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大道廢,有仁義」,三分鐘讀懂《道德經》六字精髓

「大道廢,有仁義」,三分鐘讀懂《道德經》六字精髓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在老子看來,仁義的出現,因為大道的荒廢;而虛偽的出現,又因為過分的聰慧。以此類推,所謂孝慈、忠臣,都是因為社會已經禮崩樂壞的緣故,之所以推崇美好,是因為現實已經壞的不能再壞。

這話看似偏激,但仔細想想,事實確實如此。和老子的「聖人不死,大盜不絕」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古至今,儒家推崇「仁義禮智信」,將其作為核心思想和價值取向。然而,老子卻尖銳地批判了儒家學說的偽善,認為正因為道德存在缺失,人們才會制定製度禮儀,以此約束行為,然而在鼓吹社會道德的同時,人為扼殺了質樸的天性,從而導致目的性的「虛情假意」。

人類是高等生物,擁有最為發達的的情感,然而這也讓人類擁有最可怕的慾望,不滿足基本生活物質,在慾望的驅動下,追求更加奢靡的生活,以各種手段毫無節制篡奪資源,破壞既定的平衡。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義」,認為只有仁義能帶來和睦安定,否則必將招致禍患。

實際上「仁義」兩字對於很多人來說,不過是工具。喊著光面堂皇的口號,實際上做著最齷齪的虛偽之事情。坑蒙拐騙,無惡不作卻偏偏擺出道貌岸然的面孔,把陰謀隱藏在花言巧語之後,這就是虛偽,沒有把智慧用在正道,而是有意去做違背自然的行為。

和孔子強調要建立社會道德體系不同,老子摒棄偽善的「仁義」,提倡人回到本始初心狀態。歷史上處於需要,往往以嚴酷的刑法桎梏約束,指定「凡。。。殺,凡。。。獎」類似的條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懾作用,但這只是以暴制暴,以武力作為背書的社會道德,無法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再說說孝道吧。中國曆朝歷代都把「孝」看的很重,在長期的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國學文化。尤其在清朝直接提出「以孝治國」,把孝當成頭等大事。不孝不以成才,然而當孝成為了考核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標準時,孝也喪失了原本的道德含義,成為謀取口碑的手段,以喪事大肆收禮斂財,孝的人風光,死的人痛苦。

再說歷史上那些忠臣良將吧。人們讚美他,歌頌他。唾棄那些奸臣閹黨,將其永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其實如果國家安定,人們富足,哪裡有忠臣,哪裡又有奸臣呢?很難說是忠臣挽救了歷史,還是由歷史推出了忠臣。一個海清河晏的時代,毫無疑問是沒有忠臣的生存空間的,英雄的誕生,往往也意味著那是一個黑暗的時代。

我們渴望正義伸張,因為有邪惡肆虐,我們厭惡虛偽,只是因為我們畏懼欺騙,然而當一切慾望都不復存在,你還有什麼擔心害怕的呢?

所以,借用佛陀說的話,放下心中的執念,在有限的時間裡,去感悟無限的天地,回歸初心本心。

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國學知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博大精深的國學,只需每天看上一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歌說文 的精彩文章:

是做歪腦筋的「聰明人」,還是沉默的「傻子」,道德經這樣說
老人家說趙匡胤能坐江山,全因為「趙摸魚」做了一件事

TAG:酒歌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