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人工耳蝸丟失」後續,知情人稱,公司為當事人找到一隻替代耳蝸

「人工耳蝸丟失」後續,知情人稱,公司為當事人找到一隻替代耳蝸

每日人物徐巧麗報道

12月19日,李女士的弟弟在北京乘地鐵時丟失價值20萬的澳大利亞N6人造耳蝸,引起輿論關注。

20日晚,@澳大利亞人工耳蝸發布消息稱,昨晚已第一時間與用戶取得聯繫並保持持續溝通,希望儘早為用戶提供替代機及專業的調試服務,以保證用戶的聆聽不會間斷。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馬芙蓉向每日人物稱,20日晚6點,其向澳大利亞耳蝸公司諮詢,公司向其稱已經幫李女士的弟弟找到了一隻替代耳蝸,但所丟失的耳蝸仍沒有找到。

每日人物聯繫了澳大利亞耳蝸公司,截止發稿前,未得到核實。

李女士發布的求助信息

19日晚,有網友對求助帖的內容提出質疑,更有網友指出,這一求助信息是「營銷炒作」。

對於李女士求助貼的質疑,人工耳蝸用戶最多的「耳朵樹」公司一位專業人士對每日人物稱,澳大利亞耳蝸沒有可能藉此營銷,沒必要,也沒用。

有人質疑稱,丟失體外機後不需要再次手術,花費沒有李女士所稱20萬之多。

「耳朵樹」專業人士稱,人工耳蝸是三類醫療器械,管的很嚴格,分植入體和體外處理器兩部分,大概20萬。耳蝸的植入體需要皮下植入,算顱骨手術,但不是李女士所稱「開顱」。

馬芙蓉也向每日人物說明,耳蝸的植入手術屬於「微創」,並非是「開顱手術」。而體外機丟失後,並不需要再次進行手術,體外裝置費用為六萬八至七萬。

李女士在隨後的澄清中也稱,弟弟是在2008年做的手術,從裡到外的費用為17萬元。「之前說的開顱是我對醫學術語不太專業,造成了大家誤解非常抱歉。」

也有猜測認為,人工耳蝸手術有國家扶持,當事人花費或許沒有達到20萬。

「耳朵樹」該專業人士稱,人工耳蝸「很貴」,中國每年自費植入量大概5000台,而國家免費4500台。

馬芙蓉稱,人工耳蝸項目,最開始每年國家財政撥款4個億左右,可以救助一萬多個孩子,之後由省殘聯負責,現在絕大多數聾兒的人工耳蝸均由國家免費扶持。

但李女士的弟弟於10年前手術,也存在信息不對稱,政策未完善的可能。

除此,也有聲音質疑道,李女士弟弟所丟失的澳大利亞耳蝸N6型號,於2015年正式上市,當事人如何在2008年做植入手術?「耳朵樹」該專業人士稱,體外處理器的更新頻率為5到10年,十年前做的是植入體,可能是別的處理器,N6可能是新換的處理器。

馬芙蓉向每日人物介紹,人工耳蝸是用體外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電流,通過體內的植入體直接興奮聽神經。聾人做完人工耳蝸手術,第一個月「開機」,將裝置帶上;三個月、六個月或者一年左右,耳蝸會調試到病人比較舒適的狀態;而由於人的聽力的變化,每年都需要調試一次。

在這期間,如果體外處理器更新換代,可以隨時更換。沒有體外處理器對人體也無傷害,只是會處於全聾的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人物 的精彩文章:

蔣勁夫在日被捕,胡歌等明星深夜發文「站隊」,隻字不提「家暴」

TAG:每日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