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此官員太過清廉,連回家路費都不夠,皇帝聽後大怒:給我閹了

此官員太過清廉,連回家路費都不夠,皇帝聽後大怒:給我閹了

有句俗語形容古代官員收入情況,叫「三年清知府,十萬百花銀。」意思是,即使一個很清廉的知府,三年下來也能輕輕鬆鬆收入十萬兩銀子,雖然這句話有點誇張,但這也說明了在古代做官,只要你肯貪,賺錢還是很輕鬆的。正因為此,自古以來官員都被看成是最有「錢途」的職業,人人趨之如騖。

自隋唐起,科舉考試成了政府官員的主要選拔渠道,很多寒門學子通過科舉來擺脫階層束縛、實現功名,很多人為此甚至不惜奮鬥終身,用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句詩詞來形容古人追求功名的艱難程度毫不為過。

在大多數朝代里,當官就意味著豐厚的俸祿,意味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比如唐宋時期官員俸祿是最高的,其他各個朝代也不低。但也有一個朝代例外,這個朝代就是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從小家境貧寒,年輕時放過牛,當過和尚,做過乞丐,最後投入元末義軍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大量殺功臣以確保朱家江山永固,一是用酷刑懲治貪官。

雖然整個大明出現過如劉瑾、嚴嵩這樣的貪官,但整體來說政治比較清明,出現了王陽明、張居正、海瑞等許多能力強的政治家和清官。

今天故事主角,也是明朝開國初期,朱元璋時期的一位清官,他的名字叫曾秉正。

曾秉正出生於江西南昌,早年因學問做得好被朝廷推舉為海州學正,這個職位相當於地方教育局局長,後來因政績突出被上級領導推薦到了京城當了京官,先任刑部主事,後升為山西參政,之後又升為通政使司任通政,正三品,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級別。

我們知道,整個明朝都很重視文官集團,文官擁有很大的權力,其地位也是有史以來是最高的,這就誕生了諸如于謙、徐階、高拱、張居正等著名文官,有的甚至敢直接頂撞皇帝,最有名的就是海瑞抬棺死諫嘉靖,連嘉靖帝也沒能把他怎麼樣。

曾秉正跟海瑞一樣,是兩手清風的大清官,也都是從地方教育部門出來的文化人,有著文化人一樣的清高,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把皇帝看在眼裡。在當上京官以後,曾秉正作為部級高官,有了更多與皇帝接觸的機會,人如其名,曾秉正秉持了耿直正派的作風,加上他對朝政洞若觀火,藉機向皇帝朱元璋揭露了大量的弊政,為了達到目的,有時甚至不惜在言語上觸犯朱元璋。

朱元璋是堂堂開國皇帝,雖然文憑不高,但權力很大啊。於是很快就罷免了曾秉正,讓他哪涼快到哪裡呆著去。

曾秉正雖然頂撞了皇帝,但他對朝廷還是忠心耿耿的,於是聽從領導的安排準備帶著妻兒回老家去。不過,當他收拾停當以後,才發現連回家的盤纏都不夠了,最後,曾秉正把自己4歲大的女兒賣掉換來路費錢。

這件事很快就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認為,作為一個朝廷的三品大員,竟然賣女湊路費,這樣做一是太違背人倫了,二是簡直就是給朝廷抹黑,以酷刑著稱的朱元璋下旨,對曾秉正處以極刑——宮刑。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一個問題:明初的官員地位和收入實在是太低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魯迅來了 的精彩文章:

司馬懿軍中來了個老頭,諸葛亮一聲長嘆:我命休矣!
劉備其實是靠三個貴人稱帝建國,沒這三個人,諸葛亮也幫不了他

TAG:魯迅來了 |