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紅嫂張淑貞:這位百歲老人用一生詮釋 愛黨擁軍紅嫂情懷

紅嫂張淑貞:這位百歲老人用一生詮釋 愛黨擁軍紅嫂情懷

原標題:紅嫂張淑貞:這位百歲老人用一生詮釋 愛黨擁軍紅嫂情懷



黨齡近80年的她是沂蒙精神忠實踐行者傳承者,這位百歲老人用一生詮釋 愛黨擁軍紅嫂情懷——


紅嫂張淑貞:大義如山大愛似水


蒙山灑淚,沂水含悲。12月22日上午,張淑貞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沂南縣舉行,社會各界人士懷著沉痛的心情,前來向老黨員、老紅嫂作最後的告別。

12月20日6時02分,黨齡最長、年齡最大的沂蒙紅嫂張淑貞老人,永遠離開了我們。


臨終前,她叮囑家人把自己的3600元老黨員補助作為黨費交給組織。去世時,她手裡緊緊握著一枚黨徽。


張淑貞,作為沂蒙精神的忠實踐行者、傳承者,她用一生詮釋了愛黨擁軍的紅嫂情懷,踐行了入黨時的錚錚誓言。


聽黨話跟黨走


捨生忘死為革命


「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


張淑貞的黨齡還有3個月就80年了。80年,時代在變,張淑貞的初心未變,她用一生踐行沂蒙精神,永葆黨性不褪色。


1939年夏,日寇在沂蒙山「掃蕩」,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首長徐向前、朱瑞率領部隊來到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庄,不久大眾日報社也搬遷到這裡。從那時起,剛剛入黨的張淑貞就和人民子弟兵結下了深厚情誼。


張淑貞家是八路軍的聯絡點,每天都有許多同志來到她家。他們一來,張淑貞第一件事就是給他們做飯吃。由於大家來的時間不一致,最多的時候張淑貞一天要做7頓飯。


分局和縱隊機關搬到張淑貞家後,她家看到部隊機關同志的20多個孩子沒人照料,便在婆婆王換於帶領下創辦了戰時託兒所。

為了保護好這20多個孩子,張淑貞和家人在村後嶺挖了一個大地瓜窖。鬼子「掃蕩」時,她就把孩子藏在地瓜窖里。


山村裡窮,沒有好東西滋補孩子。張淑貞就挨村挨戶打聽誰家剛生了孩子,動員人家幫著餵養部隊的孩子。


為了照看好戰時託兒所的革命後代,張淑貞把自己剛出生的女兒放到一邊吃糊糊湯,把奶水餵給年齡小、體質差的託兒所孩子。「同志們的孩子要是沒了,恐怕就沒了血脈,咱舍上命也不能讓烈士斷了根呀。」張淑貞說。


就這樣,3年時間裡,張淑貞給部隊撫養的孩子一個沒有少,張淑貞的兩個孩子卻因營養不良不幸夭折。


在抗戰最艱苦的1940年到1943年,張淑貞擔任2個村的婦救會長,負責13個村的抗日宣傳和發展黨員工作,先後發展了20多名黨員。


1941年11月,日寇糾集5萬重兵對沂蒙山區進行「鐵壁合圍」式大「掃蕩」。山東分局、縱隊機關要從東辛庄一帶轉移。當時,八路軍一縱隊政委朱瑞的妻子陳若克已經懷孕8個多月,撤退時不幸被捕。兇殘的敵人殺害了陳若克和她在獄中生下的女兒。聽到這個噩耗,張淑貞大哭一場。陳若克在她家時,一個鋪上睡覺,一起參加婦女會議,一起搞抗戰宣傳,倆人親如姐妹。組織上把陳若克母女的遺體秘密抬到東辛庄後,婆婆王換於和張淑貞當即賣掉一畝地買了棺木,流著淚把陳若克和她的女兒厚葬在自家菜園裡。


1942年10月的一天,風雨交加,氣溫驟降,八路軍傷病員住在山洞裡,穿著單衣,沒飯吃,可敵人又沒有撤退。全家人一合計,決定讓張淑貞去山洞給八路軍送衣送飯。為防止鬼子發現,張淑貞把8件衣服穿在身上,帶了些煎餅就上了山。到了山洞,她看見一位同志就脫一件衣服給他,再塞過去一張煎餅,到最後,身上只剩下一件貼身衣服。回到家時雨水已淋透全身,張淑貞因此得了一場重感冒,20多天後才得以康復。


在以後的歲月里,張淑貞全家冒著生命危險,又掩護和救治了百餘名八路軍傷病員和抗日幹部。


守初心葆本色


愛黨擁軍傳佳話

張淑貞從不居功自傲,從來沒有向組織提出過分要求。對於組織每個月發放的補貼,她常常感到於心不安,只要身體允許,就做軍鞋、納鞋墊,給孩子們講革命故事,用行動踐行著入黨誓言,用忠貞詮釋著紅嫂精神。


2011年春,沂南縣遭遇百年不遇的旱情。北京軍區和寧夏軍區部隊前來支援抗旱打井時,張淑貞帶著沂南縣的新紅嫂們,拿著雞蛋、鞋墊,多次到打井一線慰問官兵。


2011年「八一」建軍節,96歲的張淑貞在女兒於愛梅的攙扶下,親自到沂南縣人民武裝部送去了親手縫製的鞋墊。


2015年,張淑貞家庭被全國婦聯評為全國「最美家庭」。2016年,中央文明委開展了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評選表彰活動,張淑貞家庭再次當選。


作為有近80年黨齡的老黨員,今年12月底,張淑貞將領到3600元的老黨員補助。「母親是個老黨員,最牽掛的事就是交黨費。臨終前一天,母親在病床前專門交代我,領到這筆補助後,一定要把錢捐出來做黨費。」於愛梅說,她一定完成老母親的遺願。


「我做了一輩子的黨員,老了(去世後)也堅決不出(離開)黨。」張淑貞這樣對兒女們交代。


為了滿足她的願望,張淑貞過世後,兒女們將一枚新黨徽塞進了她的手心。


一點一滴,張淑貞用實際行動傳播著「愛黨擁軍,永遠跟黨走」的紅嫂家風;不忘初心,永葆本色,張淑貞用真實平凡的事迹感染和影響更多的人。


好家風深紮根


沂蒙精神代代傳

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


張淑貞是在婆婆、「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影響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


王換於,1888年出生在當地圈裡村,19歲嫁到東辛庄於家。抗戰爆發後,沂蒙山區各地掀起了抗日熱潮。因辦事幹練、思想先進,1938年11月,50歲的王換於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她的影響帶動下,1939年3月,王換於長媳張淑貞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長子於學翠、次子於學榮也先後入黨,她家成了著名的抗日「堡壘戶」。


好的家風,在於言傳身教。


張淑貞共育有3兒5女,平時生活中,張淑貞經常給子女們講戰地託兒所的故事,也總教育孩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一個個革命烈士拿鮮血換來的。「愛黨愛軍,永遠跟黨走」的信念,在這個家庭深深紮根。


新時期,沂蒙紅嫂的接力棒傳到了張淑貞女兒於愛梅手中。


在張淑貞的熏陶、引導下,女兒於愛梅走上了愛黨擁軍、宣傳沂蒙精神的道路,擁軍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被譽為「沂蒙新紅嫂」。她倡導成立「沂蒙紅嫂協會」,組織姐妹們到部隊擁軍,看望老英模、老紅嫂,送去擁軍鞋墊5000多雙,做紅嫂事迹報告200多場。從2011年開始,於愛梅到紅嫂紀念館當起了義務講解員,累計講解1000多場。


不僅如此,在紅嫂精神的影響下,於愛梅這一代叔伯姊妹21人有15人入了黨、3人蔘了軍。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在臨沂會見了於愛梅等勞模。總書記深情地說,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迹十分感人。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我們新一代要繼續傳承紅嫂精神,為國家、為社會多作貢獻。」張淑貞的孫媳婦王彤說。

張淑貞的外孫女高潔,經常到紅嫂紀念館做義務講解員。她說,「姥姥是沂蒙精神的踐行者傳承者,她用一生詮釋了愛黨擁軍的紅嫂精神。作為後人,我們要把紅嫂接力棒傳承下去,讓沂蒙精神熠熠生輝」。


「按輩分,我要喊張淑貞老人奶奶。她走了,村裡人都很悲痛。我們一定要讓紅嫂精神、沂蒙精神世世代代傳下去。」東辛庄黨支部書記杜中信說,老人在,村裡覺得自豪和光榮;老人走了,紅嫂精神會永遠鼓舞著鄉親們,把村子建設得富而美,早日實現鄉村振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閃電新聞 的精彩文章: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銘記·勿忘

TAG:閃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