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誰能欺騙兩位國君不死還能青史留名

是誰能欺騙兩位國君不死還能青史留名

原標題:是誰能欺騙兩位國君不死還能青史留名


是誰能欺騙兩位國君不死還能青史留名


春秋是一個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時期,但由於生產力還不是十分發達,尤其是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的限制,使有些事只記錄了一個線條或梗概。再加上交通的不便,信息不暢通造成的流失,歷史的記載更多的是留下大人物和大事件。但是,史學家不僅僅只是記錄或抄寫,他們還在傳播著道義。因此,對於一些相對來說的小人物,只要是他對歷史做出過貢獻,或者是以身詮釋了道義等文化內涵,歷史同樣不會忘記他們,這可以說是史學家對於歷史和文化的獨特貢獻吧。晉國有個解揚,可以算上是這樣一個小人物吧!他可能最多也就是一個大夫,勉強也能算得上是一個貴族,但這樣的貴族能留下名字的又能占幾何?要不是他做了一件失小節全大義的事情,像他這樣地位的人,還真難讓人知道歷史上晉國有個叫解揚的人。


(晉景公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公元前594年,楚國進攻宋國,宋國派出使節到晉國求救。晉景公原本打算派兵救助宋國,一個叫伯宗的大臣勸諫說:「上天正在眷顧楚國,讓它興旺,我們又怎能違背上天的意志,與楚國爭鋒呢?再說,我們現在去救援宋國,那可是鞭長莫及的呀!」他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宋國人,晉國會前去救援而實際上並不出兵。這樣,宋國必然要和楚國死扛,即便是楚國能夠攻破宋國,也必定是大傷元氣,短時間內很難再和晉國爭鋒。於是,晉國找到了解揚,讓他去當這個使者,告訴宋國人,晉國會很快出兵,以此欺騙楚國人。


(出使圖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解揚字子虎,是霍國人,史書上說他是個「壯士」,拔高了說,也就是一個下大夫。解揚擔任使節後,繞道鄭國,打算從鄭國進入宋國。鄭國是楚國的盟國,關係緊密,就逮捕了解揚獻給了楚國。楚莊王賞賜給解揚一份厚禮,讓他說反話,叫宋國投降,軟硬兼施多次後,解揚才勉強答應。



(楚莊王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楚莊王讓解揚登上觀望敵軍的巢車,讓他向宋軍喊話。解揚向宋軍大聲喊道:「晉國正在聚集全國的軍隊來救援宋國,宋國雖然形勢緊迫,但千萬不要投降楚國,晉軍馬上就要趕到了!」藉機傳達了晉君給他的命令。楚莊王一聽,非常生氣,將要殺死解揚。說:「咱們已有約定,是你不守信用,你快去死吧!」解揚說:「國君以制定命令為本分,臣民以執行命令為講信用。我接受我國國君的命令出國辦事,寧可死也不能讓國君的命令受損。」楚莊王說:「你已經答應了寡人,爾後又背叛,那麼,你的信用在哪兒?」解揚說:「道義不能有兩種信用,信用不能接受兩種命令。君王的賄賂下臣,就是不懂得命令的意義。接受了國君的命令而出國,寧可一死而不能廢棄使命,難道可以賄賂的嗎?我所以答應您,就是想用來完成我國國君的命令。死了而能完成使命,這是下臣的福氣。」楚莊王無言以對,還是要殺死他。解揚將要受刑時,回頭對楚軍說:「做人臣的不要忘記竭盡忠誠爾後去死!」在大臣們的勸諫下,楚莊王赦免了解揚。解揚回到晉國以後,被晉景公授予上卿爵位。

宋國以為晉國能夠前來救援,堅持守城達五個月之久。城內斷糧,已經到了「易子而食」的境況。宋國執政華元在一天夜裡出城,來到楚國將領子反的營帳,脅迫子反答應和宋國講和。子反帶華元見到了楚莊王。楚莊王問城裡的情況,華元說,城裡人劈開人骨當柴燒,交換幼子當食物。庄王說:「你沒有欺騙寡人,說的是真話。我軍也只有兩天的口糧了。」楚莊王為了講求信義,就退兵了。


解揚這次出使,歷來被看成是守信的行為。而「信」又和「仁義禮智」或者「忠孝節義」並提,看成是一種傳統美德,從而為人們器重。「解揚出使」的故事,詮釋的就是「信」的力量。不過,在楚國的威逼利誘之下,解揚已經答應了楚國人反過來傳達國君命令,並和楚莊王立有約定,這本身就是一種失節行為。但是,接受楚國的禮物,和楚國人立約所失去的是一種「小節」,同時,再一次的對楚王的「失約」也是失小節。而「大義」是什麼?大義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傳達晉國國君的命令。解揚能夠活命,還有一個原因,楚莊王拿他作為臣子的榜樣。解揚不是楚國國君的臣子,因此,接受楚國人的賄賂,答應按照楚國人的要求說話,後來又出爾反爾,這些都是些小節,是「權變」,而大義是執行本國國君的命令,哪怕是以性命作為代價。

解揚這個人後來雖然成為上卿,但除了出使這件事,再也沒有留下什麼事迹,所以,在茫茫的歷史人海中,他只能算是一個「小人物」。但是,由於他冒死詮釋了守信全義的意義,所以,歷史沒有忘記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空星照 的精彩文章:

劉璋不用劉備看走眼的蜀漢大臣是誰
魏延有沒有叛亂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魏延之死

TAG:長空星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