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敵當前 他招募一支軍隊禦敵 卻間接導致18000多個村莊遭受巨災

大敵當前 他招募一支軍隊禦敵 卻間接導致18000多個村莊遭受巨災

原標題:大敵當前 他招募一支軍隊禦敵 卻間接導致18000多個村莊遭受巨災


(說歷史的女人——第552期)今天講一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此人本是個愛國英雄,在日寇犯我中華,大敵當前之時,他招募了一支軍隊參戰禦敵,但由於種種原因,這支軍隊並沒有在戰爭中起到多大作用,反而卻間接導致18000多個村莊遭受巨大災難!因此他被飽受爭議,有人說他是愛國,也有人說他是賣國。那麼此人究竟是誰?他究竟是愛國還是賣國?欲知詳情如何,且聽本回分解。


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他是遼寧庄河鞍子山人。李秉衡一生為官清政廉明、忠君愛國、勤政愛民。後人說他「大節犖犖,照耀日月」,曾被稱為「北直廉吏第一」,有人稱他為「李清天」,更有甚者將李秉衡比做歷史上的著名清官包拯和海瑞。而且李秉衡也曾是戰功赫赫的愛國英雄。


我們知道,1885年爆發了著名的中法戰爭,其中最著名的是鎮南關大捷,老將馮子材率軍大敗法軍,此戰導致當時的法國總理儒爾-費里旋引咎辭職。在這場著名的戰鬥中李秉衡就曾立下大功。他同馮子材被人贊曰:「兩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此戰後李秉衡被清廷重用。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讓他飽受爭議,人們對他究竟是愛國者還是賣國者而爭論不休。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此時,李秉衡任山東巡撫。可以說他這個職位非常重要,因為當時山東是甲午戰爭的主戰場之一,也是甲午戰爭軍事戰略物資的集散地。同時,清朝北洋水師的基地就設在山東威海衛港的劉公島,這樣山東又成了不折不扣的抗日前線重地。因此山東巡撫的官職比其他省的巡撫要高一級。做為山東巡撫的李秉衡的一舉一動對於甲午戰爭,特別是山東戰場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們知道,1894年9月,中日海軍在黃海進行了一次震驚世界的大戰,當時清廷北洋艦隊戰敗,退回山東威海衛港灣。1895年1月,日軍再次來犯,中日甲午戰爭最後一戰,威海衛戰役終於打響。做為大清朝廷重臣,山東省民政大員,李秉衡自然不敢怠慢,可以說他早就準備好了。

李秉衡一到山東上任就把海防問題擺在首位。本來海防是北洋大臣管理的,但李秉衡從國家大局出發,對海防工作也竭盡全力,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天津會晤北洋大臣李鴻章,協商海防事宜。但是在山東的海防部隊卻比較少,又先後被遼寧戰場抽調10個營的兵力,使山東海防越發顯得空虛,山東半島的海防僅餘四個營的兵力。但山東海岸線長,日軍可登陸處太多,防不勝防。因此招募軍隊參加海防成為當務之急。


李秉衡到任後,為了進一步加強海防,他便又招募了一支軍隊,增加了二十個營的兵力,使整個山東半島駐守的清軍達到了30000多人。他為了彌補軍需軍餉的不足,請求截留本省應解往京師的各種餉費做為軍費,僅此一項便得銀250多萬兩;他還核扣文武官員的養廉銀三成,並且鼓勵民間紳士捐款,如黃縣一次捐款便達到7萬兩白銀。李秉衡為了籌措軍費可是用了不少心思。在籌劃海防過程中,李秉衡可謂兢兢業業、忠於職守、殫精竭慮,以至於過度勞累引起舊病複發,曾導致「咯血愈多、夜不成寐」,被人稱讚。日軍大兵壓境,李秉衡能不出力嗎?


當時李秉衡全面負責山東三百里水陸的防務,他自上任即開始全面視察,他認為煙台最重要,煙台居威海、蓬萊之中,可兼顧東西兩地的戰事。他對全省兵力的調遣、布防,以及軍力、物資的集散都是在這裡決策的。所以,李秉衡並沒有把防務重點放到日軍重點進攻的威海衛,而是把大部分兵力布置在遠離威海衛的煙台



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聯合艦隊25艘軍艦、16艘魚雷艇的掩護下,進攻威海衛東南10餘里處的榮成。他們準備攻佔威海衛炮台,以對北洋水師形成內外夾擊之勢。但李秉衡對戰局的錯誤判斷,他並沒有及時派兵馳援威海衛。

結果,駐守威海衛的北洋水師受到日軍包圍,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1月30日,日軍對威海的南幫炮台發起了總攻。不到一天的時間,南幫的陸路炮台和海岸炮台陸續失守,其中的陸路摩天嶺炮台被日軍佔領後,他們用俘獲的大炮調頭轟擊我方陣地。此戰除了北洋艦隊打死敵軍少將大寺安純以外,幾乎毫無亮點。


北洋水師遭受了慘重損失後,被迫撤至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劉公島,但日本聯合艦隊很快便向劉公島逼近。1895年2月3日,日艦及佔據南幫炮台的日軍水陸合擊北洋海軍,旗艦「定遠」中雷後擱淺,「來遠」、「威遠」、「寶筏」等艦相繼沉沒,還有12艘魚雷艇臨陣脫逃也被日軍抓獲。


眼看北洋艦隊要全軍覆沒,此時北洋水師唯一的希望就是援軍趕緊出現,可是山東半島上的清軍卻一直按兵不動。最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北洋護軍統領張文宣、鎮遠管帶楊用霖等人以身殉國,北洋水師終於全軍覆沒。此戰的失敗這同李秉衡的戰略失誤分不開的。所以戰後,有許多人認為威海衛之戰中方的失敗,李秉衡應負重責,他坐鎮煙台,不出援軍(至少是沒有全力支援)這個舉動無異於賣國之舉。


不過也有許多人認為,整個甲午戰爭是一個整體,無論是全局戰場還是局部戰場,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是互相聯繫的,它的失敗原因眾多,比如清廷和李鴻章整體上的妥協戰略;還有李秉衡認為的「前敵無好將」,面對日軍,除少數迎戰外,大多自行退散,整個軍隊素質低下,不僅主將怯戰,整個清軍到處出現自行潰散,甚至臨陣脫逃的情況。另外外省支援山東部隊也沒有及時趕到等。所以並不能把威海衛之戰的失敗都推到李秉衡身上。


甲午戰爭失敗後,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日本要求清朝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李秉衡聽聞後義憤填膺,他向光緒皇帝上書,請求繼續堅持抵抗,並表示:「臣雖老怠,願提一旅之師,以伸積憤,即捐糜頂踵亦所不惜。」可見李秉衡的確是有愛國之志的。

甲午戰爭結束後,李秉衡繼續擔任山東巡撫。當時山東出現了義和團運動,期初清政府決定剿殺義和團,但李秉衡向朝廷建議,對義和團要進行招撫而不是鎮壓。後來義和團在山東越鬧越大,甚至殺掉了兩名德國傳教士,德國人以此為借口佔領了膠州,在洋人的壓力下,李秉衡被免去了山東巡撫之職。


1900年,義和團運動導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7月26日,時任巡閱長江水師大臣的李秉衡來到北京,他明確向慈禧太后表示「既已開戰,不能言和」。在李秉衡的堅定支持下,慈禧太后確定了向洋人開戰的政策,並將幾支外省趕來的勤王軍隊全部劃歸李秉衡指揮。但清朝最終還是慘敗了,而李秉衡本人也在保衛北京戰鬥失利後服毒,自殺殉國,時年七十歲。總之,李秉衡可謂一個愛國志士,他是由於戰略上的失誤導致了威海衛之戰的失敗,不過也不能就這一件事把他定論為賣國。那麼上面提到的他為了抗敵而招募了一支軍隊,怎麼間接導致了一場重大的災難呢?


因為甲午戰爭後,山東遭遇到了一場極大的水災,導致12個州縣(至少30個縣),包括18625個村莊受災,黃河在山東境內多處決口,廣大百姓幾乎遭致滅頂之災,人民流離失所,死亡眾多。這場巨大的水災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前,因為李鴻章接連調動兵馬進入朝鮮,參加平壤戰役,導致山東海防兵力不足。山東巡撫李秉衡為了加強山東海防力量,為了補充兵源,便從山東的黃河防汛營中抽掉了一部分兵力,招募了一支軍隊,而這恰恰為為後來的水災,即黃河大決口帶來了嚴重隱患。所以後世許多人認為,當時李秉衡抽調河務營參加甲午戰爭是一「昏招」,是一個賣國舉動。因為常年從事黃河防汛工作的河務營,並不善於征戰,與其說他們是戰士不如稱其為工程兵。

因此,他們在被捲入甲午戰爭之後,並沒有起到多大的正面作用,其戰鬥力十分低下,而且由於李秉衡戰略上的失誤,沒有及時全力支援威海衛之戰,其實這支軍隊也沒有起到很大作用。而它導致的嚴重後果是,河務營的人被當做軍人招募走之後,嚴重削弱了山東的防汛力量。所以,時至今日,史學界對於李秉衡的舉動究竟是「愛國」還是「賣國」依然爭論不休。


?


甲午戰爭之後,李秉衡雖將河務營重新進行了調整和補充,但黃河各堤段已經有一年多沒有進行養護了,有學者統計發現,從1894年到1899年6年的時間裡,山東連年發生水災、旱災和蟲災,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來自於黃河治理的頹廢。而這些做為山東巡撫的李秉衡當然也應該負首責。他為了招募軍隊,雖是愛國之舉,但他抽走了黃河防汛河務營的力量,最終導致了這次水災,致使18000多個村莊受到嚴重災難,不能不說這是場悲劇。(文/一米暖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他提拔一屯田小官 話都說不利索 卻在20年後殺孔明之子滅劉備之國
他是中國世博第一人,沒他就沒詹天佑、民國總理、清華第一任校長

TAG: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