救中華民族於危難之際的勇於擔當、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的可貴精神。夏壩,讓我對她刮目相看。



而今,當每次經過嘉陵江畔的夏壩時,我都忍不住要多看幾眼。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復旦大學舊址一側建起了一座交通便利而又氣勢恢宏的碚東大橋,不遠處還因舊城改造修建了尖咀高層樓房,但曾經的復旦大學夏壩舊址仍然靜靜地佇立在那裡,彷彿在緩緩地、悄悄地述說著什麼。我想,歲月可以流逝,但歷史不可忘記。當我們今天享受著豐富的物質生活時,當我們今天沐浴著和平的陽光時,我們應該銘記當年日寇入侵時先輩所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們應該牢記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和平,要倍加努力奮鬥,因為只有自己強大了,才不會任人欺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夏壩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它在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曾經的屈辱,千萬不要忘記振興中華的重任。

作者:


譚啟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碚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北碚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