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棣五次討伐蒙古,為什麼沒能征服蒙古?

朱棣五次討伐蒙古,為什麼沒能征服蒙古?

【本文為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文|逆北


朱棣的憤怒

公元1409年八月末的一天上午,在北京城的金鑾寶殿上,上演著這樣的景象。本該是上朝議政的日子,文武百官卻鴉雀無聲,只是靜靜地屏息凝神。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寶座之上的明成祖朱棣,正在大發雷霆。原來,就在前不久,為了給自己從侄子手中奪來的帝位增加幾分合法性,他派人專門出大漠,去向草原上的王者們宣布自己即位的消息,以換取這些「化外之民」的認同和臣服。

但是,這些人並不買他的賬,當他的使者前往韃靼部試圖傳達天子的意志時,還沒說幾句話,就被人剁成了肉醬。消息傳回北京,朱棣龍顏大怒,要派心腹愛將丘福前往討伐,以挽回天子的面子。

不料,丘福輕敵冒進,中了韃靼的埋伏,死傷無數,連他自己都死於亂軍叢中。尚武的朱棣怎受得了這個,於是,他在群臣上殿議事時,大發雷霆,痛罵丘福誤事,並將他的家人趕到了海南,這也便有了開頭的一幕。

處理了丘福後,朱棣余怒未消。他知道,此時如果不再次討伐韃靼,不僅會助長他的囂張氣焰,還會影響到明帝國邊防的安定。因此,朱棣一道聖旨下去,決定在國內進行總動員,然後自己親自披掛出塞。


親征塞外

經過一番準備,公元1410年2月,號稱五十萬的明朝遠征軍開出居庸關,沿著宣府、薊州等要塞構成的防禦圈,向韃靼的活動中心——斡難和與克魯倫河一帶挺進。

韃靼部的大汗本雅失里,是由其太師阿魯台所操縱的一個傀儡。當他們得知朱棣大兵壓境後,阿魯台連忙布置防禦。可是,本雅失里卻不同意這樣硬碰硬的對戰,而是私自領一部人馬逃遁,阿魯台孤掌難鳴,也只得另找避難所。所以,從戰爭一開始,朱棣所要討伐的目標就變成了兩個。

敵人分散了,朱棣並不擔心,為了吸取丘福失敗的教訓,他不時督令前鋒人馬減緩速度,以保持隊伍的緊湊性。明軍緩慢搜索前進,幾天後便在斡難河畔遭遇了本雅失里的人馬。

明軍奮勇迎戰,本雅失里抵擋不住,倉皇后撤,朱棣本打算繼續追擊,卻從探子處得到了阿魯台試圖迂迴包抄明軍後隊的動向,他連忙命軍翻身應戰,擊退了尾隨其的阿魯台部,不過阿魯台方面的主力未有大的損失。朱棣也見好就收,下令班師,第一次遠征就這樣草草收尾。


制衡瓦剌

朱棣的第一次遠征,並未給韃靼帶來傷筋動骨的傷亡,但卻給韃靼的另一個死敵瓦剌創造了可乘之機,不久,本雅失里就死於瓦剌之手,瓦剌軍隊趁勢東進,大有將阿魯台也逐出大漠的勢頭。

明朝的情報人員,早將草原深處的動向報告給了朱棣。朱棣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如果不在此時派兵干預瓦剌的進軍,大漠將會重新歸於一統,那時候,誰能保證瓦剌部不出一個成吉思汗那樣的人物呢?因此,朱棣再次調動京軍主力,發兵阻擊瓦剌,這就是第二次北征。

已入天命之年的明成祖,可謂是志在必得,他不太中意太子的大腹便便樣,又對其親近儒生的行為多有怨詞。所以,他決定直接帶上自己的皇太孫(即未來的明宣宗)出征大漠,讓他跟爺爺一起,見證新的勝利。

明軍緩緩進發,不久就開到了瓦剌部出沒的和林(今烏蘭巴托)東,當明軍剛進入這片區域時,就發現瓦剌部已嚴陣以待。瓦剌的答里巴等三位一字並肩王遠遠望見明軍旗幟招展,下令部下做好衝擊明軍陣型的準備。

只聽海螺聲響,無數瓦剌騎兵怪叫著,揮舞著弓弩利刃撲向立足未穩的明軍。瓦剌軍以為這會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不料,就在他們快要靠近明軍的時候,只見明軍第一線步兵紛紛散開,露出了藏在裡面的各型火銃。

這些火銃的裝備者,正是明軍的火力支援部隊——神機營。只見帶著火星的彈丸亂迸,打得瓦剌騎兵人仰馬翻,沒中彈的馬匹也受到了驚嚇,胡亂衝撞,瓦剌人的進攻就這樣被挫敗了。

答里巴一看自己的部下作戰不力,立即揮刀親自上陣,瓦剌人的第二輪攻勢,如急風驟雨般襲來。明軍的神機營官兵有些發毛,因為他們的彈丸還未裝填完畢,如果不加以躲避,眨眼間就有可能變成刀下只鬼。不過,朱棣此時也按耐不住了,他催動自己的衛隊奔下沙丘,同瓦剌混戰於一處,神機營得救了。

這樣的混戰,顯然不利於人數上佔劣勢的瓦剌人。終於,他們潰退下去,朱棣也催馬追擊,又追殺了百餘里,這才結束了遠征。


無功而返——三征阿魯台

俗話說,按下葫蘆起來瓢,瓦剌的退卻,又給了韃靼部阿魯台可乘之機,明軍一班師,他又活躍起來,還頻頻劫掠明朝的張北等地區。朱棣不顧戶部尚書(類似於今天的財政部長)夏元吉反對,又發動了三次針對阿魯台的「斬首作戰」。

可是,這後三次的攻勢無異於大炮打蚊子,投入大,見效甚微。阿魯台知道不能引誘朱棣主力分散,所以充分發揮了自己機動作戰的優勢,一直在草原上和明軍兜圈子,牽著明軍的鼻子跑。

就這樣,等草原的夏天來到時,軍中瞬間瘧疾橫行(且糧草不濟),望著不斷倒下的官兵,朱棣只得中止北征大計,最後連他自己,都病逝於班師的途中。

通過對朱棣這五次北征蒙古過程的陳述,我們可以看到,朱棣不能徹底降服蒙古的原因有很多——


大炮打蚊子

第一,明帝國遠征軍數量龐大,「日耗糧餉甚巨」,這使其不得不每次都得挨著邊境要塞連成的防禦圈進軍,以儘可能避免斷糧的風險。當然,這也制約了軍隊機動性的發揮。另外,軍隊的動員需要廣大內地的財源人力支持,而對於百姓來說,這無異於是沉重的負擔,所以仁宗一即位,旋即停止了用兵漠北的軍事行動。


時間不對?

第二,當朱棣的遠征軍跋涉於草原深處時,正值夏季。草原的夏天悶熱潮濕,蚊蟲叮咬、瘧疾橫行,這些都導致了明軍大量的非戰鬥減員。所以朱棣只能望洋興嘆,黯然班師,這也是他始終不能降服蒙古人的重要原因。

(明成祖朱棣)


元人的經驗很重要

第三,朱棣迷信武力,卻不曾認真吸取過元朝政府駕馭大漠局勢的經驗。元政府的軍隊彪悍不假,可他們也注意在草原上推行喇嘛教。因為喇嘛教不止能抵銷儒家思想的影響,它本身所需要的寺廟和維持其開支的固定糧田(包括圈養牲畜),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游牧者「四海為家」的生活習慣,也使他們貪戀於自己的這份不動產。

有了固定的收入來源,沒有人會留戀飢一頓飽一頓的顛簸生活,而這自然是有利於政府進行管理的。

但是,根植於朱棣內心深處的「華夷之辨」,使他根本不屑於沿用前朝的制度,連皇帝都不感冒,他手下的文官集團更是嗤之以鼻了。元人的統治經驗就這樣被拋進故紙堆,直到17世紀,才又得到清人的重視,那時候,距元明交替,已過去了三百餘年。

參考文獻:

張廷玉等著《明史》 中華書局

台灣三軍大學編著《中國歷代戰爭史 明代卷》 中信出版社

歐文·拉鐵摩爾《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 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湖光《明帝國的新技術戰爭》 台海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所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研習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