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義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也要盡情感受這種沒有答案的人生。」——弗吉尼亞·伍爾芙

艾德琳·弗吉尼亞·伍爾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 1882-1941),英國女作家、文學批評家和文學理論家,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的成員之一。

伍爾芙一生勤奮,著述豐富,除小說創作外,還有大量的散文、日記等,供後人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收集得已經十分完全。伍爾芙認為寫作要摒棄紛繁的物質表象,在對自然與生命本質的探求中定格人類「存在的」「有意味的」「瞬間」,通過人物的瞬間感悟揭開生活的面紗,觸探生命的哲理。伍爾芙的創作也從詩歌、音樂、繪畫中得到很多啟示。詩歌和音樂的意象運用充滿了她的創作,印象派繪畫對她的影響表現在她致力於捕捉瞬間印象,也使她的感覺更加細膩靈敏。

伍爾芙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是英國文壇的前衛開拓者之一,現代主義文學與女性主義潮流的先鋒,即使她本人並不喜歡某些現代主義作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里的潛意識。她和當時的詹姆斯·喬伊斯、普魯斯特等創作意識流文學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識流文學推向世界,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範圍內傳統的寫作手法,他們的出現成為了傳統文學和現代文學的一個分水嶺。最知名的小說包括《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等。

伍爾芙的女性主義詩學思想中,她雖然強調獨特的女性意識,宣揚女性獨特的價值,要求女性「成為自己」,但她並沒有試圖去營造一種純粹的,封閉的根植於所謂女性本質的女性主義詩學理論,相反,它呈現出開放的趨勢。

以下是弗吉尼亞·伍爾芙生前唯一一段流傳下來的錄音。

2、「鴻篇巨製往往是過譽的,因為讀者希望說服自己和別人他沒有浪費時間。」——E·M·福斯特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1970),20世紀英國作家。

E·M·福斯特出生於英國倫敦,在劍橋大學求學。畢業後一度往義大利和希臘旅遊,回到英國後,協助創辦《獨立評論》,並成為其主要撰稿人之一。1905年出版了他第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其後接連出版了《最長的旅程》,《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和《霍華德別業》。他到印度作了兩次旅行之後於1924年寫出《印度之行》,於1946年回到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任榮譽研究員。

福斯特的作品中蘊涵著福斯特對英國人「發育不良的心」這一主題的診斷。作為「旅行階級」的代表,福斯特是以英國文化為參照點和出發點,帶著某種俯視的目光打量其所造訪的國家和人民的,英國中心主義的烙印隨著他作為英國人的想像視野的延伸而擴展,同時還伴隨著他對大英帝國前途和命運的焦慮而蔓延。

為了紀念福斯特,在美國文藝學院設立有愛·摩·福斯特獎。

回復v871收聽E·M·福斯特談他的小說寫作。

3、「命運不是一隻雄鷹,它像耗子那樣爬行」——伊麗莎白·鮑恩

伊麗莎白·鮑恩(Elizabeth Bowen 1899–1973),英國作家。她的小說和短篇故事洞察入微,主要關注英格蘭和愛爾蘭中上階層人們的情感和彼此之間的微妙關係。

伊麗莎白·鮑恩出生在都柏林,就讀於肯特郡的唐屋中學。二戰期間,在倫敦的英國信息部工作。

她早期創作的小說以機智和嘲弄著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之後的作品傳達了一種悲劇情感。代表所《心之死》被很多評論家視為她最優秀的小說,探討的主題就是老謀深算的人背棄了單純無辜的人。其他優秀的小說作品還包括:《巴黎之屋》、《炎炎日正午》和《小女孩》等。她還撰寫文學評論和其他隨筆。

回復v872收聽伊麗莎白·鮑恩的一段採訪錄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東方歷史沙龍(154)人與媒介:傳播如何「編織」中國近代史
全球化時代新議題:中國近現代史的重新書寫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