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在如來藏裡邊,性具的識,是光明而覺悟的,不可思議的這種覺體,它是清凈而湛然的,又遍周法界的

在如來藏裡邊,性具的識,是光明而覺悟的,不可思議的這種覺體,它是清凈而湛然的,又遍周法界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04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前面所說的地、水、火、風、空、見,這是六大,加上現在這一個識,就是七大。什麼叫「識」呢?識,就是認識、不認識。認識什麼呢?不認識什麼呢?認識的,什麼也不是;不認識的,什麼都是!

「識」,就是以「了別」為義;了,就是明了;別,就是分別。怎麼說什麼都沒有認識?你說你認識個什麼?說:「我認識張三,我認識李四,我認識王五,我認識趙六!」你認識他,又怎麼樣子呢?說:「我認識,和他做朋友!」就因為你和他做朋友,所以就把你拉去了。你認假為真,認假朋友做你的真朋友,你的真朋友就忘了!

那麼張三、李四、王五、趙六,就沒有一個七,現在因為這「識」就是老七了。所以,前邊所講的那六種的大和這個七識,這等於七兄弟一樣。可是你一到外邊去認識朋友,把你自己的七兄弟都忘了!地也不認識了,水也不認識了,火也不認識了,風也不認識了,地、水、火、風,這四個不認識了;還空也不認識了,見也不認識了。

啊,不單你不認識,連阿難他都不認識!所以,佛就不怕麻煩,把這七兄弟一個一個都給找出來。這是你真正的骨肉至親,你真正的法門眷屬,可是都不認識了。就掛著張三、李四、王五、趙六,這一些個狐朋狗友,把自己真正的親兄弟都撇在家裡了!

所以我說你認識的是什麼?什麼也沒有認識!你沒有認識的,那什麼都是你的!這個如來藏裡頭本有的家珍,本地的風光,你都把它放棄了。你捨本逐末,捨近求遠,跑到外邊去和人拉攏社會關係去了!你說這是不是顛倒?為什麼跑到外邊去交狐朋狗友,把自己的骨肉至親都不認識了?就因為認假作真,認賊做子──認這個土匪做兒子了,也是認土匪做朋友了。盡在外邊用這個識心來用事!

說:「那麼現在這也是個識心哪?」不錯了,你真聰明!嘿,你比我都聰明!我現在講經,都不知道它是識心。你現在這一講,我就明白了!

我再講多一點!怎麼樣呢?這個識心,在小乘的時候,你因為認假為真,用這個識心,就有害處。你現在明白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的,你把自己的家裡的親兄弟找著了。哦,你假的這個識心,現在變了什麼呢?變了如來藏性了!這是從如來藏里現出來的。你現在叫「回相歸性」,以前你盡著相,現在你明白自性了。明白自性,你再不捨近求遠,捨本逐末,認賊作子。啊,那你就是有辦法了!你就是個財主了!

我講要念〈楞嚴咒〉,你若會〈楞嚴咒〉,可以七世都做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你若是明白佛法了,現在你就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你明白這個法寶了,你把它裝到你心裡,誰能搶得去?不論是什麼暴動,什麼樣子打劫的土匪,都搶不去的。你這個法寶在你自己自性裡邊,在你如來藏的寶庫里存著呢!任何人沒有辦法到那兒去打劫、去搶的。你說這多麼妙啊!

所以妙也就在這個地方,現在你若明白這個佛法了,你當下就是一個世界最有錢的一個人。但是你可暫時不能用,你不能說是把我這個財產動用,因為你還沒有到繼承的年齡呢!你等你什麼時候成佛了,那這都屬於你的了;現在不過在你的名下而已,你還沒有到合法的年齡,所以暫時不能動用的。

阿難!識性無源:這個識,它沒有來源的,換一句話說,就是它沒有個根。說那是個什麼呢?因於六種根塵妄出:它藉著「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的根、塵,藉著六根和六塵的見分和相分而現出來的。有個相分,所以就有一個見分,就有個見。

汝今遍觀:阿難!你現在普遍地觀察觀察。觀察什麼呢?此會聖眾:在這個楞嚴法會裡頭這些個聖眾。「聖眾」,就是有證聖果的。用目循歷:你用你的眼睛,一個挨著一個這麼看一看,你很次第地去看。其目周視:你用你的眼睛看遍了。但如鏡中,無別分析:你看來看去,也就像鏡子裡邊現出來的影像一樣的,有什麼分析的呢?這就是講「識的一個作用」。

汝識於中,次第標指:阿難哪!現在你看一看這個法會的大眾,你一個挨一個地把他標指出來。怎麼樣呢?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說,這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就是妙吉祥菩薩;這個是富樓那,是滿慈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就是滿慈子;這個就是目犍連──就是采菽氏;這個又是須菩提──就是空生;這個是舍利弗!

「須菩提」,你們記得他怎麼叫「空生」嗎?因為他生的時候,倉庫里所有的珠寶就都空了,沒有了。這並不是被賊給偷去了,這個庫房窗門都封得嚴嚴的,鎖也鎖得堅堅固固,裡邊的寶貝卻都沒有了,所以這就叫「空生」。過了七天,這所有的財寶又都現出來了,所以又叫「善現」。那麼他的父親到算卦的地方去給算一算,得到的卦是「既善且吉」,所以又叫「善吉」。他名字有這麼三個意思。

你們應該記得一點!或者不知道講到什麼地方,我還要問的。再問,那就是第二次!這是第一次,不及格不要緊,第二次都要考合格的。再不合格,就趕出門外去,不準聽了!你不注意,我講的東西都忘了,這怎麼可以的?你小心一點!

「舍利弗」,你知道他是誰呢?他在母親肚子裡邊,就幫著他母親和他舅舅辯論。他舅舅輸了,所以就生了一種恐懼心:「哦,將來這個外甥一出世,我做舅舅的被外甥一辯論,如果不能勝過外甥,這多丟臉哪!」於是乎就跑到印度周遊列國,去學種種的智經,回來想和外甥來辯論。但是回來時,他的外甥已經跟佛出家了,他想去給再搶回來,憑著他這三寸不爛之舌,到那個地方和佛鬥法去。殊不知,一個回合也沒有打成,就敗了,把腦袋就輸了!幫著母親辯論的就是這個舍利弗!

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

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此識了知:這個識,是有個了知性,能了知分別一切的相。可是識的本身是由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這個識的母親又是誰呢?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這個能看見的見,是識的母親?或是這個有形相的東西,是識的母親呢?還是虛空是識的母親呢?為無所因,突然而出:還是它沒有母親,突然間就生出來了?世界上有沒有母親,就突然間生出來的東西嗎?究竟這個識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

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阿難!假若你識的體性,它的來源,是在見裡頭生出來的,見就是它的母親。可是我們現在再研究研究它這個母親的問題。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假如沒有明、暗這兩種的色相,與有形質可見的東西和這個虛空,這四種的因緣都沒有,根本你也就沒有個「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那麼你見性都沒有──你的母親都沒有了,這個兒子從什麼地方可以生出來呢?生兒子要有媽媽,它連個媽媽都沒有,你說這個兒子從什麼地方來的?所以這個識,不是從「見」中生出來的。

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你若說,你這個識性,是從有個形相裡頭生出來的,不是從見生出來的。好,就算你說「識是從相生出來的」!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既然也看不見這個明的,也看不見暗的,明、暗都看不見,也就是沒有一個形色,也沒有一個空。那個形相都沒有──這個相的媽媽也沒有,這個識兒子,從什麼地方生出來?你說!

若生於空,非相非見:你若說「識也不生於相,也不生於見,就生於空」了。好,就算你說「識的媽媽就是空」,也不是相,也不是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辨」,是辨別。沒有見,就沒有什麼可辨別的。沒有辨別,根本就不知道明、暗,和是色、是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沒有相,這個緣也滅了,什麼都沒有了,見、聞、覺、知都沒有地方給它安立上。那麼既然沒有見、聞、覺、知,你這個識又在什麼地方來?也是沒有母親,根本就沒有兒子可以生出來!

處此二非:你從「相」上生的也不對,從「見」上生的也不對;在「空」上生的也不對。色相,你能看見的,也沒有識生出來。空,你看不見的,既然什麼都看不見,分別都沒有,怎麼會有識呢?空則同無:你若說從「空」生出,空就是沒有嘛!你怎麼又會跑出一個識來呢?有非同物:你說若從「有」生出來,但虛空的有,又不是像物那樣子,你看不見的。那麼你說這是個什麼?縱發汝識,欲何分別:縱然在這個裡頭,你發生你的識,你將怎麼樣來分別呢?你怎麼樣想法子、怎麼分別?你講啊!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你說:「喔,這個識啊,它是突然出來的!」若什麼因緣也沒有,它突然間就出生了,何不日中,別識明月:你怎麼不在白天裡頭,你再看見一個明月呢?在太陽正中的時候,你看見明月嗎?那明月怎麼不會突然出來呢?明月既然不會突然出來,你這個識也不會在日間就看見明月。那你說它突然間會出來,這也是錯誤的,也不對的。佛立這個理由來問阿難,把阿難也搞得不知道怎麼樣好了。

汝更細詳,微細詳審:阿難哪!你現在再詳細在那個極微、極細的地方,你再詳細來審察審察,看一看,找一找!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你的見寄托在你眼根上,在你眼睛前邊,有形相的,這是一種塵境;可以說得出形狀的就叫「有」,沒有形相的就叫「沒有」。像這樣,這個識的因緣,從什麼地方來的?

識動見澄,非和非合:這個「識」,它是有分別的,它的體性是個動的。「見」,只是「看見」,而它的性是澄清的,是不動的。所以你若說是它能和合,這也是不可以的。聞聽覺知,亦復如是:這種聞性、聽覺和覺知性,也都是像前邊所說的這個道理,不是和合的。不應識緣,無從自出:識精既然沒有人和它和合;可是,這種識緣也不應該沒有所來的地方,它自己就生出來。也就是它沒有一個母親,怎麼就會生出這個小孩子來呢?也是這個道理。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假設這個了別的識心,它根本就沒有所從來的地方。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你應該要知道:這一種了別的心,和見覺、聞覺、嗅覺、知覺,都是圓滿湛然,很清凈的,它的本性都不是有所從來,也不到什麼地方去。

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這個識,再兼著虛空和地、水、火、風,和見,這是七種的「大」。這種性具的真性,是圓融不變的,它是從如來藏那兒生出來的,本就不生不滅。

阿難!汝心粗浮:佛又責怪阿難了,說:「阿難哪!你的心哪,太粗了!太浮了!」「粗」,就是不細,是對細而言粗。就是他不仔細考慮一下,也不仔細來看一看,來研究研究,很粗心大意的。「粗心大意」的意思,就是做事情太荒唐了;荒唐,就是慌慌張張的、馬馬虎虎的。「浮」,就是淺浮,就是「往上浮」,就是不深;浮心,就不是深心。阿難不是說「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那麼現在他浮心,就不是深心了;就言其什麼事情都不太注意。

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你不明白這個見、聞、嗅、嘗、覺、知的性能,也不明白所講的地、水、火、風、空、見這種種的道理,又不明白這個有發明而了知功用的識,本來都是如來藏里的作用。汝應觀此,六處識心:你阿難哪!現在你應當看一看,這六種的識心,為同為異:是一樣?還是不一樣?為空為有:是空的呢?還是有的呢?為非同異:不是同樣的?又不是不同樣的?為非空有:又不是空?又不是有?你說這六種的識,是個什麼樣子?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阿難!你本來不知道,在如來藏裡邊,性具的識,是光明而覺悟的。這種覺悟而又光明的真正的識,是不可思議的這種覺體,它是清凈而湛然的,又遍周法界的。這個「湛然」,和前邊「清凈本然」的意思,都是相同的。這個識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含」,是包含;「吐」,就是流露。包含而流露到十方的虛空,裡邊都有這個識。那麼,它豈能有一定的方向和所在地呢?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業發現:這隨順著眾生這個業感,而發現這種種的報。那麼世間無知的人,就是外道、權乘的小乘人和凡夫,這一些個無知的人、沒有智慧的人,惑為因緣及自然性:他認不清楚,就以為這種的道理是因緣,和自然外道所講的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這個完全是一種識心,在分別和計度的作用。「識」,是分別的心。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但凡有所言說的,這種因緣、自然的道理,都沒有實在的意思,沒有實在的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若是被人騙了錢、丟了東西,不必很難過,看看文殊菩薩持不盜戒的故事
什麼叫「不生滅的心」?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