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武帝側面:痴迷佛法,意圖建立人間帝國加佛國,卻被活活餓死

梁武帝側面:痴迷佛法,意圖建立人間帝國加佛國,卻被活活餓死

撰文|趙立波

梁武帝蕭衍靠著能力、機遇,在關鍵時刻果斷出手,最終在部將的擁護下取代齊朝,正式開始在江南煙雨朦朧的建康指點江山。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幾年的勵精圖治後,他的書案旁竟開始擺放大量的黃皮書籍,這些發散著強烈的佛教氛圍的書籍,成了梁武帝內心精神的最大寄託,甚至成了他治理梁朝的精神法寶。

梁武帝蕭衍畫像

梁武帝一心打造「天下佛國」卻最終付出了慘痛代價,但是從多個側面角度來看,曾經的他個人作風均十分良好。勤儉、仁愛,處理政務水平極高,且極具文藝才華,如果按照這個直觀角度走下去,或許他將成為那個時代最為成功的人物。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在那個柔媚的江南,在那個煙雨朦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蕭衍開始對帝國的走向做出了大幅度的轉向,他不光做帝王,更要做萬世朝拜的法王,而他的梁朝,也將成為「天下佛國」。

(一)、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梁武帝能夠穩坐天下48年,能力不是蓋的。

三十八歲的蕭衍在公元502年四月於建康正式宣布登基, 到太清三年(549年)去世,享年八十六歲,當政長達四十八年之久,在南北朝七十來個帝王當中,梁武帝可謂創造了一個紀錄。與此同時他「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1】這種評價甚至到了還得到了延續性。清代王夫之時,對其給出了高度評價:「梁氏享國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2】以此可知,蕭衍並非平庸無能之輩。

繁華一時的梁朝

蕭衍出身北府兵世家,其父蕭順之,劉宋時為蕭道成部下,「與齊高少而款狎」【3】雖然其父此後歷任侍中,衛尉,太子詹事,領軍將軍,但蕭衍的少年卻是「兵家之子」,常被人看不起。「為兒時,能蹈空而行,及掌,博學多通,好籌略,有文武才幹。」當時做官到了禮部尚書的人還被人譏笑「尚有餘臭,遂學作貴人。」而這種社會風氣讓蕭衍不甘於平淡,在逐漸走上軍旅的同時,廣泛結交當時名士,遂與沈約、謝朓等人號稱「八友」,在走上仕途後,當時的王儉「一見深相器異」,對廬江何憲說:「此蕭郎三室內當作侍中,出此則貴不可言。」【4】靠著文武全才,蕭衍繼承了家業和戰場上積累的戰功,逐漸獲得了取代南齊的勢力。

(二)、「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剛剛開始皇帝生涯的蕭衍完全可以用「勵精圖治」來概括他早期主政狀態,並且取得了相當不俗的業績。

梁武帝書法

為政之初,他勵精圖治,倡導節儉,把到處一片奢靡的墮落之風成功制止。蕭衍的節儉相當徹底,史書形容說:「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講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過好幾次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饑。【5】「每到冬月天黑,即敕把燭看事,只比觸寒,手為皺裂。」甚至當看到冤假錯案時,常常難過的「哀襟涕泣。」【6】在梁武帝天監詔書中多年連續闡述政務,尤其關注底層民眾,常常思考帝國的「總總九州,遠近民庶,或川路幽遠,或貧羸老疾,懷冤抱理,莫由自申。」為了將帝國治理好,他經常「無忘待旦」,「為民疾苦,念此於懷,中夜太息。」

梁武帝畫像

就連他自己也總結早年理政務的辛勞:「朕三更出治事,隨事多少,事少午前得竟,事多日晷方食。」最後因為勤政,讓曾經腹部十圍的他瘦了二尺多,並且過去的腰帶還保留著,以此證明自己沒說假話。【7】由於勤政,本來是一身文藝氣息酷愛山水的他卻不能出去旅行,「少愛山水,有懷丘壑。身羈俗羅,不獲遂志。」甚至因為過度勞累,讓他失去寄情山水的超脫,遺憾地表示「自念有天下,本非夙志。」當時的著名道士陶弘景素有「山中宰相」的稱譽,數次拒絕蕭衍邀請入朝做官,並頗為自得地寄去了「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的超然詩篇,讓蕭衍看了頗為羨慕。

(三)、人間佛國,在蕭衍的精神世界裡才是永恆追求。

此後的梁武帝讓所有人大吃一驚,脫去了龍袍躲到寺廟裡做起了和尚不肯出來,這下子整個朝廷頓時休克,當眾大臣們哭著跑到了寺廟前,跪求他趕緊還俗時,梁武帝表示自己一心向佛,你們別管我了。

雞鳴寺

君臣彼此拗了三天,梁武帝終於算是勉強出來,但卻宣布大赦天下的時,改年號「大通」,所有人以為梁武帝的出家應該結束了,沒想到兩年後再度披上了袈裟,這次態度更是堅決在佛寺里還舉辦了大型的「四部無遮大會」。披上袈裟的他站在佛堂上大講《涅槃經》,忽然從皇帝變成了正式和尚,群臣無不驚駭,最後討論的結果是大家捐巨資,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果然,有錢連佛也給推磨,兩天後蕭衍決定還俗,可是由此正式做起了兼職和尚工作,從此朝堂多了很多怪異的東西,經卷代替了奏摺;佛號替代了發布政令。

蕭衍在之後的長期歲月里,做和尚成了主業,皇帝成了兼職。大通十二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梁武帝晚年篤信佛法,縱容邪惡,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8】

梁武帝捨身

許多大臣幾乎傾家蕩產捐資把梁武帝從佛院贖回來,但梁武帝做皇帝的心越來越淡,他認為做和尚才是最大善果。幾次翻倍給他「贖身」的錢都被實際行動支持佛教發展事業,一時之間,梁朝的和尚成了天底下最光榮的職業,袈裟成了最時尚的裝束。江南煙雨之下,無處不瀰漫著濃厚的檀香味道,車馬喧囂早已被佛院的鐘聲湮沒。此後梁武帝愈發對佛學造詣有了極高追求和迷戀,當時有這樣一件比較出名的事情:「禪門有個著名的公案,交鋒雙方是蕭衍與禪宗東土初祖菩提達摩。

蕭衍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達摩答:「並無功德。」蕭衍大驚,忙問:「為什麼說沒有功德?」達摩答:「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蕭衍問:「如何是聖人所求的第一義諦呢?」達摩答:「廓然浩蕩,本無聖賢。」

梁武帝與達摩論道

連連碰壁,蕭衍未免煩躁,舌鋒一轉,盯著達摩驀然厲聲拋出一句妙問:「在朕面前的到底是個什麼人?」達摩答得更絕:「我也不認識。」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東魏降將侯景起兵攻陷健康,在江南動亂三年,使得一度繁華的江南遭到了巨大破壞,史稱「侯景之亂」。在梁武帝被俘時,他自我安慰嘆息說:「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沒有什麼遺憾的。【9】

多少樓台煙雨中

城陷之後,侯景的武士進出皇宮很隨便,還佩帶武器。蕭衍見了很奇怪,問左右侍從,侍從說是侯丞相的衛兵。蕭衍生氣地喝道:「甚麼丞相!不就是侯景嗎!「侯景聽說了,非常生氣,於是派人監視蕭衍,蕭衍的飲食也被侯景裁減。蕭衍口苦幹渴,索蜂蜜水,未得實現,憂憤成疾。如果不是放鬆政務,一心迷戀不該迷戀的佛法,以早期的兢兢業業,或許會將梁超推向空前繁榮,可惜在他的痴迷佛法的不能自拔後,86歲的高齡,被活活餓死在台城,讓人為之深沉的嘆息。

注釋:

【1】《梁書》

【2】趙翼:《讀通鑒論》

【3】李延壽《南史》

【4】南史《梁本紀》

【5】南史《梁本紀》

【6】梁書《武帝紀》

【7】《資治通鑒》

【8】《南史》卷《梁宗上》

【9】《南史《梁武帝諸子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波瀾 的精彩文章:

乾隆為何在老年時違背雍正決定,掀起清朝最大的「翻案狂潮」?
雍正的側面:注重保養、惜命,經常與臣下探討病情,最後猝然離世

TAG:歷史大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