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老師是弱勢群體?一位特級教師十一年前的觀點你會吐槽嗎?

中國老師是弱勢群體?一位特級教師十一年前的觀點你會吐槽嗎?

教師相對於學生的「強勢」,反襯出應試體制下教師的「弱勢」!本來教師的精神培養功能是制衡社會認同的利器,可惜在功利教育的驅使下,扭曲的精神力量讓學生更容易迷失在成王敗寇的一元價值觀的桎梏中。

近日我又看到了網媒刊登的上海語文特級教師李春華的文章《中國的教師為什麼會這麼累》。雖然標註了作者姓名和身份,但內容上有明顯的遺漏和錯位。

我找到李老師的文章原稿,發表在他本人2007年5月19日的博客上。原版與轉載版相比較,後者面目全非,對作者極不尊重。

前不久剛剛辭世的Evelyn Berezin女士,在五十年前發明了計算機的「複製粘貼」功能(Ctrl+C和Ctrl+V)。在當今的自媒體時代,無良網媒胡亂使用這一功能,換取流量和關注度,嚴重損害原創者的利益。

在百度上搜索,李老師的這篇文章問世十一年來,被頻頻無授權轉載,彷彿被頻繁盜版的圖書,在無奈和反諷中證明著原作的價值。

細讀這篇充滿疲憊的原作,切膚之痛,如鯁在喉。

我們是實實在在的弱勢群體。沒有權,沒有錢,更沒有勢……全中國都是我們的學生,但是,我們沒有自豪感……我們就像土壤一樣的養育著這個民族的童年、少年。我們的命運不改變,整個民族的命運也不可能改變……經濟可以富國,版圖可以大國,軍事可以強國,但民族的體質卻唯有教育。

十一年過去了,這個觀點還成立嗎?

看看教育功能的定位,或許就不難理解教師的定位了。

教育到底有什麼用?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他的名著《中國歷史精神》中闡述了西方和中國教育的交叉點,即國家教育、知識與職業教育。

國家教育,關乎意識形態;知識與職業教育,關乎安身立命的「飯碗」。

聯繫當前的教育現狀不難發現,中國發展到近代以後,一直不斷強化國家教育、知識與職業教育。圍繞「三觀」展開的思想政治課從小學到大學,一以貫之; 目標明確、符合應試規律的知識灌輸,更是重中之重,近年來登峰造極。

在這種背景下,教育就彷彿工業時代的生產線,通過標準化的生產(教學)、監督(學校管理)、考核(考試、評比),製造出符合社會認同標準的「人才」。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什麼用呢?

應試教育把升學率、優秀率當做中小學的KPI,而目標分解後,指標分配到每個老師頭上,作為績效的重要組成部分。難怪老師會對學生家長說,「這次考試全班平均成績是92分,您的孩子只考了90分,拖了全班的後腿。」

其實,影響更大的還是老師的績效考核,因此「後進」學生必須背鍋!「殘次品」要重新加工,或直接淘汰。

教師相對於學生的「強勢」,反襯出應試體制下教師的「弱勢」!

臣服於體制的老師們更像專攻教學、甚至鑽營題庫的技工,而育人的職能則顯得那樣微不足道、不合時宜。

換句話說,老師是應試教育的執行者。

李老師提到中國老師「沒有自豪感」的原因恐怕與教師定位密不可分。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分水嶺在精神層面的功能。

根據錢穆先生的觀點,中國教育自古以來沒有西方的宗教教育,卻有富於宗教精神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文化教育。

可惜當前中國教育的精神功能弱化了,與之相匹配的教師功能也降低了精神上對學生的培養。

如今的精神培養也是與應試相結合的,比如「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考過高富帥,戰勝富二代」……狹隘的成功學支撐著以鄰為壑、他人是陷阱的世界觀。

本來教師的精神培養功能是制衡社會認同的利器,可惜在功利教育的驅使下,扭曲的精神力量讓學生更容易迷失在成王敗寇的一元價值觀的桎梏中。

中國教師的精神解放才能最終增強民族的體質。而打破「唯分數」教育體制,才能回歸教師的育人功能。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

國際教育知名專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資深自媒體人,獲評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趙剛Andrew 的精彩文章:

給點兒陽光就燦爛!中國人的生存偉力你服嗎?
故宮這個大宅院你想住嗎?

TAG:趙剛Andr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