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18年歐美關係很受傷:有這樣的朋友,誰還需要敵人?

2018年歐美關係很受傷:有這樣的朋友,誰還需要敵人?

美歐之間如何看待跨大西洋關係已然「對不上表」,但「一邊倒」的失衡格局仍將延續。實力決定地位。

回望2018,美國和歐洲兩大傳統盟友間齟齬不斷。如果用一句話形容雙方之間的恩怨情仇,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的一句感嘆頗讓人玩味:「有這樣的朋友,誰還需要敵人?」

一句感嘆,話中有話,流露出歐洲對特朗普政府的強烈不滿,印證了輿論的普遍判斷:曾經親密無間的跨大西洋關係正遭遇衝擊與傷害。

5月25日,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走在歐盟總部內。新華社/路透

傷害,已然明了。

自上台以來,特朗普政府對歐洲指責不斷。從宣稱「成立歐盟的目的就是要佔美國的便宜」到「北約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一樣糟糕」,從要挾德國、西班牙等國進一步分攤北約經費,到回懟法國總統馬克龍關於成立「歐洲軍隊」的倡議「太侮辱人」,特朗普的種種言論讓習慣了「甜言蜜語」的歐洲目瞪口呆,尷尬不已。面對特朗普的咄咄逼人,歐洲隱忍應對,避免與其發生正面衝突。

7月12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美國總統特朗普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華社記者葉平凡攝

美國不僅口頭批評,還訴諸行動。退出《巴黎協定》和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宣布退出《中導條約》、發動貿易戰、點名歐洲北約成員國提高軍費……「美國優先」之下,美歐關係基礎遭到侵蝕。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令歐洲受傷頗深。一方面,卧榻之側的中東攸關歐洲和平穩定;另一方面,伊核協議經多年艱難外交斡旋達成,美國退出意味著歐洲多年努力付之東流。德國《明鏡周刊》稱這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來華盛頓推出的「最危險」的外交決策,是戰後70多年來美國對歐洲利益的最大傷害。德國總理默克爾感嘆:不能再依賴美國了,歐洲必須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11月11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參加一戰結束百年紀念儀式。新華社記者鄭煥松攝

原因,需追根溯源。

從深層次看,美歐之間如何看待跨大西洋關係已然「對不上表」,這種「觀念鴻溝」是導致雙邊關係出現波折的主因。

跨大西洋關係是二戰後西方陣營的基石,也是美歐長期維護的外交支柱。在這個體系里,美國為歐洲提供安全保護,歐洲依附於美國,專註一體化進程、發展經濟及社會福利體系。

但「奉行絕對現實主義」的特朗普政府認為美國是在為歐洲犧牲自己的利益,「美國就像存錢罐一樣被所有人搶劫」。華盛頓在外交上不再奉跨大西洋關係為圭臬,而要與歐洲「明算賬」。輿論認為,美國明顯脫離了其二戰後奉行的支持西方集體安全和繁榮的外交政策基本理念。德國《國際政治》雜誌不久前刊文指出,孤立主義已重返白宮。《紐約時報》評論說,「跨大西洋關係可能出現地震位移。」

4月27日,在美國華盛頓白宮,美國總統特朗普(右)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晤。

在歐洲人看來,特朗普政府的系列言行置歐洲利益於不顧,正在拋棄大西洋主義和曾經「親如一家」的傳統盟友,推翻了歐美長期遵守的遊戲規則。法國《世界報》指出,特朗普政府給歐盟帶來「生存挑戰」,歐洲領導人面對華盛頓「方寸大亂」。圖斯克不無諷刺地指出:「歐盟應該心懷感激,因為特朗普讓我們丟掉了幻想。」

縱觀新世紀以來美歐關係發展歷程,雙方漸行漸遠。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歐洲項目組負責人、高級研究員揚·特肖指出,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對歐洲的背離正在悄然進行。從柯林頓到奧巴馬,都在加速這一進程。究其根源,從全球角度看,歐洲正在逐步喪失重要性,美國開始以不同以往的方式重新分配自己的資源,這一趨勢難以阻擋。《華盛頓郵報》甚至預測,美歐關係的疏遠勢頭在特朗普卸任後仍將延續。

11月10日,在法國巴黎愛麗舍宮,法國總統馬克龍(左)迎接美國總統特朗普。

在跨大西洋關係的天平上,實力決定了歐洲自始至終處於「跟隨者」地位。德國《國際政治與社會》雜誌網站指出,歐盟防務開支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防務能力只有美國的10%-15%。在根本的安全政策上,未來幾十年里歐洲大陸還將依賴美國。

展望未來,「一邊倒」的失衡格局仍將延續,美歐關係短時間內不會發生質變。歐洲依然要將鞏固跨大西洋聯盟放在外交首要地位,「將美國持久留在歐洲」是歐洲的核心訴求。德國《國際政治》雜誌指出,歐洲的穩定繁榮甚至歐洲一體化進程都嚴重依賴美國這個「保護國」,這種說法並不誇張。

從長遠看,歐洲需要在政治和經濟上增加投入,強化自身安全建設,提高獨立性,同時張開臂膀,採取更為切實有效的措施擁抱多邊主義,不再「躺在跨大西洋關係上睡大覺」。

--END--

記者:吳黎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國際 的精彩文章:

法國又迎「危險」周末,馬克龍還撐得住嗎?

TAG:新華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