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博物館文物介紹——說說壁紙的起源

博物館文物介紹——說說壁紙的起源

原標題:博物館文物介紹——說說壁紙的起源


中央電視台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第二期節目中,廣東省博物館推出第一件國寶為「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現場演繹國寶的前世傳奇故事,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引發觀眾共鳴。這套農耕商貿圖壁紙,其內容就源自清康熙時期的《御制耕織圖》,裡面對於農耕活動的描繪是一脈相承的。當時歐洲人他們最想了解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這些深刻影響西方社會生活的商品是怎麼種植和製作的。


所以這套壁紙在《御制耕織圖》的基礎上有了發展,不僅融入了西方的繪畫技巧,內容上也是有西方人特別喜歡的中式風格。「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手繪於桑皮紙之上,用水彩畫成。美景收眼底,動中藏恬靜。150多個人物,50餘組生產生活場景,以農耕、桑織、茶葉、瓷器為主題,盡顯千年中華文化立命之本。 



「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不僅是中國傳統畫技、文化的對外傳播,也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中國壁紙是18、19世紀外銷商品中的一種時髦飾品,以花鳥、風景、生產、生活等題材為主。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以農耕、桑織、茶葉、瓷器為主題,以水彩畫成,融合了中西畫法,即具體有有抽象的意境。它跟隨商船漂洋過海,最終掛在約克郡夏活莊園的中國房間,兩個多世紀之後,其中的十二幅,重回老家中國廣州,成為中英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見證。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最早由拉索斯(Lascelles)家族購買,掛在自己的夏活莊園(HarewoodHouse)中的中國房間內。


拉索斯家族的大家長老亨利,曾擔任東印度公司的的董事。他的小兒子,約克號的船長小亨利,在1741-1748年間,曾3次乘約克號到訪中國廣州港,這組中國壁紙很可能就是小亨利在到訪中國時購得。但也還有另一種推測,據莊園的裝修工作日誌記載,裝修工人是於1769年12月裝掛了這些中國壁紙。



所以,這組牆紙也極有可能是在小亨利到訪中國許多年之後才購買並帶回英國的。如今,夏活莊園已是英國一級保護歷史建築,而當時拉索斯家族購買的20多卷中國壁紙,除廣東省博物館回購的這12幅之外,剩下的目前仍懸掛在莊園的東方卧室,在每年夏季向公眾開放。



「中國風(Chinoiserie)」一詞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法國文學作品中。巴爾扎克於1836年發表的小說《禁治產》,首次用中國風,指稱具有中國風味的裝飾工藝品。自此之後,中國風就泛指依據中國風味製作的物品。1878年中國風正式收錄在《學術辭典》里:「名詞,陰性,藝術品,傢俱,或其它奇異珍品,皆是來自中國,或依據中國品味而製作。」


從馬可波羅的遊記開始,富饒的中國宮廷就成為歐洲大陸的奢華夢境。中國自明朝中後期隆慶開關起後,來到中國的歐洲傳教士中國的各種文化、經典等帶到歐洲,致使歐洲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時(即中國清朝康乾盛世時期)曾長時間流行「中國熱」。歐洲人用自己的想像,再次描繪了一個夢幻般的國度,以及這個國度中的人、建築、風景和生活方式。在中國風的風格鼎盛的17世紀末至19世紀初,恰值滿清執政,清宮奢華的裝飾風格、服飾裝扮成為了歐洲設計師的靈感之源。



中國風(Chinoserie)是從屬於洛可可的一種藝術風格,主要是指歐洲十八世紀興起的以崇尚中國文明,傳播中國哲學,模仿中國藝術風格為特徵的文化現象。在藝術領域,是指一種追求中國情調的西方圖案或裝飾風格,應用於繪畫、雕塑等方面。在服裝領域,中國風主要表現於紡織品紋樣、服裝款式和色彩。它及反映了歐洲人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和對中國風土人情的想像,又摻雜了西方傳統的審美情趣。歸根結底,這是兩種文化和想像力相交融的產物。從此,歐洲開始了對中國風長達100多年的追捧和模仿……


壁紙起源於古代中國,首先是因為紙是中國人發明的,其次是因為在公元前200年中國人就把米紙粘到牆上。據說,唐朝就已經採用在紙上繪畫裝飾牆面的做法,到了明代造紙技術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多種紋飾套印的壁紙。


148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一世曾命畫家畫了50卷藍色背景的天使圖案的壁紙。因為該國王很喜歡居住於不同的城堡之間,而他希望在他搬家的時候能將「牆壁」也一併搬走。除此之外。也有史書記載說,中世紀富裕的歐洲人曾委託藝術家在紙上作畫以裝飾牆壁。但在印刷機被發明之前,真正意義上的壁紙並不存在。英國保留著現存的最古老的歐洲壁紙碎片。經鑒定,英國劍橋大學基督學院旅館柱子上遺留的壁紙碎片,於公元1509年印製。這是一款義大利風格的石榴圖案壁紙,印刷在亨利八世發布的一項宣言的背面。是一位叫雨果戈司的約克郡印刷工的傑作。


1675年法國雕刻師傑·帕皮隆(Jean-MichelPapillon)發明使用木刻批量印刷對花牆紙,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牆紙開始誕生。師傑·帕皮隆也從此被後人們稱為牆紙之父。 現存的最早的植絨壁紙樣品來自英國伍斯特郡,據考證這批壁紙制於 1680 年。由英國人研發的壁紙製造技術意義非凡。 18 世紀,由倫敦的工廠製造出來的壁紙曾風靡一時。最初,時尚的倫敦人定購昂貴的手工繪製的大理石或灰泥圖案的紙張來修飾自己的房屋。但後來,壁紙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倫敦人的青睞。與壁紙配套的還有流蘇或垂花圖案的花邊,像修整過的天鵝絨般的植絨壁紙更是異常受歡迎。


17世紀末,隨著中外海上絲綢之路的進一步發展,大量中國手繪壁紙行銷海外。它們以中國廣州為起點,遠銷歐洲。這些精美的藝術品迅速掀起了歐洲市場的狂熱。當時的歐洲人,將擁有一間漂亮的「中國房間」作為炫耀的標誌。中國生產的壁紙大多數是成套運輸的,一般每套25至40張,每張大約長3.6米,寬0.9米。外銷的壁紙尺寸完全是按照西方建築的室內空間決定的。一般情況下,裝裱上牆時會在頂部加一道裝飾,不至於浪費壁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故事——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
博物館文物介紹——元四家倪瓚的《容膝齋圖》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