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找准兩階段差異促進兒童內變

找准兩階段差異促進兒童內變

兒童從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園)進入小學教育階段(小學),是人生的重大轉折。要讓學齡前兒童在一系列的轉折和變化中順利適應,並形成積極穩定的入學傾向性,關鍵在於通過教學手段與方法的變革,保證兩個教育階段的連續性。

兒童入學不適應的原因,一是在於兩類教育機構的差異形成的「陡坡」。小學容量比幼兒園大得多,在設施布置、環境創設上也與幼兒園迥然不同。面對這種團體的、複雜的人際關係,兒童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行為與態度去適應。二是在於家庭教育的誤區。家長出於早期教育的良好願望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但由於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智力程度、接受能力沒做認真分析,給孩子安排了超越年齡特點的學習內容,使得孩子厭學,甚至產生消極對立的行為。三是在於幼兒園不科學的教育行為。有些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需要或商業潮流,過於關注技能訓練,忽略了遊戲活動,小學化傾向明顯。

如果以上因素沒有很好地解決,兒童心理未及時調整,將產生不良反應。但也有一部分兒童在過渡期間適應很快,自我調節能力較強,入小學後學習積極主動,究其原因,是較好地處理了銜接關口的不適應問題。

實踐證明,幼小銜接如果僅從「幼兒園向小學靠」「小學向幼兒園靠」的外部條件或形式上尋求措施,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兒童入學適應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准銜接點。

銜接教育的實質是主體適應性問題。兒童從學前教育進入小學教育跨越了兩個階段,從兒童身心發展看,是從學前期向學齡期發展的過渡階段,因而既存在連續性又具有階段性。在此期間,兒童身心要發生一定的質變。雖然學前兒童和小學生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有著各自的特點,但這種變化是逐漸發生的。處於這一時期的兒童,兩大階段的特點交織並存並不斷向前向上發展,銜接教育正是要促進兒童的這種發展。教師要找尋兒童前一階段已有的發展水平、基本能力同後一階段所需的發展水平、基本能力的差異,通過銜接教育,促進兒童自身內部的發展變化。

兒童入學的主要困難是學習適應與社會性適應。大量調查與實驗發現,兒童入學的不適應主要在學習適應困難(讀寫、數學學習)和社會性適應困難(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任務意識、規則意識)兩方面。學前期向學齡期過渡時,兒童身心發生一定質變的核心體現在社會性發展與抽象邏輯思維的心理品質上,如社會性適應需要兒童理解規則要求和任務密度、難度及具有獨立完成任務所要求的相應能力,讀寫和數學學習則需要兒童有理解和運用符號的能力,任何過高或過低的要求都會引起銜接過程中的不適應。其中,主動性是社會性適應教育的核心,只有確認兒童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其主動性充分發揮。

對幼小銜接實質的探討有利於改變成人的教育觀念,明確教師、家長的作用是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要相信和依靠兒童的內部動力,依靠兒童自身的主動性學習,積極與其互動,儘可能地創設利於兒童學習、發展的環境與條件。

(作者系南京市鼓樓幼兒園園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3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
中國教育的時代先聲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