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大自然賦予課程開發深意

大自然賦予課程開發深意

「道法自然」,幼兒教育尤其如此。作為涉世未深、單純天真的幼兒,最好的教育方法莫過於尊重天性、順其自然。巧妙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開發幼兒教育課程,對幼兒感受自然、融入自然,發展個人感知和心智能力,培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念具有獨特的作用。

位於邙山之麓、河洛之畔的河南省鞏義市,利用本地隨處可見、隨手可得的普普通通自然資源,開發了泥塑、沙雕、沙畫、編織、音樂、感知、遊戲等一系列特色幼兒教育課程,促進學前教育自然、健康發展。

創意自然,巧用自然的饋贈

鞏義地處中原,黃河與洛河在此交匯形成哺育了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洛汭,這裡既是河圖洛書的發祥地,是詩聖杜甫的故鄉,也是唐三彩和北魏石窟《帝後禮佛圖》的誕生之地。鞏義幼教工作者從挖掘本地特有文化開始,將水、土、沙、石這些普通而又富有靈性的物質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開創了鞏義幼教工作新的篇章。

利用當地土質細膩、黏性強的特點,當地幼兒園開發創設了幼兒泥塑課程。從選土、碾壓、過濾、注水、和泥、塑形,一團團普通的黃土、紅土,在孩子們的手中變成了各種動物、人物、玩具,甚至做成罐子、茶杯,用以學習茶道、招待客人。除此之外,一些傳統的泥土遊戲也在課堂上給孩子們帶來全新的體驗。和泥巴、扔瓦屋、粘得住、用泥土批牆抹灶、在土坑裡攀爬等遊戲孩子們總是玩不膩。

其中扔瓦屋,是留存在鞏義人心靈深處的一種古老的傳統遊戲。遊戲需要孩子們用泥巴捏成小碗形狀,然後使勁往地下摔。比看誰的力量大,摔到地下散的面積大為贏,關鍵還要讓瓦屋開出花。看似簡單,想要做得完美,卻極不容易。泥土的選擇、兌水的多少、泥塊的大小、捏制的形狀、發力的輕重、力量的慣性等,都是決定輸贏的關鍵要素。活動時,孩子們輕車熟路而又全神貫注地做好自己的小瓦屋,只聽「砰」的一聲,一個個小瓦屋在地上開出了花。孩子們四散開來,找來小樹棍、小繩子等,迫不及待地丈量誰的面積大、誰的開花好……在和泥土的親密接觸里,孩子們消除了入園的焦慮,收穫了快樂和成長,臂力、估算能力、合作能力、手指的靈活度得到了充分的鍛煉,中原農耕文明以土為貴、重土安遷的文化得到有效傳承。

黃河自上游奔騰而下,至洛河交匯處變得開闊而平靜,細膩的黃沙在兩岸沉積,形成了深厚而廣闊的沙土地,沙灘遊戲成了又一處天然的幼教場所。鞏義的幼兒教師把孩子們帶到黃河邊,把幼兒園搬進大自然。孩子們由「塑料兒童」變成了散養的「野孩子」,四散奔跑,在廣袤的大地上隨意翻滾、摔跤;在沙灘上,孩子們盡情發揮著創意……他們堆沙堆、建構雕塑,隨意玩耍,此時的沙像父親一樣粗獷,給孩子們歷練的機會;孩子們把它做成沙盤,遊戲投射內心的真實世界,此時的沙像媽媽一樣溫柔,給孩子們心靈的安全與皈依;孩子們把它做成沙雕,此時的沙就像老師一樣智慧,教會孩子們創作,培養孩子思維的創新能力;孩子們用它做成沙畫,或者直接來畫畫,此時的沙更像朋友一樣貼心,與孩子們親切交流,大膽表達。一沙一世界,孩子們演繹著剎那永恆的魅力。

形色自然,發現自然的美麗

在鞏義市米河鎮小里河幼兒園,家園聯繫欄、班級門牌等門室標牌,大量採用了鄉村常見甚至棄置不用的秸稈。同樣的創意在東區實驗幼兒園和香玉幼兒園得到了不同的應用,東區實驗幼兒園園內所有的主題環創都用植物的秸稈做成,香玉幼兒園則用種子進行大幅走廊環創。

這些司空見慣的植物材料,經過老師和孩子們的靈思妙手,變成了一幅幅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現代風情的藝術品和生活空間。用桐樹果殼、樹皮、石頭、玉米稈、木片、蘆葦做牆面裝飾畫,用植物材料做成的二十四節氣圖,用玉米、葫蘆做的手榴彈,用紅薯做的老鼠以及果殼、種子、樹葉、貝殼、核桃等製成的各式各樣的粘貼畫,隨處可見而極具美感。特別是用各種自然材料開設的編織課,更是把傳統的手工藝術和現代的手工教育完美地結合起來。走廊欄杆成了孩子們的編織欄,室外有孩子們自製的帘子編織神器,隨時可以進行編織的編織牆,各個教室的編織角……

幼兒園內,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集手工、色彩、構圖於一體的編織活動。而用來編織的材料,則更無一例外地取自自然:柳條、蘆葦、秸稈、藤條、各種植物的外皮,都成了孩子們信手可取、妙手生花的原材料。生活區里,用玉米皮編織的坐墊、水杯墊、各種置物筐;益智區里,用玉米皮、高粱稈編織的各種智慧棋盤。各種材料在孩子們指間拉伸、纏繞,手、腦、眼得到充分的鍛煉和協調。孩子們從山上采來野草野花,進行花藝創作,做起了小小花藝師。

用大自然的野草野花做的書籤,成了教師節最搶眼的禮物。用火龍果、鳳仙花、石榴皮進行扎染,用廢棄的玉米芯、高粱稈紮成的各種人物、動物,造型生動,活潑可愛。還有孩子們和老師們一起用穀子稈搭建的茅草棚遮風擋雨,盡享回歸田園、回歸自然的樂趣。

樂音自然,聆聽自然的聲音

在音樂領域,教師們請來了大自然的樂師。大自然是一首曲子,每一種材料都有一個音符。柳枝、柳葉、橡子殼、蝸牛殼、竹節、竹竿、木棍等簡單製作後就能發出各種美妙音符。雖然這些材料不夠精美,樂聲也不夠清脆,但孩子們歡快的笑聲,足以讓大自然也為自己培養的樂師驕傲。

大自然還是培養孩子們感覺能力最好的地方。給孩子們全身鋪滿葉子,他們竟能靜躺20分鐘一動不動。讓孩子們靜靜傾聽各種落葉落下的聲音,他們竟能感知到闊葉和針葉的不同。老師們還會帶孩子聽松濤、到池塘邊聽蛙叫、到樹林聽蟬鳴,孩子們的學習與螞蟻、蚯蚓、蝸牛為伴。大自然確實是體驗感覺最好的地方。這種玩有感覺、有溫度,是塑料玩具無法給予孩子們的快樂。

西方哲學家培根說,「只有從自然中了解自然」,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更是向我們昭示了教育的根本和真諦,只有讓孩子們充分地融入自然、享受自然、回歸自然,才能更好地培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我們基於本土文化的探索,不僅讓孩子們在與自然的緊密相處中收穫了健康的體魄、自由的靈魂、不羈的野性,收穫了熱情、自信、專註、合作、節儉等諸多品質,收穫了與自己本地鄉土文化水乳交融的基因鏈接,更讓我們收穫了傳承鄉土文化、重視生態文明的新的學前教育特色課程。

(第一作者系河南省鞏義市教育體育局副局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3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發布民辦學校分類登記辦法 加強民辦學校監督管理
浙江出台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指導意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