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勃的《滕王閣序》名垂千古,然而其中的第一名句卻被誤解千年!

王勃的《滕王閣序》名垂千古,然而其中的第一名句卻被誤解千年!

唐風宋雨,淋濕了中國古典文學世界的廣闊天空,滋潤了東方特色水墨丹青的藝術土壤,直到今天這一場風雨仍在低吟呼嘯,所有身在雨中的人或是聽到雨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來自千年之前的瑰魅與煙霞。在古詩詞中,若有一首作品能夠撼動詩壇,那它就是《春江花月夜》;在駢文中,若有一首作品能夠獨攬盛唐半壁江山,那它就是《滕王閣序》。

王勃的《滕王閣序》名傳千古,被稱為歷代駢文第一,更被稱為「六朝之新變,唐朝之先聲」,對駢文的歷史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的地位無可取代。相信大家在語文課上都聽慣了老師的溢美之詞,對其評價非常高。然而你是否知道,《滕王閣序》裡面有一些關鍵內容與今日人們的理解已經相差甚遠?

其實,王勃這篇文章的原題目叫做《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是他探望父親途中路遇在滕王閣舉行的盛會時臨場發揮的。實際上宴會的主人閻公早就有了內定的寫序人,誰知王勃不知謙讓,提筆就來!

王勃起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不屑,覺得是老生常談之調;王勃寫到「台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時,閻公沉默不語,若有所思;當王勃寫下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閻公大驚失色,高呼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此序中的極佳之句,堪稱千古絕唱,歷來為人稱道,然而正是這一名句,或許後世已經對它誤解了千年。

世人普遍對此句的理解是:衰落的晚霞與孤獨的野鴨一共飛翔,秋色的湖水與蒼茫的天空融為一色,各自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秋景圖卷。然而聽完小解的解讀,可能你會對它有新的理解。

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是「當句對」,即不僅上下兩句對偶,在一句之內也是自成對偶。比如「落霞與孤鶩齊飛」與「秋水共長天一色」對,而其間「落霞」與「孤鶩」對,「秋水」與「長天」對。而且王勃的對偶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都是工整巧妙的絕對。那麼問題出現了,落霞是景物,孤鶩是動物,二者相對是否不妥?

其實這裡的落霞並不是天邊的雲霞,而是指一種類似飛蛾的小昆蟲,「落」對應「孤」,意思是零散、零落。那麼這上一句就變成了:零散的飛蛾與孤獨的野鴨一同飛翔。如果這樣來解釋語句就通順多了,也比較貼近生活。因為水邊本來就是多有飛蛾,尤其是傍晚時分,它們就會躁動不安開始亂飛,這時一隻野鴨突然起飛,二者映襯在夕陽的剪影下,這一美好的瞬間被王勃抓住,寫在了筆下。

而「落霞」如果作晚霞解,那麼會有一些情理上的不足,畢竟雲霞的運動都是極其緩慢的,用雲霞搭配速度很快的野鴨是有所不妥的。再者說,當時王勃是臨場發揮,應該是眼見的多一些,而想像的少一些,他正是看到了飛蛾與野鴨並列的畫面擦,才會寫下如此絕美的名句。

實際上王勃的這一千古名句也並非純原創,而是化用了北周文人庾信在《馬射賦》中的一句:「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王勃用了其表但換了其里,加上自己高超的能力,從而創作出了更加優美的意境。不知大家覺得「落霞」究竟是晚霞呢還是飛蛾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蘇軾最神奇的一首詞,他只寫下了一半,另一半隨之出現,成為經典
史上最著名的「結巴」詞,每行末句重複兩遍,至絕至美,蕩氣迴腸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