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全球僅存2000多隻,「鳥中熊貓」黑鸛愛上了北京

全球僅存2000多隻,「鳥中熊貓」黑鸛愛上了北京

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黑鸛,在全球僅存兩千多隻,目前這種瀕危物種在北京房山野三坡地區,從本世紀初僅見的三五隻到現在發現的70多隻,而且「居住」已達三代以上,由此,房山區被譽為「中國黑鸛之鄉」稱號。

有人納悶,怎麼北京會有這麼多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而黑鸛是如何愛上北京的?據說這與一個叫「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盡心守護息息相關。究竟如何對黑鸛進行有效保護?日前,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

活在雲端的「小神仙」

黑鸛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由於其在全球的種群只數少,珍稀程度不亞於大熊貓,因此冠以「鳥中熊貓」之稱。

成鳥一般體長1-1.2米,重二三公斤,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且嘴、圍眼裸區、腿及腳均為硃紅色。其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餘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種的顏色。

若要形容它的生活狀態,用李理的話講,「可以說,有黑鸛的地方就是仙境。野三坡那個地方,山間常有白雲浮動,尤其是雨過天晴之後,當空掛出彩虹,這時黑鸛出沒,畫風猶如雲端飛來悠然自在的『小神仙』。」

據李理介紹,黑鸛生性孤獨,機警而膽小,特別怕人,喜歡營巢於懸崖峭壁的地方,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它不善鳴叫,活動時悄然無聲,聽覺、視覺都很發達。當人還離得很遠時即會凌空飛起,難以接近。一旦感到不測,它們還會出現拋棄巢穴逃離的現象。

因黑鸛體態高大優美,還擁有「鳥中君子」的美譽。飛翔時,頭頸向前伸直,兩腳併攏,遠遠伸出於尾後,能穿梭於濃密的樹枝間。它不僅能鼓翼飛行,也能像白鸛一樣利用上升的熱氣流在空中翱翔和盤旋,頭可以左右擺動觀察地面,在地上行走時跨步較大,步履輕盈。休息時常單腳或雙腳站立於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縮脖成駝背狀。其主要食物很雜,以魚、蝦、蛙、蜥蜴、嚙齒類、昆蟲等動物為主。

因有精心呵護而落戶

一般來講,黑鸛是一種遷徙鳥,大部分留居在西班牙。夏天會在中國北方繁殖,秋天飛往南方越冬。

「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其實黑鸛不都是遷徙鳥,更偏向於遷移。」李理告訴記者。

李理說,「黑鸛不像東方白鸛完全遷徙,春天北上,秋天南下,而是像大天鵝和雁鴨類一樣,不是正規遷徙,比較隨性,發現好的棲息地,一部分會選擇留下安家。由於北京氣候不是特別寒冷,每年房山地區的黑鸛將有近一半遷徙,留下的會把巢築在當地科斯特地貌的懸崖峭壁上生活,『交男女朋友』,繁衍後代。」

由於2000年在房山發現有三五隻黑鸛,為保護黑鸛及其棲息地和巢穴,還有遷飛候鳥的棲息地保護,李理一行人先後開始建立保護站。總站位於拒馬河流域的野三坡,分站設在南河、四北峪、蔡樹庵和延慶官廳候鳥監測站。

房山十渡有著北京「後花園」之稱,是開放式的景區,經常會有很多人自駕、徒步,或坐火車去遊玩,難免會驚擾到黑鸛的生活。保護站工作人員會採取科學性引導,提示遊客或觀鳥愛好者謹慎行為,可在保護站陽台上觀賞鳥的棲息地。

李理和工作人員會定期到保護站巡查,如去河邊投喂黑鸛、撿垃圾;去山頂、下懸崖探測黑鸛是否駐巢。撿垃圾看起來是小事,但對黑鸛等鳥類來說卻是一件大事,隨著人類活動的領域越來越大,這些不文明的行為也漸漸影響到野生動物的健康。

在野外生長的黑鸛要捕食、躲避天敵等,一般壽命七八年,人工飼養下,其壽命可延長很多。近20年來在保護站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的精心呵護努力下,當地黑鸛的數量逐漸上升,到2014年數量已達70餘只,長期安家的已達約三代。保護站迄今共救助國家一級、二級野生動物兩千多隻。由此,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北京房山區「中國黑鸛之鄉」的稱號。

「黑豹」團隊在行動

黑鸛飛來落戶,可以說是對北京生態環境保護的「點贊」。如今,黑鸛已成為北京的生物名片,一改人們對有霧霾、堵車等環境問題的北京印象。

那麼,「黑豹」團隊如何率先行動起來,又是如何堅守將近二十年?

這要從本世紀初說起,那時李理還是中央美院的學生,一次外出寫生意外看到一隻黑色如鶴的鳥,回去查資料得知是叫黑鸛,屬於世界瀕危動物。便萌生要保護這種珍禽之念。」

「當時我想,我們要畫的動物即將消失,最應該做的事情是採取行動去保護它們,否則以後我們畫什麼呢,這比自己成為一位畫家更重要!」李理對記者說。

李理在野外救助困鳥

2000年1月,18歲的李理毅然輟學,創建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名中的「黑豹」是番號,標誌「反應機敏、跑得快和有力量」。從此,他帶領站內幾位志願者投身在野生動物保護第一線,克服種種艱難困苦、孤獨和危險,長期拍攝、救助野生動物,向人們宣傳野生動物保護知識。

然而,就在2005年,「黑豹」團隊卻面臨解散的命運:保護站的工作沒有進展,也沒有資金來源,前途一片渺茫。

「那時候特別慘,資金匱乏、經驗缺少、設備簡陋……要啥沒啥,只有幾個年輕人的滿腔熱情。」李理回憶道。

那年冬天的一個雪夜,當李理走出帳篷,看到志願者們都因凍得睡不著圍坐在火堆旁烤火,顯然晚飯的醬豆腐、大餅不足以讓人體產生能量抵禦山中嚴寒,而且大家情緒十分低落。那時,李理暗暗發誓,要掙到足夠多的錢,不讓大家再這樣落魄下去。

於是,李理開始重拾畫筆,成立工作室、開店賣畫。出人意料的是,他的作品頗受一些客戶的肯定和歡迎。就這樣,他以畫養站,形成良性循環。

2007年,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終於「找到組織」,加入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WCS)。這個在全球64個國家展開工作的協會,非常看重「黑豹」團隊的專業性和對野生動物保護始終如一的熱情,於是將其作為在中國一個下屬支隊,主要負責北京乃至全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調查研究、拍攝記錄、宣傳考察、救助等工作。在WCS中國項目官員解焱的指導和幫助下,「黑豹」團隊很快成長,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更加專業、國際化。

目前,「黑豹」團隊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展開緊密合作,接受WWF給與保護野生動物更加科學的培訓。

現在,「黑豹」團隊成員穩定,每次到野外工作都非常辛苦,但沒有一個人喊累,也沒有拿過一分錢報酬。其中有多位來自農大、林大等學校的大學生,有研究猛禽的,有研究蛇類、鳥類、獸類的,有研究動物危害的。他們對能成為「黑豹」團隊的一份子充滿自豪感和責任感。目前,想加入的人有很多,據了解,要成為正式志願者需要接受大量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的培訓和專業技能訓練。

「我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用中國傳統水墨畫為野生動物訴說,並讓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成為走向世界的民間環保公益組織,引導更多的公眾了解和保護野生動物。」最後,李理對記者說。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提供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黑飛「逼停」英國大型機場!無人機怎麼管?中國的辦法或可借鑒
你們想要的高蛋白奶來了!蜘蛛奶,你敢喝么?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