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清朝道光年間的古老工藝,在他手中煥發生機

這個清朝道光年間的古老工藝,在他手中煥發生機

原標題:這個清朝道光年間的古老工藝,在他手中煥發生機


【版權圖文、視頻,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交趾陶是最具台灣特色的地方傳統藝術工藝,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因發源於廣東五嶺以南 ( 古名「交趾」 ) ,故名「交趾陶」。交趾陶的製作全憑巧奪天工的陶匠用雙手及竹篾將陶土片片貼合、修飾,再以多彩釉細工著色使其絢麗,再經過多次燒制而成,集雕塑、色彩、燒陶之美於一身。其特點在於晶亮艷麗的寶石彩釉,呈現多元豐富的中國民俗風格,且包含了捏塑、繪畫、燒陶等技藝及宗教文化的中國民俗工藝,堪稱兩岸民間藝術的瑰寶。



以「交趾陶」聞名的嘉義縣板頭村


交趾陶文化隨粵漢人移居來台,最早記載是乾隆年間建台南水仙宮,就有剪黏交趾陶塑工藝。交趾陶在台灣又被稱為「廟尪仔」,人口不到700人的嘉義縣板頭村,有全台灣最大的交趾陶產業。在這裡,隨處可見各式極具創意的交趾陶作品。牆上五彩繽紛的交趾陶壁畫,呈現小孩玩躲貓貓的生動場景,讓人不禁遙想童年。板頭村土生土長的交趾陶大師謝東哲,正是以傳統陶土藝術復興老村莊的幕後功臣。


交趾陶大師謝東哲


投入交趾陶與剪黏技藝38年,謝東哲談到師承,這段緣份要從100多年前說起。離板頭村不遠處的媽祖廟——新港奉天宮,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曾因兩次大地震而損毀。1906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曾祖父林維朝,特聘人稱「尪仔福」的廈門交趾陶大師洪坤福來台修繕。不像其他技師,不外傳技藝,為了修建台灣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兩大媽祖廟,洪坤福在當地收起徒弟,使嘉義新港一帶,成了交趾陶工藝與寺廟裝修工程重鎮。



謝東哲與交趾陶的「一生緣」

從小因為父母在北港朝天宮賣小吃,當時才5、6歲的謝東哲,在朝天宮附近長大,看見洪坤福的弟子江清露修繕朝天宮,耳濡目染對交趾陶產生興趣。謝東哲說,「我小時候幫人放牛,就在溪邊挖土做『尪仔』玩,捏起三國演義人物。」自小展現對藝術的的熱情,謝東哲16歲正式拜師學藝,成為洪坤福的第5代徒弟。



謝東哲介紹交趾陶作品


出師之後的謝東哲走遍全台,到處建廟、修廟,最遠曾赴日本橫濱蓋關帝廟。20世紀80年代,交趾陶遭遇人才斷層、產業外移與沒落,匠師們紛紛出走。謝東哲說,「當時我父親罹患阿茲罕默症,為了照顧父親,我沒有走。」謝東哲選擇就地轉型,將原本在廟裡表現龍鳳呈祥、福祿壽喜的交趾陶,應用在文創領域與公共藝術。


把交趾陶應用到文創領域


知名的台中文創冰淇淋店「宮原眼科」,商標上的墨梅,與櫃檯後的整棵梅樹,就是謝東哲的作品。遠看是一株失憶的傲雪寒梅,近看才發現,整棵梅樹是把碗片剪破、一片片黏貼而成。為老技術找到了新舞台,謝東哲讓年輕人看見傳統技藝之美。



傳統技藝在當下面臨著嚴峻考驗

一度面臨危機的,不只交趾陶產業,還有謝東哲的老家板頭村。如同多數農村,板頭村面臨產業空洞、年輕人出走、人口老化的危機。故鄉子弟離鄉背井,窯廠匠人老化,獨居在家無人照顧,看著日漸蕭條的家鄉,謝東哲與師父陳忠正,決定用技藝改造小區。



板頭村「老樹開新枝」


交趾陶該如何轉型?大家決定挖掘故鄉故事作為素材,於是四季花樹與農村趣事,成了板頭村四處的風景,每個角落都藏著驚喜。就這樣,板頭村谷底翻身成了知名社區,最高峰一個月曾吸引一千台遊覽車前來拜訪。遊客的來到帶動農產品的銷售,而交趾陶的新應用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這個傳統產業。



謝東哲要把這份技藝傳承下去


交趾陶「廟尪仔」,在過去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是一門為村民講述神話與歷史故事的民間藝術。這門親鄉愛土的藝術,在謝東哲與板頭村匠師們的努力下,更深入地走入社區。窯火越燒越旺,舊的技藝,乘載起一代又一代的新故事。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加 的精彩文章:

唐僧都想不到,這位日本齊天大聖如此惟妙惟肖

TAG:華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