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口氣變更60地名,為何引發民意反彈?

一口氣變更60地名,為何引發民意反彈?

原標題:一口氣變更60地名,為何引發民意反彈?


但地名沿革,如何做到傳承有序——能不變的盡量不變;必須變的才去變;新增地名反映出相關地點特有風貌,為人喜聞樂見、普遍認可,則考驗著相關部門的管理能力和智慧。「開門命名」,重視專家意見和公眾意見,集思廣益,則是達致這一目標的正途。


一口氣擬命名、更名城區60條街道?日前,湖北恩施市政府官網發布的,落款為恩施市民政局的《關於城區部分街道命名更名的公示》,引發當地輿論強烈質疑。(12月22日澎湃新聞)


縱觀民意的不滿,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


其一,地名變更關涉文化傳承問題;而文化的本質,即人化。一些當地市民耳熟能詳、深入人心的老地名,如金龍大道、金鳳大道等,一下說改就改了;這讓生於斯、長於斯的他們在情感上難以接受。


其二,此次命名、更名的11條主幹道中的8個,都一一對應,分別直接套用了恩施州的8個下轄市縣名,如恩施大道、利川大道等;而沒和相關地點的具體風貌結合起來。這顯得機械生硬,沒有個性特色,缺失人文底蘊。這就好比成都市的著名地標九眼橋,若改以成都市的下轄縣如金堂縣縣名為名,改叫金堂橋,那豈不是太生拉硬拽和煞風景了?

其三,命名本當盡量講求高識別度,講求唯一性、排他性。可此次恩施市民政局公示的部分街道擬命名,與周邊市縣即恩施州其他下轄市縣的街道重名了,呈現出失序亂象。譬如,有市民就稱:「擬命名的道路與市縣政府所在地的道路重命,導航地圖一搜出來N多結果,估計外來遊客要凌亂。本地人都要懷疑人生了。」也有市民調侃:「『我在恩施(市)的建始大道,沒在建始(縣)的建始大道!』心累……」這隻會給市民出行帶來現實幹擾。


何以就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


且先不說,地名變更涉及文化傳承,本就茲事體大。單以現實層面而言,地名變更也是個牽一髮而動全身,會引發連鎖反應的事。比如,會帶來地圖書籍、公民戶籍證件、單位印章、商戶牌匾等等的一系列同步變更,耗時耗力耗錢——各項以舊換新,將消耗難以計數的行政成本和社會成本;同時,自然也會影響到市民的出行問題。所以,這本質上就是個關涉重大公共利益的事。而對於事關重大公共利益事項的決策,眾所周知,一個基本常識是,不應少了專家論證和公眾聽證的環節。


可觀乎恩施市民政局在街道命名、更名公示文告中的說法,卻僅僅是「徵求了部分社會知名人士、市屬部門意見」而已。這般的程序簡化、便宜行事,比「關門決策」並好不了哪兒去,相關工作做得也太不充分了。


說是徵求了部分社會知名人士的意見,都有誰?組織民俗、歷史地理(或沿革地理)、旅遊、財政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進行過科學論證沒有?又可曾徵集市民代表,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市民代表,組織召開聽證會聽取意見、建議?又可曾通過問卷調查、網路調查等方式進行社會徵詢、民意採集?

沒有對民意的尊重,沒有對民意的充分聽取及採納,那麼,相關街道命名、更公示文告甫一出爐,就招致民意的強烈反彈、網友的一片吐槽,也就其來有自。看起來,恩施市民政局的這份街道命名、更名公示文告,恐怕真得及早「收回成命」,回爐返工,才能平息洶洶輿情。


隨著城市化大力推進,好多城市擴容,道路新增,面貌發生了巨變;與之相伴生的區劃調整、地名變更之類,也已尋常事。

但地名沿革,如何做到傳承有序——能不變的盡量不變;必須變的才去變;新增地名反映出相關地點特有風貌,為人喜聞樂見、普遍認可,則考驗著相關部門的管理能力和智慧。「開門命名」,重視專家意見和公眾意見,集思廣益,則是達致這一目標的正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上評論 的精彩文章:

黃海霞學籍被頂替,應謹慎對待歷史遺留問題

TAG:愛上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