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匡胤為何想要遷都洛陽,深謀遠慮富有遠見的明智之舉不得君臣認同

趙匡胤為何想要遷都洛陽,深謀遠慮富有遠見的明智之舉不得君臣認同

原標題:趙匡胤為何想要遷都洛陽,深謀遠慮富有遠見的明智之舉不得君臣認同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月,宋太祖趙匡胤來到河南洛陽出巡,洛陽不僅是趙匡胤的出生地,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趙匡胤回到洛陽後,心情非常愉快,甚至還從舊居的某一個角落找出了兒時的玩具石馬,欣喜之情溢於言表。當時宋朝國力鼎盛,政治清明,隨行的文武百官看到皇帝如此高興,也都非常輕鬆,儘力哄趙匡胤開心。這次西巡洛陽看上去像是君臣共歡的懷舊之旅。沒有想到,這種輕鬆的氛圍被一個炸彈般的消息打破了,趙匡胤突然宣布他要遷都洛陽。


趙匡胤的提議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趙匡胤索性在洛陽住下來,拒絕回到開封都城,甚至提出一遷洛陽,冉遷長安。趙匡胤在洛陽住了兩個月,最後在趙光義的勸說下,趙匡胤才心有不甘地打消了遷都的念頭,悻悻然回到開封。


這在歷史上被稱為「遷都之議」。趙匡胤並不是出於自己對洛陽的偏好而作出的衝動決定,遷都洛陽的想法實則為深謀遠慮富有遠見的明智之舉。後世研究者認為,趙匡胤的想法沒有付諸實施,其實為宋朝留下了亡國之患,如果當時趙匡胤真的遷都洛陽,或許宋朝的歷史將會得到改寫。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選擇都城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軍事方面,建都之地要善於內外防守;經濟方面,建都之地及附近地區要經濟發達,物資運輸方便;地理方面,建都之地要處於整個國家的中心地區,或者有便利的交通線路通向全國各地。


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趙匡胤是從後周統治者手中奪來的天下,他最初定都開封不是一種主動選擇,而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承襲。


歷史上,開封號稱「七朝古都」。就地理環境而言,歷朝歷代大多選取地勢艱險、易守難攻之地建都,很少選擇地勢平坦的開放之地建都。而開封地處中原和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緣,一馬平川,是一個無險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多個朝代選作都城,關鍵在於開封地處黃河中游的南岸,黃河在這裡做放射狀,很適合開鑿運河,有四通八達之便。除此之外,由於多個朝代在此定都,開封城市規模大,商業繁榮,經濟發達,有利於「居中御遠」。



宋朝建立之初,趙匡胤為了統一天下、開疆擴土而南征北戰,戰略上以攻為主,與敵方的戰爭主要是發生在別人的地盤上,而開封便利的交通有利於趙匡胤經濟、軍事往來運輸的需要。

趙匡胤西巡洛陽的時候,宋朝已經建國十餘年,天下初定。雄才大略的趙匡胤發現了定都開封的巨大弊端,那就是開封無險可守、易攻難守,而北方的遼、契丹等政權,正虎視眈眈地看著大宋王朝,隨時可以揮師南下,威脅大宋王朝。以開封這樣一個平坦開闊之地,想要阻擋敵人的鐵騎,只能是加強防衛,以兵御險,久而久之,龐大的軍費支出必然是個巨大的消耗。趙匡胤就是提前想到了這一點,才提出了遷都洛陽的方案。


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趙匡胤選擇遷都洛陽是個明智之舉。從地形來看,洛陽不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洛陽因為有如此的地理優勢,常被很多統治者定為都城。洛陽號稱「九朝古都」,歷史上的秦朝、東漢、曹魏、西晉等王朝都曾建都於此。趙匡胤如果把都城遷到洛陽,既有利於防守,還可以省去大量軍費開支,減少百姓徭役支出,減輕國家的負擔。


可惜趙匡胤的遠見卓識沒有得到群臣的支持,當他提出遷都洛陽的決定之後,群臣以各種理由反對。有的大臣指出,洛陽城市破敗不堪,經濟凋敝,交通不便,根本不適合作為都城;有的大臣指出,開封交通方便,漕運四通八達,全閏各地的糧食和物資很容易就能運到此處,如果遷都別處,就會動搖國家根本。最終讓趙匡胤放棄遷都決定的,是趙光義提出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這一理由。


據歷史記載,放棄了遷都計劃之後,宋太祖趙匡胤憂心忡忡地說:「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的這句話在此後變成了現實。


開封是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內糧食和物資的主要來源地是長江下游,漕運對於開封城的安危非常重要。因此,在整個北宋時期,運河的開挖和維護是頭等大事,動用了無數民力,老百姓徭役負擔很重。此外,為了保衛開封,宋朝還在開封建立了空前龐大的軍隊,消耗了大量財力。

果然,過了不到百年,北宋民力幾乎耗盡,龐大的軍費開支使政府和百姓都入不敷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國揮戈南下,包圍開封。第二年,金兵佔領開封,北宋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視觀 的精彩文章:

藩鎮割據的剷除,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抵禦外敵的力量薄弱了
收編東突厥:唐朝名將李靖以三千鐵騎,大破突厥俘虜頡利可汗

TAG:歷視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