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我和學生的故事——最好的告別

我和學生的故事——最好的告別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腫瘤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我和學生的故事——最好的告別

在穿越生存與死亡中,學會告別是一種能力。

作者:侯莉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

審核:王玉梅副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鄭瑩護士長北京協和醫院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侯老師,她走了,挺安靜的,沒有太多痛苦。謝謝您,讓我知道在最後怎麼陪伴她。」凌晨二點,手機上信息在閃爍,這是三天來,小夏發給我的最後一條簡訊。

小夏,是我全科規培的學生,勤學好問,待人真誠。老年醫學科需要醫生具備多學科的知識貯備,極大的細心和耐心,對於老年患者,除了傳統的診斷治療,更要求臨床醫生有著「全人照護」的理念,身、心、社、靈全方位的關注。有二年工作經驗,心思細膩的她,比同屆的學員有著更強的共情能力。

敘事病歷

「她長得像我奶奶一樣」

臨床敘事,就是一種將人文理念落實於臨床實踐重要手段。通過敘事,傾聽患者的故事,讓患者的情緒和情感發泄出來,通過敘事,讓講者的內心世界得以展現出來,聽者充分覺察到講者最關注的人與事究竟是什麼、講者的真實需求與願望是什麼……

33床是我剛剛收治的患者,反覆腦梗塞後遺症的她吃飯時常有嗆咳,臨床上通常建議使用鼻飼餵食,以減少誤吸的風險和節省護理時間,老太太卻非常不配合,查房時,我們會用更多的時間和老人聊天,和家屬溝通,關注心理,社會需求,「好好說話,語言也是一種治療」,這是藥物治療以外,我和小夏講的最多,也是她非常願意努力學習的方向。

每天,小夏會在奶奶的病房裡呆上很久……直到有一天,她興奮的跑過來告訴我,「侯老師,我教爺爺從嘴角半勺半勺的喂,奶奶可以不嗆了!」。

「這都是你的功勞啊!」,看著她開心的笑臉如陽光般的溫暖,我很替她歡喜,也很好奇,她為何對這位患者有極大的耐心與特別的付出。

「她和我奶奶長的很像,侯老師。而且,老爺爺對老奶奶的態度,讓我特別感動。」小夏認真記錄著患者的病情變化,並完成了我布置給她的入科作業「敘事病歷」

「6月23日……我發現患者並沒有插胃管,和家屬溝通了才發現是患者拒絕鼻飼。回到辦公室,我和老師們彙報患者拒絕鼻飼,看來必須得靠她自己熬過去了。這引發了辦公室大家的討論,當然,更多的是使用鼻飼的意見了,患者多次腦梗,嗆咳幾乎是必然的事情,這種情況下肺部感染控制不了,病情肯定會進一步加重。

「而我只覺得,一個因為老伴要接受鼻飼就心疼的聲淚俱下的老爺子,願意患者冒這麼大風險自主進食,他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也一定有他做這個決定的底氣。我有些擔心奶奶誤吸,有些期待爺爺的試驗能成功,唯一能做的,就是經常去床邊看一看,教一教……」

「6月27日……今天再去查房,老太太的床頭搖起來了,頭髮梳的整整齊齊,一旁的老爺子開心地和我們介紹昨天灌了腸,大便出來了,人舒服了,吃的也多了,最近的飯是爺爺半勺半勺喂的,沒嗆。

「侯老師和患者溝通著,『老太太,你這頭誰給你梳的呀?』這時候的老爺子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我梳的,我天天給她梳,每天梳頭兩百下,她愛乾淨愛美,我給她買了兩瓶花露水,天天給她噴著呢。』

「我在默默的羨慕著,這兩瓶花露水的深情,這每天百下的梳頭,勝過這世間最重的承諾……」

「6月30日……老太太的鼻飼依然沒有插上,她的每一口飯和水,幾乎都是爺爺親自餵食,經過我們積極綜合的治療,她一天比一天更精神。我也每一天都在心裡竊喜著,既為他們,也為這相濡以沫的愛情……」

「敘事病歷」是一份特殊病歷。在這份病歷中,既包括常規醫療病歷需要具備的患者基本情況、癥狀、檢查和診斷結果、治療過程等內容,又將醫生與患者的對話過程、患者的情緒反應、醫生對患者的觀察以及醫生本人的反思娓娓道來。這是一種比常規病歷更回飽滿、更有溫度的特殊病歷,看著小夏每天認真的記錄,我深切地感受著她的成長。

臨床敘事,就是一種將人文理念落實於臨床實踐重要手段。通過敘事,傾聽患者的故事,讓患者的情緒和情感發泄出來,改變對疼痛和不適的體驗,通過敘事,讓講者的內心世界得以展現出來,聽者充分覺察到講者最關注的人與事究竟是什麼、講者的真實需求與願望是什麼……

醫學是一種回應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當醫生在某種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經歷,醫療照護才能在謙卑、信任和尊重中進行。而當醫生們警醒於技術的邊界時,就反而看到了更多可以作為的地方。醫者的精湛醫技之前,首先就應該是一位專心的傾聽者,仔細地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

安寧療護

「奶奶,我該如何面對你」

醫者,除了「救人」,還要「善終」——安寧療護,是現代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關乎患者生命質量,關乎醫學的價值取向和社會的文明進步。

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小夏有著滿滿的收穫,也成了科室里大家最喜愛的學生之一。距離出科還有二天,她卻破天荒的遲到了,中午見到我,她紅著雙眼拿著請假申請,「侯老師,我奶奶查出肺癌已經一年了,一直治療中。可是上個星期我爸爸告訴我她的情況突然惡化,大家已經想了很多辦法,可是她還是很痛苦,醫生說已經沒辦法了,現在我該怎麼辦?我是我們家唯一學醫的,可我該怎麼辦?我怕見不到她了……」

「你快趕回去吧,我們隨時保持聯繫」,望著她無助的淚眼,我緊緊的抱了抱她,我知道,她面對的遠不止疾病本身,現代醫學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掌握了無數搶救患者的方法,然而,對於臨床上終末期的患者,如何在最後的日子裡給予治療,照料,告別,幾乎是缺失的一課。而和患者一樣陷入離去痛苦的還有沒有準備好的家人,無止境的糾結與掙扎。

接下來的三天,無論白天還是深夜,小夏和我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止痛,餵食,補液,翻身,需不需要吸痰,如何使用嗎啡控制胸悶氣短,如何給奶奶做按摩,在奶奶偶爾清醒的時候,一家人和她說什麼……小夏詳細向我描述著奶奶回家後的每一天變化,不眠不休的陪伴著,雖然很累,但已經不再無助,一家人也因為她的安排,不再手足無措。

「今天下午墓地剛弄好,小孫子回來看了她一下,雖然看起來她沒什麼反應,但其實她可能還是能感覺到我們的吧?」

「是的,人的聽力是最後消失的,最後的日子裡,我們雖然不能改變結果,但是可以減輕她的痛苦,一直陪伴她,讓她減少去離開的恐懼,告訴奶奶,你們非常感謝她對你們的照顧,對以前不開心的事情道歉,大家永遠愛她,如果奶奶有什麼心愿,努力幫她完成……」

奶奶安靜地離開了,小夏回來以後的第一件事,便主動要求加入了我組織的鎮江市緩和醫療團隊。

「侯老師,在我剛步入臨床時,我覺得醫生就是要救人。既然是生命,只要有方法,就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去留住,可是,我們看到的很多疾病終末期的患者,會因為這些辦法充滿痛苦沒有生活質量的活著,這樣的活下去,難道是唯一的選擇么?」。

「用各種先進的醫療手段,不惜一切的留住患者生命,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大家在不斷追求的東西,但它有沒有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呢?沒有。以前這樣的事情不多,是因為當時沒有的現在的醫療手段,很多病患自然的離開。現在的情況,所有人早已理所當然地把這些東西視為醫療的一個『必要』,醫生認為,他的使命就是就是治病救人,卻沒有明白除了『救人』,還要『善終』。」

最好的告別

「陪伴,我們永遠愛你」

如何給終末期的患者更多的關懷與幫助?藥物的治療是否真的比家人的陪伴更加重要?面對臨床中的生死離別,小夏有了自己更多的理解與面對。這也值得我們每一位醫者去深思。

醫療是有極限的,對於這一點,我們醫生要首先承認。「Death is an elephent in the room」,對於死亡這一明顯現象,因為逃避,就會使醫生們對末期照護不熟悉,因為和患者、家屬溝通不足,就會產生更多的醫患矛盾。在疾病過程,如果我們能夠早一點介入緩和醫療的理念,學會安寧療護的方法,就會讓患者在最後日子裡活得更有品質。

生老病死,本就是一種自然的生命歷程,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才是最好的老師。生,是生命,更是生活和人生。向「死」而得「生」,才讓我們知道生的可貴。只有認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才會開始思考生命,不再沉溺於享樂、懶散,而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這,才是研究生命問題的真正意義。

醫者,是生命的守護者,也是離死亡最近的人。這樣陪伴的過程會讓我們無數次產生「縱使不是自己的家人,依然覺得悲痛、遺憾和滿心感懷」,要真正做到,做好這樣的陪伴,需要的是對「緩和醫療」的深入了解與知識的學習。幫助患者及家屬緩解由疾病本身和治療過程所帶來的許多痛苦癥狀,同時貫穿整個疾病周期的關注患者及家屬的身體、心理、情感、社會以及心靈需求,並且幫助他們更好的了解信息,做出選擇,儘可能提高患者對生命和生活的自主權。

在穿越生存與死亡中,學會告別是一種能力。作為患者學會告別,作為親人要接受告別,作為醫護人員要面對告別。生命本來就是一場告別,即使在生命末期,也能尊嚴的活著每一天,科技應該讓位於人性。這不僅僅是思考,也需要我們不斷去實踐。

緩和醫療專欄

重要!福利!來了!

快來參與下方海報內新葯認知調研

我們將隨機抽取20名醫生用戶

送2019《醫學界》專屬枱曆!

界友們請速速參與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腫瘤頻道 的精彩文章:

曾經,有一份膽囊息肉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發現……
一定要謹記,化療期間的十大注意事項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