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的度牒,是一種可以炒賣的金融證券

宋朝的度牒,是一種可以炒賣的金融證券

《水滸傳》里的「花和尚」魯智深,原本並不是和尚,而是一名「提轄」(下層武官)。後來因為抱打不平,打死「鎮關西」鄭屠,惹上人命官司,只好逃亡,在趙員外的莊園內避禍。但長久躲藏在趙員外家也不是辦法。一日,趙員外說:「若是留提轄在此,誠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轄怨悵;若不留提轄來,許多麵皮都不好看。趙某卻有個道理,教提轄萬無一失,足可安身避難,只怕提轄不肯。」魯智深說:「洒家是個該死的人,但得一處安身便了,做甚麼不肯。」趙員外說:「若如此,最好。離此間三十餘里有座山,喚做五台山。山上有一個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薩道場。寺里有五七百僧人,為頭智真長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錢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我曾許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買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個心腹之人了這條願心。如是提轄肯時,一應費用都是趙某備辦。委實肯落髮做和尚么?」

就這樣,魯提轄到了五台山,出家當和尚,法號「智深」。宋朝人當和尚,是需要一張度牒的,度牒是僧尼、道士的身份證明,擁有官府頒發之度牒的出家人,才是合法的出家人。沒有度牒的和尚,則是野和尚。魯智深不是野和尚,他有度牒,這張度牒是趙員外送他的。

那趙員外的度牒是從哪裡來的?小說寫得很清楚了,是買來的。原來出家人向朝廷的祠部申領度牒時,需要繳納一筆錢。後來,由於財政緊張,宋政府便將度牒拿來鬻賣,以籌集政府經費,如「宣和初,真定、中山、高陽等路乏馬,復給度僧牒,令帥臣就市,以補諸軍之闕」。

宋政府也用度牒回籠超發的紙幣,如乾道年間,孝宗「詔給降度牒及諸州助教帖各五千道,付榷貨務,召人全以會子入納,候出賣將盡,申取朝廷節續給降,務欲盡收會子也」。在政府購買中,宋朝有時也會直接用度牒支付,如崇寧年間,川峽路和買絹布,「以交子、度牒充折買價,致細民難以分擘貨賣,皆被豪右操權,坐邀厚利」。

宋政府每年都要發行數千至數萬道度牒,但出家人數量並沒有隨之出現明顯增長,一直保持在20萬名左右。顯然,許多人向政府購買度牒並不是因為要出家當和尚,比如《水滸傳》里那個送魯智深度牒的趙員外,他買了度牒,便一直沒有出家。

我們前面說了,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證明,如果不想出家,要掏錢買度牒幹什麼?要知道,宋代的度牒價格並不便宜,一張度牒售價一百多貫,有時候還要三五百貫。購買度牒的多是趙員外這樣的富戶,他們買度牒,是將度牒當成牟利的工具。有人說,按宋代的稅制,出家人可以減免一部分稅收,因此許多富戶通過購買度牒的方式避稅。

更重要的是,現在購入度牒,日後度牒可能會升值,可以高價拋售。也就是說,宋代的度牒,已不僅僅是出家人的身份證明,而是成了一種特殊的有價證券。大觀年間,由於度牒發行太多,出現貶值,「兼并權豪之家公然冒法,買不如價,至或高估物直,以相交易」,這些豪富之家低價購入度牒,圖的就是日後高價賣出。大觀年間,度牒的民間交易價「折價至九十千」,一度跌至「二十千一紙」,富家停榻之家大量購進,其後度牒價格「漸增至百餘貫」,炒度牒的富豪們都賺大發了。

宋政府出售的度牒是空名度牒,並未填寫出家人姓名。誰要用這張度牒出家,到時填上自己的法號就行了,因而空名度牒是可以轉手的。《水滸傳》里,趙員外送魯智深的度牒,便是空名度牒。魯智深帶著它到五台山,削髮出家,「首座呈將度牒上法座前,請長老賜法名。長老拿著空頭度牒而說偈曰:『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長老賜名已罷,把度牒轉將下來,書記僧填寫了度牒,付與魯智深收受。」

由於空名度牒實質上已成了一種有價證券,宋人修《皇宋中興兩朝聖政》,乾脆便將它列入「財用門」,與楮幣並列。人們使用度牒,很多時候,也不是將它當成出家人身份證明,而是當成有價證券,乃至紙幣。所以,歷史研究者說,「到了宋代,度牒成了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對象,它們原來固有的作用和意義已所剩無幾。旅行家們使用這種度牒來交納自己的旅費,商人也用它們來交納自己的貸款,這就是紙幣的雛形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鉤 的精彩文章:

唐朝與宋朝的奴婢有什麼不同?
雍正皇帝豁除了賤籍,但保留了奴隸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