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要是中國人不是這麼忙著吃來吃去,也許就能更早開始工業化?」

「要是中國人不是這麼忙著吃來吃去,也許就能更早開始工業化?」

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為了寫中餐食譜,曾經在成都、長沙等地住過不短時間。有天她走在路上,巧遇一群鵝,扶霞驚訝地發現,放在過去,她肯定會興緻盎然地欣賞起眼前這番鄉間野趣,可現在——

「我在中國飲食里『浸淫』得太久,腦袋裡冒出的,是一鍋香噴噴的燉鵝肉在火上咕嘟冒泡的樣子。」

扶霞最喜歡在街頭巷尾探尋中餐「秘笈」

「能走的就行」——西方人這麼形容中國的飲食價值觀。它展現了中國文化對食材的寬容態度,也表明了人們能把萬事萬物和飲食聯繫起來的美食態度。這種態度造就了很多文化衝撞,有時甚至會把自己嚇一跳:比如幾年前,某動物園的老虎介紹牌上就赫然出現了「可食用」三個字。

大概從8年前,英國現代衝突檔案館開始收集中國民間的食物攝影。他們把這些照片集合成一場「能走的就行:中國鄉土食材攝影」展覽,展現了中國飲食中對食材略帶冷幽默的介紹、光怪陸離的擺盤技巧、妙手偶得的詩意和藝術感……

食物或美景?只在一瞬間

一隻野鵝在水中悠閑地游泳,看起來頗具詩意。幾乎任何一個中國人都能背出駱賓王那首唐詩「詠鵝」,可惜詩意還沒綿延太久,哐當,野鵝就變成了一道燒味。

中國人的思維似乎可以在詩意和大快朵頤間無縫對接,這讓外國人感到非常強烈的文化衝擊。這張照片其實是中餐在國外的宣傳卡片,毫無疑問,它並沒起到太好的宣傳效果。

據說為了拍這些照片,有關人員還破費周折:想找到完美的活物進行拍攝不太容易,於是他們訂購了一些動物標本。照片中這兩隻小麻雀就是標本。

設計者還非常熱情地向大家介紹了每種肉應該搭配什麼樣的酒。

「要是中國人看到活生生的大小動物,不是選擇吃了它們,而是坐下來耐心觀察思考,他們會不會在生物學上有更大進步?要是他們不那麼醉心於炒鍋里的化學反應,是不是能產生更多化學家?要是中國人不是這麼忙著吃來吃去,也許就能更早開始工業化……」扶霞曾如此寫道。

「運」從口入

菜名只是簡單的「桔汁鱖魚」,實際上任何中國人都知道它取的是「魚躍龍門」的好口彩。在中國,尤其在大大小小的宴席之上,食物不僅要可口,還要「寓意好」。甚至簡單的家庭聚餐,對於點菜的數目(不能是單數,涼熱菜的數目都要吉利)和菜品(必須要有魚,有「大肉」)都有要求。

火腿和橄欖菜搭建的萬里長城。現代衝突檔案館收了很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廚藝比賽的紀念相冊,「為了贏比賽,大家各顯神通,其中了不起的創造性和工程學基礎讓人大為吃驚。」策展人蒂莫西·普魯斯說。

很多人可能還對電影《食神》中的那場廚藝大賽印象深刻,實際上20世紀末,在電視上經常能看到大江南北的廚藝比賽轉播。中國的廚藝比賽中要求呈現一道「工藝菜」,它和吃沒什麼關係,而是講究造型複雜和寓意好。經常能看到廚師們拿著大菜刀在盤子上雕樑畫棟。

「工藝菜」和胃口似乎沒什麼關係,講究的是用食物模擬超越想像的東西,比如這隻「八寶葫蘆鴨」。

在廚藝比賽之外,「工藝菜」的痕迹在日常飲食中也隨處可見:比如餐廳里的蓑衣黃瓜,要把一根黃瓜切成花朵狀而不斷刀;還有素菜餐廳挖空心思用豆製品模仿排骨、鴨肉等,也是創造性的一種另類發揮。現在很多網紅餐廳的現場點乾冰、現場點火燒菜,也是「工藝菜」的一種現代變形。

這道「牛蛙獻禮」顯然有些過火,被扒皮的牛蛙搭配著用黃瓜雕塑、酷似曾經大街小巷常見的垃圾桶的卡通青蛙,展現了創作者輕微脫軌的想像力。

慈禧吃過的……

這是80年代出版的《人民大會堂食譜》明信片中的一張,食物被莫名其妙地從碗里倒入盆中,大概是想彰顯海鮮食材特有的膠質口感,攝影師抓到的那股熱氣也很巧妙。背景中是幾款國產酒:中國紅葡萄酒、五糧液和茅台。

不過這道由魯菜改良的國宴菜(北京的傳統宮廷菜也改良自喜歡用奢侈食材的魯菜)在外國人看來肯定非常「噁心」,因為他們是不吃海參的,更難想像把它端上代表國家形象的飯桌。

有意思的是,拍攝者可能還挺有藝術功底:背景中黃色和藍色布料的搭配,多麼酷似歐洲古代大師為油畫選用的背景色。

在中國老百姓眼中,「國宴」是個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傳說混淆著現實,但有一個標準:只要是領導人愛吃的,那一定是人間珍饈。(比如毛主席愛吃的很多菜,其實原本只是湖南的鄉土菜,現在則成了價格不菲的「毛家菜」。)在北京人口中,如今一種食物最高的評價標準,仍舊是「這可是當年老佛爺最愛吃的……」

食物是最甜蜜的慰藉

這兩張手工上色的蔬菜照片來自一本教學大綱,「製作者只是出於科研目的,卻無意間創造出了詩意。」策展人蒂莫西說。

而這張水蜜桃研究照片,「在我看來就像是當代藝術。」蒂莫西說。

在中國,食物和美並非沒有關係,食物審美恰恰是一個人高級鑒賞能力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知識分子都以「會吃」為榮:束皙寫《餅賦》讚美麵糰,白居寫詩記錄胡麻餅,還有杜甫,在詩里細細描繪鱸魚配青蔥的美味。

「食物帶來的愉悅讓人們在遭受挫折時,找到了一處避難所。生活是苦的,食物卻能帶來一絲暫時的甜。」扶霞寫道,「在一個政治動蕩的社會,個人命運由君主或領袖決定,可能因為某人的心血來潮就毀於一旦……」

「在這樣的環境里,食物是很安全的享受。」

( **文中圖片由現代衝突檔案館提供。目前在「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上展出 )

來聊聊:

關於中國食物,你有哪些有意思的觀察?

《視覺014:總想逃跑,卻還在這裡》

已全線上市!掃碼直接買

奧黛麗·塔圖專訪 | 埃里克·索斯專題報道 | 2025,34億

名人的「失神時刻」 | 雅庫特往事 | 人偶愛好者 | 德尼羅

京東 噹噹 亞馬遜 天貓及各地實體書店均可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ens 的精彩文章:

艾滋病「瘟疫」與一個差點被摧毀的合唱團

TAG:L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